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清货”骗局

“清货”骗局

收录日期:2025-11-20 22:59:13  热度:9℃

刚来广州打工的那阵儿,工资较低,生活比较窘迫,每一笔消费都要仔细琢磨。

那时,我住在一个叫上社的城中村,村上多住着南下的淘金者,小小的村子,竟有十几万的流动人口。城中村里也是热闹异常,不长的一段街道,商铺林立,行人如织。在街中心,有一个小型的超市,只是在“家乐福”、“沃尔玛”、“万家”等零售连锁巨头的冲击下,生意变的很冷淡。

深秋,广州已是较冷了,虽然我是北方人,比较抗冻。但是冷风打在身上,也冻的我缩手缩脚。下班后,我决定去买一套保暖内衣,走过街心超市,看到超市拉着横幅,上写着“超市破产,结业在即,所有商品2折起……”再往里面看,一张张白纸,或写着标语或写着价格,我抬眼一看,第一张就非常震撼“解放上社”,着实吓我一跳,然后有什么,“拼血甩卖”、“回家放牛”“要钱不要货”等等,那标语白纸黑字,在空中飘荡,就像挽联一样,显示着老板忍痛割爱的决心,店里陈列凌乱,商品摆放嘈杂,都预示着这里即将关门结业。

来往的行人,都觉得有便宜可图,都不自觉的走进来,找寻自己需求的物超所值的宝贝。店门口有一个男的,拿着高音喇叭,热情的叫喊着商场倒闭,商品打折的信息,另一边收银台忙的热火朝天,买单的队伍排了老长。

我在超市里转了一圈,没有找到保暖内衣,其他的生活用品,虽然价格牌上写的原价多少钱,打折后多少钱,但是感觉不是很优惠,可能物超所值的商品被人买走了吧,心中有些懊悔来的太晚,只得悻悻而走!

隔几天,走过这里,超市还在清货,门口的老板仍在热情的叫卖,商品还是蛮丰富的。

一天晚班,下班后又加了会儿班,回去的时候,都十二点多,街上比较冷清。路过那小超市的时候,超市门口还亮着灯,门口停着一辆卡车,有工人一包一包往下卸货。结业清场了,还需要进货吗?我有些晕!

后来,我和一个在超市里做的比较久的朋友聊起这个事儿,朋友说,这就是个骗局,商场原来的老板由于经营不善已经到工商部门办理了注销营业执照登记,一群外地人看准了这个有利时机,租用了该商场的场所,挂羊头卖狗肉,打出清货口号大肆销售廉价商品,而这些商品都不是原商场的商品,其中卷烟类、洗发类、护肤类商品多是假冒伪劣商品。而且,这些人还是成团伙作案,有人负责选址,有人选择制作采购假货,有人负责销售等等,一条龙服务。

金钱是很重要,但是你赚足了金钱,还剩下什么呢!

猜你喜欢

  • 小猴

    一天,小鸭在草地上散步时,突然扑通”一声掉到了一个坑里。小鸭连忙喊:救命啊!救命啊!”在远处翻跟头的小猴听见了想:我能用什么办法来救小鸭呢?突然它灵机一动,到竹林里拿了一个竹子向那个坑跑去。到了坑旁,小猴用竹竿要把小

  • 一生

    猩猩从西非森林被运到芝加哥动物园,听到狮吼看不到狮子,看人却看了三十七年,从十一磅天真成长到五百多磅苦闷。苦闷是人间的惩罚。只因他不是人就被独禁,被罚看人。人从各地来给他看。有人扮各种脸,一直到扮不出来还不走开。有人指着鼻子,喃喃絮语努力介

  • 涉世不深女笔友,友情之门开错了方向

    认识周海军,是夏晓欣在上海的第一份校外友情。那还是1996年9月的事情了,夏晓欣从安徽到上海的一所大学报到。整理好自己的行李和床铺,夏晓欣满心好奇地想熟悉学校的周边环境,便独自一人到学校附近逛逛。走着走着,她被路边一个卖镜子的地摊儿吸引了,

  • 上海阿婆“吵”着要还丈夫生前欠下的债

    去世的丈夫欠债10万元2011年夏天,徐兰英在家整理东西,突然从一堆旧书信中翻出了一张法院的判决书。目不识丁的她隐约感到事情重大,便叫来大女婿帮忙看看。女婿拿过判决书一看,竟然是一场1998年的债务官司,被告是已过世的老丈人洪森华。徐兰英叹

  • 路遇

    李峰骑摩托车去银行取款,快到目的地的时候,遇到红灯,在等待红灯变绿的工夫,出事了。前方一辆正常行驶的货车,为了避让一个闯红灯的行人而紧急转弯,结果由于用力过猛,货车的前轮一下子撞在马路牙子上,咚,货车侧翻在地,接着,哗啦啦,车厢里装得满满当

  • 绝招

    一进五月,田主任就为桑葚的事犯愁,可开了几次会,都没人拿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他那脸阴得快要下雨了。眼看着都到饭点儿了,大家还是一言不发,再坐下去也没意思,田主任就一挥手,让大家先散了。大家都如释重负般地走了。清洁工小于姑娘赶忙进来打扫卫生。

  • 小岛奇遇

    他是个人贩子,不但拐卖儿童,更拐卖女人。他把女人卖到山里,卖到国外。他高大英俊,很讨女人喜欢,因此,他很容易就能骗到女人。每一次,他都很成功。因为成功,他的胆子就越来越大,这次,他又骗了四个女人,还是四个年轻的美女。他告诉美女,他在国外开了

  • 几行歪歪扭扭的稻秧

    这天下午,大学生村官王红娟背着包,手拉着行李箱回家来了。当她来到村脚青水畈时,却见五六个村民正在田里忙着插秧。这丘田只有六分多,是村里何大妈的。何大妈和老伴两人在家,大儿子在省城工作,一年到头难得回家一趟,二儿子在深圳打工,也没多少时间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