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在职场上推“独轮车”

在职场上推“独轮车”

收录日期:2025-11-20 18:16:38  热度:10℃

进入职场两年了,赵刚越来越感觉困惑:在职场上,如果工作成绩不好,单位里上上下下都瞧不起你,觉得你没有能耐。但是,如果你拼着力气争口气把工作做得非常优异了,出类拔萃了,你好不容易扬眉吐气了,好不容易可以直起腰说话了,结果,又惹得一些人嫉妒你,然后就是说风凉话,就是疏远你,甚至是结成同盟在工作上刁难你、对付你。不管工作干得好还是坏,在单位里都不会得到大家的欢迎。这样的事情弄得赵刚非常郁闷,一肚子的委屈。

听完赵刚的诉苦,爷爷哈哈大笑:“其实,这个事情非常好解决。上个世纪50年代的农村有种独轮小车非常普遍。这样的小车因为就一个轮子,车上装满东西后推着行走不容易把握平衡。推这种小车有种诀窍,乡亲们把这种独轮车称呼为‘扭屁股车’,顾名思义,推稳这种独轮车关键是‘扭胯’。推这种车行走其实就是一路上‘扭’着走。就是小车车头向左拐的时候,推车人向右边扭胯;小车的车头向右边拐的时候,推车人身子向左边扭胯,这样,就可以达到小车的平衡。那时候汽车非常少,路上安全,推小车都是在路上这么不断地扭来扭去的行走。如果直直地走,不但推着非常费力,并且还不容易把握小车的平衡,小车会经常歪倒在地甚至会翻车。其实,你刚才说的职场上的事情和推独轮小车是一样的道理,关键是把握好平衡……”

听了爷爷的话,赵刚恍然大悟。从此,工作中,赵刚尽力地工作,力争把工作尽心干好,当工作成绩做得好的时候,赵刚的态度“反方向扭”,不是随着业绩的好就眉开眼笑、扬眉吐气,因为那样会让人反感。好成绩面前,他变得非常低调非常谦逊,别人酸溜溜地夸奖两句,赵刚立刻说:“承蒙大家帮助,我在工作上才取得这些成绩的……”

职场上对待出类拔萃的人,同事的心态一般是比较矛盾的,就是既佩服又嫉妒。但是,工作成绩好的时候,当事人为人谦虚谨慎,大家也就不好意思挑他的毛病了,也就没有讽刺、挖苦、刁难的理由了,剩下的只是佩服和羡慕。如果因为工作状态不好或者偶然的失误造成某阶段工作成绩不好,赵刚反而表现得很有斗志,这样的斗志让别人看了,内心很是佩服,觉得此人真是铁打的意志,不能小瞧。慢慢地,赵刚在职场上行走得很“平衡”,与同事的关系相处得也非常和谐。

在职场上成绩好的时候,不要随之得意;业绩不好的时候,不要随之泄气。也就是像推独轮车那样,推车人“扭胯”要与车头的方向相反,这样,才能在职场上行走得稳健,走得更远更长久。

猜你喜欢

  • 前进与退后的哲学

    前些日子结识了一个大四的师哥,他对我说现在找工作太难了,处社会更难。他一连说了几个难、难、难。听的出他对初入社会还不知所措。然而,毕竟我不曾离开校园,对此我也就没啥可说的了,但这也不由使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我家住在云贵高原的边缘上,那里

  • 态度决定一切

    一个青年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年轻人回答说:“

  • 茄子、蛤蟆与僧人

    一个在寺里修行了多年的僧人总是不得醒悟,为此请教了不少的高僧,仍是不得要领。这天,僧人受长老差遣下山化缘。返回时天已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突然僧人一脚踩在一个软绵绵的东西上,而且听到“扑”的一声像是肚肠暴裂时发出的声响。僧人大吃一惊,念了一声阿

  • 国外归来的朋友的闲谈

    他到超市里去购鱼,售货员告诉他,让他稍等一会。因为现在有一群动物保护协会的成员正在收集超市虐待动物的证据。他十分不解,超市怎么会虐待动物。售货员告诉他,他们不允许在超市里将活鱼杀死,说这太残忍和血腥。这样的事发生在国内,或许会让人以为是笑话

  • 给一堵墙让路

    你正往前走,前面却有一堵墙。你当然不是无坚不摧的终结者战士,更不是能够穿墙而过的崂山道士,假如你迎着这堵墙一直走下去,只能被碰得头破血流。于是你停下来,你想到几种方案:一,你可以找来一个锤头,将这面墙砸开;二,你可以叫来一辆推土机,将这面墙

  • 用行动把握良机

    曾有一位40出头的经理人员苦恼地来见心理专家拿破仑·希尔。他负责一个大规模的零售部门。他很苦恼地解释说:“我怕会失去工作了,我有预感我离开这家公司的日子不远了。”“为什么呢?“因为统计资料对我不利。我这个部门的销售业绩比去年降低了7%,这实

  • 选择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

  • 自己就是一支宝箭

    事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