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再不相爱,我们就老了

再不相爱,我们就老了

收录日期:2025-11-20 17:48:29  热度:10℃

亦瞳今年研三。

寒假回家,走了一圈亲戚,从不见人关心“工作找得怎么样了”,却常被问“有男朋友了没”。

亦瞳笑笑,习惯了。若换作早几年,她早就两眼一翻。“无聊不无聊啊。”可现在,自己是“大龄剩女”,相亲和结婚正是朋友间的热门话题,不管到哪她都是“话题人物”,早已练就一颗强悍的心。

亦瞳心里也清楚,这个尴尬的年纪,对爱情已不能作太多风花雪月的幻想。这年头,就连去学校的BBS逛“鹊桥版”消遣,看到的也是满屏的“有户口”、“有工作”、“有房子”,清高如亦瞳,也不得不接受爱情才是最大的现实。亦瞳只是后悔,早知如此,当年真应该早恋一把,怎么都好过现在连恋爱都来不及体验一回就要直面惨淡的“女大当嫁”了。

虽然嘴里喊着“打死也不相亲”,但身边连个关系好点的异性朋友都没有。哦,不,如果阿哲算的话……亦瞳是在研一参加学校BBS的版聚时认识阿哲的。阿哲是版上出了名的刻薄男,而中文系才女亦瞳也不是省油的灯,两人经常在版上你一句我一句地“版骂”。说也奇怪,虽然有时跟阿哲聊天会让亦瞳恨得咬牙切齿,但她还是觉得有一种棋逢对手的快感。快三年了,若好几天不吵上一两句还真的不过瘾。但两人的关系应该也就止步于此吧。亦瞳有时候会想,除了“最佳损友”,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种组合的可能了,而且,阿哲毕业后马上就要回武汉了……

毕业的季节转眼将至,情侣们又开始上演一幕幕“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累不累啊?”亦瞳有些不屑地说。

“你以为别人都像你啊,‘早知今日’一路先知到现在,连个初恋都没有。”阿哲又一次一针见血,亦瞳气得只能用眼神来秒杀。

“你到底在怕什么?”突然,阿哲一脸严肃地看着亦瞳。

“神经病。”亦瞳有点不知所措,骂了一句,转身就走。

“吴虹飞和她的‘幸福大街’这周要开演唱会,一起去听如何?我请客,就当赔罪了。”回来一上MSN,就看到阿哲的留言。

今天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亦瞳暗喜,但她还是幽幽地在键盘上敲下:“姑娘我对演唱会向来没兴趣,除非嘉宾是MIchaelJackson。”

亦瞳本以为阿哲一定会像平时那样刻薄回来,只是,阿哲的头像再也没有亮起过。

毕业前几天,亦瞳路过布告栏,无意问瞥见上面贴着吴虹飞演唱会的海报。过期的海报早已开始破损褪色,只有海报上那几个字清晰可见——“再不相爱,我们就老了”。

猜你喜欢

  • 胡适:为婚姻转身

    久而敬之这句话,也可以作夫妇相处的格言。所谓敬,就是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才有永久的幸福。1955年,张爱玲在纽约初见胡适和江冬秀后,写下:“他太太带点儿安徽口音,端丽的圆脸上看得出当年的模样,态度有点儿生涩,我想她也许有些地方永远是适之先

  • 姜文,给儿子最好的营养品是苦头

    忙完《让子弹飞》后,姜文几乎整整一年时间没有露面,与他一起消失的,还有两个儿子。原来,姜文是带着孩子“移民”了,为期一年。是欧美还是新澳?姜文的回答让人吃惊不小——都不是,是新疆。天要下雨爹要教子姜文的两个儿子一个六岁一个四岁,对两个孩子,

  • 创作再苦,也是种享受

    他是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的杰出代表,徐悲鸿、吴作人是他的老师。他从教60年,培养了包括陈丹青等人在内的众多美术精英。他是为数不多的不卖画的大家,“我没卖画,我愿‘喝粥’,喝粥长寿。”遇到流失在外的文物,他会用自己的作品去换。他在北京西山戒台寺

  • 林纾:不通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正式译介西方文学第一人。他虽然是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却与魏易、曾钟巩等人合作,以“耳受笔追”的方式翻译了涉及11个国家的107位作家的作品,对西方文献的引进和当时社会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不

  • 孙中山坚决不让胞兄任广东都督

    据史料记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广东都督一职由谁担任一事久决不下,广东地方人士与社会团体于是致电南京临时大总统府,提议选举孙中山长兄孙眉为广东都督,这使本来就很棘手的广东都督举荐风潮平添了一个插曲。孙中山胞兄孙眉(1854~1915),与

  • 出卖自己的人

    当火箭队老板莱斯利·亚历山大和姚明签约后,还沉浸在喜悦中时,他就被泼了一头冷水:他的邮箱里收到一封告密姚明的信件。告密人在信中说,他是姚明的一位铁杆球迷,对姚明很熟悉,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姚明的身体状况和打球的临场发挥状态。信内大篇幅分析了姚明

  • 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1949年是沈从文的一个重要关口:他转入了在历史博物馆三十年的日子,一生由此断然分成鲜明的两段: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事隔多年,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在北京崇文门寓所平静地回忆道:1949年二三月,沈从文不开心,闹情绪,原因主要是郭沫若在香港发

  • 医圣

    张仲景,名机,男,汉族,约公元150年生,河南南阳人,东汉朝代的孝廉学历,汉灵帝时曾任正地市级的长沙太守。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他医术高超,利用勤学苦练得到的本领,医好了很多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他医德高尚,看到河南疾病流行时,弃官归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