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关于“思考人生”

关于“思考人生”

收录日期:2025-11-20 14:51:59  热度:12℃

飞机上看到一个梁文道的访谈,他说不知道为什么“文艺”成为一个丢人的词了,大家都不敢承认自己文艺,比如窦文涛,明明最喜欢中国字画,不工作的时间都在家里看书,但是在电视上他说“啊,优衣库这个啊,我也想搞一个啊”,这样大家就说他是真性情。

说“文艺”是个丢人的词,似乎也不是什么新话题了。我倒突然想起,除了“喜欢文艺”丢人,还有一个词也是像个笑话,即是:思考人生。

这是因为,一些好词被它们的赝品给拖累了。真迹被市场上的伪造品毁了名声。

但是,确实,好学、较真、努力、勤于思考人生,看起来姿态是不够漂亮。它们过于严肃,在这欢快的时代里又显笨拙又显僵硬,还有点装。这真奇怪。在久远以前,不是这样的。那时人们特别以好学多思为荣,圣人孔子都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多么自豪于自己的“好学”比“忠信”更加突出。他不但爱思考人生还爱跟人讨论人生,“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常常觉得儿童与古人有相似之处。儿童也很爱思考一些严肃较真的大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死后去哪里,我们的生活公不公平,如此等等,还不分场合地发问讨论,要是录下来,也是文绉绉酸溜溜。儿童很少觉得自己的思考自不量力,也不觉得“想这些干嘛”,他们觉得思考理直气壮。记得一本书里说过:“人生是个谜,往往还是一种考验,可你若能在其中发现一些知识,你就应该坚持下去,因为知识是最珍贵的东西。能说这种话的人,都过着幸运的生活。”

猜你喜欢

  • 苏轼的故事

    苏轼是个悲剧人物。他重气节、有志向。博通经史,关心时事,以图强国。21岁那年中进士,没想到刚刚踏入仕途,便卷入了一场没完没了的政治风波之中。苏轼做主簿、签判一类地方官的时候,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苏轼反对“新法”。他写了几篇文章如《商

  • 李白故事:泪别汪伦

    李白非常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他多次漫游长江南北,黄河上下。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上,几乎印满了李白的足迹。那些烂漫的山花发出一阵阵芳香,那些快乐的小鸟“啾啾”的叫着,大自然在李白的眼中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所以,他常常到各地去游

  • 李白故事:力士脱靴

    李白过人的才华,使他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所以就连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想看一看李白到底是个怎样厉害的人物。于是唐玄宗下诏书请李白到皇宫来相见,一起商谈国家大事。听到皇帝召见,李白迈着大步,仰天长笑着走进皇宫,没有一丝拘束紧张的样子。唐玄

  • 李白的故事:磨杵成针

    李白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还在他5岁的时候,小小李白就坐在窗前开始摇头晃脑地大声背诵前人有名的文章了。只消两三遍,他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书上的内容背锝滚瓜烂熟。由于李白总是把功课作得很好,所以老师非常喜欢李白,经常在小朋友们面前夸奖他。

  • 鲁迅先生的经典幽默

    鲁迅先生一生中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融讽刺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尤其是他的打油诗辛辣有加,妙趣横生,且人木三分。如鲁迅先生曾写的《南京民谣》打油诗:“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揭露国民党的内部摩擦,对他们伪装正经的行

  • 张之洞的故事:微服考县令

    湖广总督张之洞喜欢微服私访,到各地访民情、查贪官。有一次,张之洞私访来到松滋县,他早就听说松滋县令是个断案公正的清官,便想亲眼见识见识。恰巧在路上碰到一个幼时的同窗好友,这位同窗虽说没做官,却是当地一大富户。他见张之洞穿着破衣烂衫,心中好生

  • 乾隆帝宠信和珅的七大理由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乾隆帝对和珅极为宠信有加?笔者认为有七大理由:1、和珅此人确实有才,他从官学毕业后考过一次科举,但落第之后就听从其岳父的意见去选了侍从,有一次乾隆用论语中一句话来下旨,虎兕出于匣,当时在场大臣都不明白什么意思,和珅启示说是

  • 揭秘李莲英之死

    清朝末年,在人们心中留有深刻印象的除了“老佛爷”慈禧外,恐怕就是大太监李莲英了。这位幼年家境贫寒的小太监,因为善梳新髻,加上在慈禧与八大臣夺权时立下了大功,从此一跃而成为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太监以及同治、光绪两朝的太监大总管。慈禧死后,李莲英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