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大象哲学

大象哲学

收录日期:2025-11-20 18:36:12  热度:12℃

以前看电影《狮子王》,我一直觉得狮子是草原上最牛的。我曾经去非洲看过几次动物迁徙。有一次我在肯尼亚,天气突变,电闪雷鸣,所有动物都在跑,连狮子都跑了,只有大象不动。我心里说,狮子怎么这么胆小?那些小动物只要一打雷就都跑了,狮子怎么也跑了?

后来我发现,在草原上,狮子和大象是两个极端的物种。肉食类动物里,狮子是“大王”。而在整个动物世界,肉食类、草食类动物加起来,大象是“大王”。这很有意思。

大象吃的东西跟狮子不一样,大象吃草,草是大量供应的,不需要跟谁争,但大象得勤奋,无时无刻不在吃,结果长成了最大的个头。狮子刚好相反,它们吃了上顿没下顿,吃一顿管四五天,但一次要吃几十公斤鲜肉。

狮子的生存永远是以杀死其他动物为前提的——“你死我才能活”;而大象是“大家都活,只是我比你勤奋。”这两种动物的生活哲学不一样。

另外,狮子永远是“先发制人”,否则它就吃不着,所以狮子永远是吃奔跑中的动物,抓住它们,吃掉它们。而大象永远是待在那儿,“后发制人”,它们从来不主动攻击,哪怕对方是比它们小得多的动物。

我就想,一个与人不争又不攻击别人的人,才能成为最牛的人。但似乎这还不够,你这样子,如果别人欺负你了,你还必须有后发制人的本钱。

大象怎样“后发制人”?第一,自我防护,它的皮有好几厘米厚,狮子根本啃不下去,大象有“盔甲”。第二,大象能用鼻子和牙把“敌人”挑起来摔死。第三,大象有几吨重,把那些摔不死的“敌人”摔蒙了,大象再走过去把对方踩扁。以上几点都特简单——防护、挑起来、踩扁,没有多余的。

我从大象这里体会到一种智慧:要想在竞争当中保持强者地位,只要做好三件事就可以:第一,不争,你做的事情一定不能是“你活他死”的事情,一定要做“大家都能活”的事情。第二,要保护好自己。第三,无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遇到挑战,你回击,要置对方于死地的时候,一定不能有多余的动作,要最简捷、最有效地结束这件事情。

我觉得企业也好,个人也好,应该像大象一样。《道德经》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大象是典型的写照。

《道德经》又反复讲“柔弱胜刚强”,这在大象身上也有体现。大象最怕的是蚂蚁。蚂蚁在夏天很热的时候会找凉快地兒,哪儿凉快?大象鼻子里面。第一,大象鼻子里有黏液,潮潮的。第二,大象呼吸带风,对蚂蚁来说,这堪称飓风。但大象呼吸时,风一吸,一群蚂蚁就被吸到大象鼻子里,一旦蚂蚁进了大象的呼吸器官和食道里,大象就晕了,然后就倒了,倒了之后连饿带渴就死了。

所以,这又提醒我一件事:世界上最大的东西,应该提防那些最小的东西。当你感到自己很强大的时候,千万要注意,杀死你的,可能就是最小的事情、最小的东西。你得提醒自己,害死你的往往并不是你的敌人,反而可能是跟你相伴而生、关系密切、对你还挺友好的那些人。

这样看来,大象的命运很有意思:狮子不能把它怎么着,它却被每天都能见到的最微小的朋友给害了。大象也不知道踩死过多少只蚂蚁,蚂蚁也没想过要报复它们,只是为了凉快一会儿,就把大象给害了。

猜你喜欢

  • 孔子一生都做过哪些官?

    孔子,一个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奔波一生的人。有人说,孔子是个官迷,在他事业的最高峰——刚刚任代理相国的时候,曾经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面露喜色。而且,他周游列国的目的,就是为了谋求官位。当然,此种说法看似有一定

  • 我从家人那里遗传了什么

    1959年我7岁时进入北京第一实验小学。这个小学坐落在和平门附近,学校的教室是古色古香的带回廊的两层小木楼,小楼漆着斑驳的深红色油漆。我们那会儿入学考试好像很简单。我记得考了汉语拼音。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a”,认得就行了。别的不记得

  • 钱理群:兴趣是一个人的生命质量

    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在学习经验会上有个发言,至今不忘,因为它照亮了我的一生。当时我说: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把每一门功课都当做精神的享受,学习就是探险的过程,每一次上

  • 胡适:为婚姻转身

    久而敬之这句话,也可以作夫妇相处的格言。所谓敬,就是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才有永久的幸福。1955年,张爱玲在纽约初见胡适和江冬秀后,写下:“他太太带点儿安徽口音,端丽的圆脸上看得出当年的模样,态度有点儿生涩,我想她也许有些地方永远是适之先

  • 姜文,给儿子最好的营养品是苦头

    忙完《让子弹飞》后,姜文几乎整整一年时间没有露面,与他一起消失的,还有两个儿子。原来,姜文是带着孩子“移民”了,为期一年。是欧美还是新澳?姜文的回答让人吃惊不小——都不是,是新疆。天要下雨爹要教子姜文的两个儿子一个六岁一个四岁,对两个孩子,

  • 创作再苦,也是种享受

    他是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的杰出代表,徐悲鸿、吴作人是他的老师。他从教60年,培养了包括陈丹青等人在内的众多美术精英。他是为数不多的不卖画的大家,“我没卖画,我愿‘喝粥’,喝粥长寿。”遇到流失在外的文物,他会用自己的作品去换。他在北京西山戒台寺

  • 林纾:不通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正式译介西方文学第一人。他虽然是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却与魏易、曾钟巩等人合作,以“耳受笔追”的方式翻译了涉及11个国家的107位作家的作品,对西方文献的引进和当时社会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不

  • 孙中山坚决不让胞兄任广东都督

    据史料记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广东都督一职由谁担任一事久决不下,广东地方人士与社会团体于是致电南京临时大总统府,提议选举孙中山长兄孙眉为广东都督,这使本来就很棘手的广东都督举荐风潮平添了一个插曲。孙中山胞兄孙眉(1854~1915),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