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每个人的成长需要寻找三个坐标

每个人的成长需要寻找三个坐标

收录日期:2025-11-20 22:27:44  热度:9℃

每个人都在成长,这种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成长是无止境的,生活中很多事是难以把握的,甚至爱情,你可能会变,那个人也可能会变;但是成长是可以把握的,这是对自己的承诺。可能会有人妨碍你的成功,却没人能阻止你的成长。换句话说,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那么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什么是一个人的成长?以前的儒家思想要求人成长的轨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哲学家罗素则认为,人的成长要遇到三个方面的矛盾:一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二是人与社会,也就是人与人的矛盾,三是人与自己的矛盾。我觉得,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寻找自己人生坐标的过程。人从小到大,视野不断开阔、知识不断丰富、经验不断积累,从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自己,同时也在认识周围世界,我想恐怕这就是人的成长过程了。人的成长路径不同,人生追求也千差万别,无论成功与否,人的最终归宿大致是相同的。而区别就在于每个人所走过的道路不同,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了解程度和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是不可复制的。人的成长就是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小环境,而进入一个更广阔世界的过程。这种突破,不仅要突破物理空间的界限,也要突破心灵空间的界限。

然而,对于个人的成长,什么最重要呢?每个人可能侧重点不同,而我今天还是想说这三个方面:人与外部世界、人与人、人与自己。我觉得对于人的成长,要是寻找坐标的话,应该去寻找以下三个坐标:一是时代的坐标;二是与别人比较,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三是自己内心的坐标。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采访基辛格博士,那时我还在美国留学。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特别没有经验,问的问题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比如问:“那时周总理请你吃北京烤鸭,你吃了几只啊”、“你一生处理了很多重大的外交事件,你最骄傲的是什么”等这类问题。当然我也在电视上看过别人问这类问题。凡是问这类问题,都是事先没做准备。后来在中美建交30周年时,我再次采访了基辛格博士,那时我就知道再也不能问“吃了几只北京烤鸭”这类问题了。虽然只看半小时,我们的团队把所有有关的资料都搜集了,从他在哈佛当教授时的论文、演讲,到他的传记。有厚厚的一摞,还有七本书。都看完了,我也晕了,记不清看的什么了。虽然采访只有27分钟,但非常有效。真是准备了一桶水,最后只用了一滴。但是你这些知识的储备,都能使你在现场把握住问题的走向。记得我问他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有很多共赢和合作的机会,但也出现了宗教的、种族的、文化的强烈冲突,你认为我们这个世界到底往哪去?和平在多长时间内是有可能的?他直起身说,你问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随即阐述了一番。

所以我一直认为要做功课。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还算勤奋,通过做功课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一个人的成长是从自己内在的强大开始的。

猜你喜欢

  • 亏欠

    生女儿时难产,折腾得我几欲虚脱。躺在病床上,看着身边小小的婴儿,眼泪不可抑制地喷涌而出。不仅仅是迎接新生命的激动,亦不是难过自己因她所遭受的磨难,母亲为了孩子,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我的悲伤,是因为身边除了爱人,竟没有一个亲人,连自己的母亲也

  • 抚摸的语言

    父母失聪,小男孩的成长伴随着父亲的手语,进入爱与手的生命旅程。自孩提时起,我一直印象深刻的是父亲会经常抱我,哪怕是没有什么理由,他都会抱着我。在我们这个街区,父亲的这个举动非常引人注意——哪怕是像我这样小的孩子都会发现这点。按照当时社会上的

  • 潜入光阴的河流为你找寻尊严

    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一共六年,我与母亲住了六年地下室。我八岁那年,在外地打工的父亲突然没了音讯。我从母亲半夜压抑的呜咽声以及村里人的闲言碎语里,知道父亲“外头有人了”。年幼的我并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我知道这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从此以后,母

  • 爱的参照物是爱,亲情的感动

    父亲七十大寿的时候,妹妹打电话来说,哥,回来看看吧,人到七十古来稀,他还能有几个这样的寿诞呢?他握着听筒,沉默半晌,还是委婉地回绝了妹妹:我也想回去啊,可真不巧,公司正好有一个很重要的谈判,少了我不行啊。妹妹没再说什么,怔了半天,挂了电话。

  • 四十五分钟的父女情

    马克和妻子结婚多年,夫妻俩的感情很好。马克很想要个女儿,却一直未能如愿。为了实现丈夫的夙愿,妻子冒着高龄怀孕的危险,终于怀上了一个女儿。马克别提有多兴奋了,他充满喜悦地盼着女儿出世。然而,老天和马克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在离妻子预产期还有半年

  • 默读父亲

    想为父亲写一点文字,却一直不曾去着笔。我知道,这是因为对父亲的感情太深,以至于怕写不好而不敢下笔。从我记事的时候起,父亲就是全家最辛苦的人。我们家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山区的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家里有七个孩子,我是最小的。在那个年代,这样一大家人的

  • 父爱没有残缺

    她小时候始终没有弄明白,她的母亲为什么要嫁给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男人。这个男人后来还成了她父亲。她还小的时候,她父亲一直螺旋着腿,走路一瘸一瘸,样子及其滑稽可笑。为此,她常常暗自伤心,为母亲的选择,也是为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父亲性格开朗,一

  • 母亲的习惯

    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母亲眼里,世界就是眼前一座连着一座的大山。母亲想象不出除了延绵不绝的群山,世界还会是个什么样子。60多年来,母亲从未走出过大山,在她的意识里,村庄以及村庄上空的蓝天就是世界。她的一生都围着这几座山、几块庄稼地、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