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盛年不重来

盛年不重来

收录日期:2025-11-20 21:58:20  热度:11℃

我的老伴盛年,没有来得及向我告别,便默然走了,走得那么突然。每日来我好像在梦幻中,她没有走,她的音容笑貌依然在我的眼前晃动。

我与老伴盛年相濡以沫,互敬互爱有56年了,从相识相恋算起该是63个年头了。抗战初期,为了保卫祖国,我从西南联大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参加抗日战争。1 9 4 9年在党的统战政策感召下,我放弃派往联合国工作的机会,起义参加革命。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期间,假期返沪探亲之时,我和正在大学读书的盛年相识并且相恋了。她敬重我充满爱国精神,爱慕我有志追求真理,投身革命。我爱她纯真朴实,莊淑温柔,学习勤奋,不尚虚荣。经过七年曲曲折折的考验,在分配工作后,我们结婚了。婚事极为简单,我利用假期从外地回来,她在上海工作,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放弃了法定的婚假,白天照常上班,下班后两人才匆匆赶到虹口区人民政府办了结婚登记手续,晚上双方父母家人同桌聚餐为我们祝贺,算是婚礼。当时我们都以不为自己私事而影响工作感到自豪。

岁月匆匆,我们携手共度了风风雨雨的56年。我比盛年大10岁,两人性格不同,我刚强直爽,她温柔谦和,但我们俩却能和睦相处,互爱互敬,互助互谅,且都比较乐观开朗,待人热诚,都爱学习,都很敬业,能以工作为重,所以我们生活得很和谐,为亲友们所称羡。

盛年自幼学习努力,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成绩都是优良。由于她是清朝大臣盛宣怀家族,受到政治影响,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华东农林部财务科担任食堂会计工作。尽管工作不甚理想,但她毫无怨言,仍然尽心尽力认真工作。经她努力创新,首创了现行的食堂制,改变了解放初期八人一桌的包伙制,还曾轰动一时。为此,上海许多单位纷纷到华东农林部来学习取经,进行推广,她受到表扬被调到办公室担任成本管理工作。她利用业余时间钻研业务,努力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并攻读俄文。不久就调到北京中央林业部,自此她在林业系统工作了30多年直到退休。

盛年为人谦和,热情正直,心胸宽厚,淡泊名利。她常说:“我一生就愿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地工作,勤劳朴素,勤俭持家,做我本分应做的事。”她确实做到了,单位上有什么福利、评级,她从不计较,工作上始终坚持不渝认真负责勤恳积极。晚年,她仍然不计报酬发挥余热,积极为国家发展经济而努力工作,在她八十岁患了癌症期间,她还热心帮助不少亲友、同志提高会计业务水平,指导有关单位合理开展业务受到各方赞赏。最近,还有一些单位邀请她去指导业务,当得悉她已去世,莫不同声悲叹,无限惋惜。

盛年不仅是我生活上的好伴侣,也是我工作上的好助手,她对我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使我从无后顾之忧,家里管理得井井有条,举凡衣物鞋帽、各类书籍、食物药品,她都有档案可查,家庭经济、每月支出都是笔笔有帐,一目了然。她一生勤俭持家,省吃俭用又善于理家,经她努力把我们原是经济拮据之家,转变为接近小康之家。但她仍然十分节俭,看病也很少乘出租车,可她对贫穷人家,受灾人民十分关心同情,时常解囊相助,慷慨捐献。她对家贡献很大,自己却极为刻苦,不浪费,在她去世那一天,孩子为照顾她咳嗽痰多,特地买了一盒消毒的餐巾纸,供她使用,她因发音困难,用笔在纸板上写了一句话:我一生节俭,想不到现在浪费了。当时我看见这句话,禁不住热泪滚滚而下,心痛不已。

最使我感激她的是,几十年来,她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无论是我在民进上海市委或是在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甚至是西南联大上海校友会的工作,她都尽力协助我,积极支持我工作。我发表的许多文章和一些著作,大多是经她校对和编辑的。我每次与会的讲话或发言稿,都渗透她的心血,她是我写作方面的第一个读者,是我开会讲话或发言的第一个听众,是我表演节目的第一个观众,我所以在这些方面有些成就,受到欢迎,都与她提出的中肯意见和批评指正分不开的,可以说,她为支持我的工作做出了真诚的无私奉献。

盛年的去世,使我们家庭失去了一位贤妻良母,使我失去了终生相敬相爱的忠实伴侣,我内心的悲痛非言语所能表达,我只有化悲痛为力量,学习她忠诚事业坚持原则勤奋学习的赤子之心。我永远忘不了她与我初恋时送我的一首陶渊明的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猜你喜欢

  • 潜入光阴的河流为你找寻尊严

    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一共六年,我与母亲住了六年地下室。我八岁那年,在外地打工的父亲突然没了音讯。我从母亲半夜压抑的呜咽声以及村里人的闲言碎语里,知道父亲“外头有人了”。年幼的我并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我知道这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从此以后,母

  • 爱的参照物是爱,亲情的感动

    父亲七十大寿的时候,妹妹打电话来说,哥,回来看看吧,人到七十古来稀,他还能有几个这样的寿诞呢?他握着听筒,沉默半晌,还是委婉地回绝了妹妹:我也想回去啊,可真不巧,公司正好有一个很重要的谈判,少了我不行啊。妹妹没再说什么,怔了半天,挂了电话。

  • 四十五分钟的父女情

    马克和妻子结婚多年,夫妻俩的感情很好。马克很想要个女儿,却一直未能如愿。为了实现丈夫的夙愿,妻子冒着高龄怀孕的危险,终于怀上了一个女儿。马克别提有多兴奋了,他充满喜悦地盼着女儿出世。然而,老天和马克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在离妻子预产期还有半年

  • 默读父亲

    想为父亲写一点文字,却一直不曾去着笔。我知道,这是因为对父亲的感情太深,以至于怕写不好而不敢下笔。从我记事的时候起,父亲就是全家最辛苦的人。我们家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山区的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家里有七个孩子,我是最小的。在那个年代,这样一大家人的

  • 父爱没有残缺

    她小时候始终没有弄明白,她的母亲为什么要嫁给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男人。这个男人后来还成了她父亲。她还小的时候,她父亲一直螺旋着腿,走路一瘸一瘸,样子及其滑稽可笑。为此,她常常暗自伤心,为母亲的选择,也是为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父亲性格开朗,一

  • 母亲的习惯

    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母亲眼里,世界就是眼前一座连着一座的大山。母亲想象不出除了延绵不绝的群山,世界还会是个什么样子。60多年来,母亲从未走出过大山,在她的意识里,村庄以及村庄上空的蓝天就是世界。她的一生都围着这几座山、几块庄稼地、几

  • 有爱可依

    朋友的父母去世得早,乡下的房子早就没有人住了。尽管,朋友在城里打拼多年,并且也在城里购了房,建立了家庭。但是朋友却一直没有卖掉乡下的老房子,相反却共钱托人一直照料着,甚至还会时不时的回去住上一段时间。许多人都很不理解,乡下有什么好,再说了每

  • 棉花里的父亲

    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花去了。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竿的太阳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