典蕴文化网>故事>坦荡,比面子更重要

坦荡,比面子更重要

收录日期:2025-11-20 18:14:57  热度:11℃

A面子,又称脸面,或面目。鲁迅认为这个词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因为面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往往是身份、社会地位的体现,是自我价值的认可,所以无论帝王贵胄,还是布衣平民,都有一种面子情结。

记得小时候,80年代初,农村大多还是黑白电视机,可我叔父家的电视却是“彩色”的。当时彩电还是稀罕物,不仅货源少,而且价格贵得吓人,一般家庭都买不起。叔父家的电视为什么是彩色的呢?原来,他买了一张彩色透明塑料膜贴在荧屏上,一打开电视,图像花花绿绿的,还真能蒙人。问他原因,叔父说,这样,有面子。

读书人更爱面子。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死了,有人提议孔子把自己的车卖了,为颜回买个大棺材。老夫子坚决不同意,理由是:我也是个有身份的人,若车卖了就得步行,那多没面子。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穷困潦倒却不肯脱掉那身长衫,长衫是什么?读书人的面子!

B常言说,打人不打脸,揭人莫揭短。说的是做事不能太过头,要留有余地,给人面子,不给别人面子往往自己更没面子。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将领叫南宫万,在乘丘之战中兵败遭俘,后得以释放回国。宋闵公屡次羞辱他。两人下棋,南宫万连负几盘,闵公得意地说:“一个败军囚徒,怎能赢得了寡人?”没过几天,南宫万请求出使邻国,宋闵公又嘲笑他:“我大宋国就算再没人,也不至于派一个囚徒去丢人吧?”南宫万终于忍无可忍,大骂道:“无道昏君!可知囚徒也是会杀人的。”三拳两脚就把闵公给解决了。宋闵公错在不懂得尊重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羞辱别人,结果枉送了性命,多少有些咎由自取。

C有句话说: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爱面子”过了头,也就变成了摆谱、虚夸。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好大喜功,热衷于搞一些浮华无效的面子工程。更有甚者,为了“有面子”,找情人、大肆挥霍,结果进了监狱,面子里子全丢了,后悔莫及。

D社会上还有一种人是彻底不要面子的。比如网络上有不少人搞怪暴丑,某些歌星影星“不小心”露点走光……凡此种种,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出名赚人气,毫无底线地炒作自己。

太要面子,会滋生虚荣;不要面子,又容易让人丢失廉耻之心。讲面子,还是适度的好,既能约束自己的言行,又能起到督促的作用,人也活得更坦荡、更真实。

猜你喜欢

  • 疼惜生命的心

    有一天黄昏,一个走在森林里的人,遇见了一只蜉蝣正在哀伤地痛哭,那人问蜉蝣:“你为什么在这里哭泣呢?”蜉蝣说:“我的太太在今天中午死了,所以我才在这里痛哭呀!”那人说:“现在已经黄昏,你也很快就会死,何必哭泣呢?”蜉蝣听了,哭得更伤心。那个人

  • 从“想”到“做”的距离

    一次,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应邀来我国讲课,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听完课后,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都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有那么大呢?”杰克·韦尔奇听后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只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

  • 不要欣赏让你摔倒的那个坑

    人家问我为什么有那么多同班同学,初中三年总共六学期,我留了五次级,一百五十个老同学总是有的。几十年后,回到厦门,集美的老同学聚在一起,有时也开玩笑地帮我列举老同学的名字,现在在哪里,当什么大医师、院长、教授、将领……各类专家。“书读成这副样

  • 关于“思考人生”

    飞机上看到一个梁文道的访谈,他说不知道为什么“文艺”成为一个丢人的词了,大家都不敢承认自己文艺,比如窦文涛,明明最喜欢中国字画,不工作的时间都在家里看书,但是在电视上他说“啊,优衣库这个啊,我也想搞一个啊”,这样大家就说他是真性情。说“文艺

  • 没有完美,只有适合

    爱情是花,婚姻是果实。花很美,果实却不一定。这就是为什么世间总会上演着一幕幕的悲欢离合的原因。因为有了爱情,我们走进婚姻;因为没了爱情,我们走出婚姻。一进一出,全是因为爱情的变迁。因为我们高估了爱情,低估了婚姻。爱情是婚姻中必不可少的,但婚

  • 喊一个知己走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只是,江湖风大,知己零落。狼在荒野上喊一嗓子,会喊来自己的同类。相同的品性、趣味和目标可以把生命聚拢在一起。区别是,有血性的人,会喊来豪爽的朋友,奸邪的人,只会喊来阴谋家。君子喊不来小人,因为二者不会有共鸣,一个人,通

  • 差异在业余

    一个人一生的业余时间比工作时间长得多。如果从二十岁开始工作到六十岁,每天工作八小时,也不过工作了十三年。如果按每周工作五天计算,工作时间就不到十年了。在四十年中,除了工作和睡觉时间之外,剩下的业余时间则有十七年。这十七年业余时间,只要持之以

  • 其实人生不用那么急

    我年轻的时候读过一本书,叫《悉达多》,另一个名字叫《流浪者之歌》,作者是德国文学家赫尔曼·黑塞。悉达多是佛陀的名字,但这本书讲的不是佛陀的故事,它讲一个婆罗门的年轻人,养尊处优,长大后他出家了,学了所有的法门,但他觉得学这么多法门没有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