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我为什么当记者

我为什么当记者

收录日期:2025-11-20 17:00:43  热度:9℃


我上学那会儿,凡事都要表个态。比如进了新闻学院的门,头一件事就得说清楚:你想做什么样的记者?

呃,这问题让我一愣,半天没言语。这一犹豫不要紧,气得我的导师直哆嗦。他是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第一个冲进战区的中国记者,连防弹衣都没穿好。就奔赴巴格达了。任何没有立刻振臂高呼“我要做好记者”的反应,都不是他要的正确答案。

于是,这个问题一直猫在我的心里。两年前的冬天,我一个人跑去政局动荡的中东,那时候的埃及蔓延着一场因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游行引起的骚乱。在距离时代变局最近的地方,我成了一个实习记者,揣着采访本和录音笔,一边采写新闻稿,一边继续寻找答案。

现在回想看来,那时的感觉就像是咬到一块同时涂抹了迷人和恐惧的夹层饼干。我常常站在办公室的窗前向外看,抬头是波光粼粼的尼罗河,对岸的古老金字塔巍然不动,低头是荷枪实弹的士兵,坐着坦克在楼下来回巡逻。挥舞着拳头的示威者砸了马路对面的超市和花店,他们高声呼喊着口号离开,地上只剩下被砸碎的玻璃,打翻的牛奶和踩压的鲜花。

敲击键盘的打字声和着不远处的枪声,混杂在刺鼻的催泪瓦斯味道里面,构成一出别致的交响乐。那时候网络中断,电话也没有信号。混乱中我接到的第一个讯息,来自我的战地记者导师。在海事卫星电话的另一端。他铿锵有力的声音里依然充满期望:“你不要害怕,要勇敢地冲到前线,做个好记者。”

可是不好意思,我还是被恐惧打倒了。就在我写稿的时候,拿着枪的一队大兵大摇大摆地冲向办公室,嚷着要撞开房门,楼道里回荡着他们的吼声。当时我的手无力地瘫在键盘上,对着刚写了标题的稿件总也想不出新闻导语。我心里的打字机倒是噼里啪啦打出一串串的念头:谁知道记者该啥样,反正我做不了。

就在我暗下决心等毕业找个新工作的时候,办公室来了位小客人,跟着记者父母驻外的6岁小男孩米乐。这个中国男孩平时不爱说话,给他糖吃的时候就会红着脸摇头。他凑到我身边,小声地问:“刚才你害怕吗?”

又是这个问题。我绘声绘色地跟他描述当时的情形,那些大兵是如何大吼大叫地冲上楼来,我们用桌椅堵住的大门是如何被他们坚硬的枪托砸得咣咣直响。

小家伙默默地听我说着,就在我夸张地比划着当时有多可怕的时候。他突然用小手拉着我冰冷的手,说:“我也有点害怕,可是你别害怕,下次再这样,我来帮你。”

这话一下子击中我了。这可是个平日里连小狗都害怕的小家伙,而他现在要把他仅有的一点勇气送给我。他也知道,路上站满大兵,背着的枪并不是玩具,那条他平时蹦蹦跳跳就能通往幼儿园的路,现在要屏住呼吸悄悄走过。即便如此,他还在鼓励别人,不要害怕。

面对危险。米乐有他自己的对策。他白天拿着玩具望远镜,站到阳台上为其他正在工作的记者“站岗”,晚上他总是不肯去睡觉,“咱们得有一个人醒着盯梢啊”。

米乐不会写稿子,他每天最大的创作就是画画,即便在最危险的时候,米乐依然涂涂画画,记录着他的愿望。他专门画画,送给即将要飞往炮火连天的利比亚的记者们。画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绿色的,国旗是绿色的,房子是绿色的,连人也是绿色的。米乐说,绿色代表和平,有了和平,就不用害怕了。

我常常在想,记者何来的力量,能够在陌生的国度为一场事不关己的战争冲锋陷阵?小学的自然课本上都说了,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但那天我明白了,你可以选择离开,但你也可以选择留下来,用自己的行动,给其他人力量。

从那天起,我打算做一个好记者。我希望我的稿子能像米乐的画一样,让人免于恐惧。

办公室的当地雇员哭着跑回来,她所住的公寓遭到攻击,示威者围在她的房子外面燃烧轮胎。我握着她还在颤抖的手,学着像米乐一样,对她说:“不要害怕,现在就写稿子,让世界知道这里的真相。”

没想到,让我最恐惧的那天成了我写稿最起劲的一天。回国过海关的时候,边检员盯着我的签证看了半天:“你赶上动乱了啊?你害怕吗?”

我很想告诉他,有种力量可以超越害怕。在那以后每天深夜发完稿回到房间,我会数着不远处的枪声。安然入睡。那是我心里最踏实的日子,因为我发自内心地想要报道新闻,想让真相传播出去。

在我即将入职做一名真正的记者之前,我去看望我的老师。他的窗台外长满了翠绿的爬山虎,外面没有轰隆的坦克,静谧的校园里只有知了叫着,他坐在一摞从地板通向天花板的书后面,认真地告诫我:“今后即便不去冲锋陷阵,你也可以拿文章当枪使,不管在哪里,都要做个有力量的好记者。”

可是直到今天,我还常常陷入无力状态,在写稿卡壳的时候愁眉苦脸,但我仍然很清楚,我想做一个记者。这一切都要谢谢把力量传递给我的小米乐。当然,这些事不能让我的导师发现,要是知道坚定的新闻理想来自一个6岁小孩,估计他又要气得哆嗦了。

猜你喜欢

  • 我还是那个石头

    有一天我在拉萨旅社的房间里休息,一个陌生人推门而入:“陈坤是住这里吗?”我的助手拦住他:“干吗的?”“陈坤不是住这儿吗?我来看陈坤。”“对不起,这是私人房间,你不能随便进。”“有什么不能进的?陈坤不是明星吗?明星有什么不能看的!”我的助手有

  • 爱比恨容易

    童年给我的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爸爸妈妈吵架。他们总是在吵。那时候妈妈带着我,非常艰难。她在一家商场做售货员,一个月就挣一百多块钱,要抚养我,还要为我缴纳学舞蹈的费用。为了能多挣些钱,妈妈每天从商场下班后,还要去一位朋友的公司做保洁,生活的艰苦

  • 父母从不要求我拿100分

    母亲当时刚获得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父亲是研究土木工程的,他们都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父亲的家族在山东日照市涛雒镇,是远近闻名的书香世家,我的祖父肄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母亲则是那个时代极为少见的女知识分子。母亲与父亲青梅竹马,两人都在美国密歇

  • 奶奶的星星

    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像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吗……

  • 我不是个好儿子

    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白天去生产队出工,夜里总是洗萝卜、切红薯片、或者纺线、纳鞋底、在门上拉了麻丝合绳子。母亲不会做大菜,一年一次的蒸大菜,都是父亲亲自操作的,但母亲的面条擀得最好,全村出了名。家里一来客,父亲说:吃面吧。随后,厨房一阵案

  • 不求甚解

    这个成语,出自大文学家陶渊明之笔。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末期。爷爷陶茂官曾做到武昌太守,只是老爹陶逸命运不济,在安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一带)太守任上死得早。那阵子小渊明才八岁,靠着祖荫和上辈子留下的一些田产,紧紧巴巴地过日脚。人倒是长大了,可

  • 古龙的争与让

    因为心宽,所以路宽。他缔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江湖,他是万千读者追捧的偶像,他的名字叫古龙。然而,古龙除了惊世骇俗的才华,更有着超越常人的处世智慧和宽广胸襟。经过多年艰辛的打拼之后,古龙终于在文坛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金庸先生

  • 柴静,不成功的采访

    记者柴静在一次谈话节目中讲了一个她亲身经历的故事。柴静去北京市一所中学就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采访一个姓江的模范教师。这是一个很普通的采访任务,普通的人物,普通的采访形式。采访只用了半个小时就结束了,当柴静准备离开学校时,一个女学生跑过来告诉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