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智断八百钱

智断八百钱

收录日期:2025-11-20 22:59:00  热度:9℃

从前,淮河岸边的刘家屯有个贫苦的刘老太太,丈夫死得早,同女儿相依为命。女儿长到十八岁,貌若天仙,说媒的人踏破了门槛。最后,女儿被李家庄的一户富裕人家娶走。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出嫁后,由于公婆看不起刘家贫,便阻挠儿媳妇回娘家。刘老太太年老体衰,除了女儿就没有其他人可依靠。女儿心疼老母亲,便时常暗中接济。

这年端午节快到了,刘老太太见家中连包粽子用的糯米都没有,便去李家庄向女儿要些。在亲家的眼皮子底下,女儿给了她半袋糯米。把袋子交给刘太太时,女儿意味深长地说:“娘可要背好袋子。”说完眨了眨眼睛。刘老太太明白女儿话里有话,点了点头,不敢多待,匆匆告别了亲家。

出了李家庄,老太太见前后没人,便打开装米的袋子,伸手进袋子一掏,竟掏出一串铜钱来,数一数足有八百文。她知道这是女儿平日里攒的私房钱,见女儿如此孝顺,她心里特别高兴,一口气赶了好几里路。

刘老太太毕竟年纪大了,几里路下来,觉得疲惫不堪,就坐在路边休息。歇了一会儿,有一个骑毛驴的女子经过。这女子是与刘老太太同村的杨二嫂,今天出门来走亲戚。杨二嫂见老太太累得满头大汗,就叫她把米袋子放到毛驴背上。刘老太太连忙感谢,将米袋子交给骑在驴背上的杨二嫂,自己则跟在毛驴后面走。

杨二嫂跟刘老太太商量,想抄条近路回村,刘老太太同意了。抄近路要过一条小河,小河虽然不深,但河面宽阔。杨二嫂骑着毛驴轻松地过了河,刘老太太则慢吞吞地脱下鞋子,挽起裤管,小心翼翼地过河。刘老太太本是小脚,加上河底的鹅卵石很滑,待老太太好容易到达对岸,杨二嫂已把她抛下老远了。刘老太太想着米袋子里的钱,赶紧穿上鞋,紧走几步追赶上去。

总算追上了杨二嫂,见米袋子安然无恙地还在毛驴背上,刘老太太这才松了口气。但她还有些不放心,叫杨二嫂停下。杨二嫂喝住了毛驴,刘老太太赶紧伸手进米袋子里一摸,却如何也摸不到铜钱!刘老太太不由脸色大变,随即与杨二嫂吵了起来。

刘老太太认定,是杨二嫂偷了她的钱,杨二嫂却死不承认。两个人一路吵着,就来到一家小酒店门前,店里一下子涌出许多人看热闹。刘老太太想,当着这么多人,杨二嫂不好赖账。这家小店的老板姓杜,是个淳朴厚道之人。他听刘老太太和杨二嫂的争吵,见两人各执一词,便提议请县令韩大人帮她们断案。这韩大人公正廉明,是个清官。

正说着,一辆马车跑过来,到了近前,那马车便停了下来。人们抬眼一看,巧了,从马车上下来的正是韩大人。

既然这样,众人便请韩大人评判此事。

韩县令问明情况后,便进店里坐下,暂将小店当公堂。刘老太太哭哭啼啼,杨二嫂也一脸委屈。那杜掌柜很想看看,人称“小包公”的县令大人将如何审理这一没人证、二没物证的案子。杜掌柜一面给韩县令上茶,一面看他的脸色,韩县令却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店门口来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韩县令问刘老太太:“你说杨二嫂偷了你袋子里的钱,可是,你去女儿家讨米,米袋子里怎么会有钱呢?”

“我……那钱是我给女儿的,她不要,又还给我,我就随手放在了米袋子里……”刘老太太怕事传开,亲家责怪女儿贴补娘家,只好支支吾吾地说谎。“胡说,你穷得叮当响,哪有钱给女儿!”杨二嫂说道,“那袋子里哪有什么钱,是你冤枉我!”这时,一个衙役建议:“老爷,我看搜一搜杨二嫂的身不就知道了!”杨二嫂一听,脸顿时红了,浑身发起抖来。这时,韩县令“啪”的一声把茶碗放在桌子上,训斥衙役:“杨二嫂是清白之身,何需搜查?”

那衙役一听,赶忙躲到一边,不敢再说话。

停了一会儿,韩县令小声嘀咕一句:“这案子怕是一时半会搞不清了,不如先喝杯酒再说。”说完,从口袋里摸出几个铜钱,对店小二说:“打二斤酒来,待本县吃了酒再审案。”

店小二接过钱,不一会儿便把一壶酒放在韩县令面前。韩大人并没有立即饮酒,而是问杜掌柜店里有没有秤。杜掌柜连忙将秤拿来,韩县令把酒放在称上称了一下,说:“这酒怎么少了一钱?”杜掌柜解释说:“二斤酒少一钱,不足为怪。”

韩县令又问:“你开店几年了?”

“两年零三个月。”

“每天卖多少酒?”

“约二十斤。”

韩县令听罢,板起手指算了算:“二斤酒少一钱,二十斤就少一两,一两酒卖一文钱,两年三个月就赚了八百多文昧心钱,对不对?”杜掌柜一听傻了眼,说不出话。韩县令训斥道:“杜掌柜,看你是个诚实之人,却干出这等缺斤少两之事。本县今天不想为难你,只让你把多收的钱拿出来,捐给刘老太太,你看如何?”

杜掌柜无奈,只好拿出八百文钱,嘴里小声嘟囔:“张三喝酒,醉倒李四,怎么遇到这种糊涂官……”

没想到他的话被韩县令听到了,韩县令脸色一沉说:“大胆!竟敢说本县坏话,再罚你一个时辰之内把路边的杂草给我铲了!”说完,气呼呼地坐上马车,又派衙役传话给杜掌柜,要他锄草一直锄到马车停下的位置。

杜掌柜被白白罚了一笔钱,又被命令锄草,心里好不窝火,他边锄草边骂:“昏官,糊涂官!”这样,杜掌柜抡着锄头忙了一个多时辰,眼看要锄到韩县令马车方才停下的位置,突然,他听到锄头一响,埋头一看,竟发现草丛里有一串铜钱,数了数,正好八百文,那串钱中还夹着米粒。杜掌柜一抬头,只见韩县令正在马车里掀开帘子,看着他笑。

原来,韩县令心中早已断定,是杨二嫂过河后发现米袋里有蹊跷,一时起了贪念,便偷了钱。没想到,韩县令乘马车路过,竟在酒馆中当众审案。

听衙役说要搜她的身,杨二嫂吓坏了,忙趁人不注意,把钱扔到了草丛里。

“您为何不当面拆穿杨二嫂?”衙役不解地问道。“只因我观察那刘老太太言语脸色,猜想那钱是她女儿的私房钱,并不想被人知道。不当面拆穿杨二嫂,一来是让这隐情不暴露,二来……杨二嫂因此落下贼名,今后怎么做人?”

杜掌柜顿时明白了韩县令的良苦用心,佩服不已。韩县令又说:“本官故意找你的茬,委屈了你,你将这八百钱收好吧。”

事后,韩县令又托人传话给杨二嫂,要她今后务必戒除贪念。杨二嫂满心感激,叹道:“韩县令如此顾及民妇脸面,民妇以后一定好好做人。”

猜你喜欢

  • 扈三娘比武招亲

    一、学艺扈三娘家住郓州扈家庄。父亲扈太公,哥哥名扈成。扈家是大户人家,过得富足。她母亲下世得早,她和丫环飞燕姐妹相称。飞燕比她大三岁。扈三娘长到十六岁时,已出落成一朵花似的了。扈家庄和祝家庄、李家庄相邻,中间祝家庄,西边扈家庄,东边李家庄。

  • 穆弘江州城卖私盐

    宋朝沿袭唐制,对盐实行官卖,一些贪官污吏借此盘剥黎民百姓,盐价一涨再涨。到重和年间,江州地区渔民百姓缺盐十分严重。为啥这样缺盐呢?原来江州来了个贪知府蔡九。蔡九知府到江州上任以来,好事一件没做,贪赃枉法,搜刮民财的事倒做了不少。巧立名目加税

  • 穆春盗马

    民间流传穆弘和穆春兄弟俩的故事和《水浒传》上描写的可不一样。因为施耐庵要写出一百单八位英雄好汉,要有重点,有详有略。他取材于民间传说,有些故事就没有写进。就连三十六天罡,也不是每位都描写得十分详尽。要知道穆弘、穆春兄弟俩上梁山以前的许许多多

  • 李忠“打虎”的故事

    《水浒传》里有位打虎将李忠。李忠家住济州府李家山下李家庄。自幼家贫,练拳习武,爱打抱不平,引出事端,只得逃出家门。有个"打虎"的故事,在鲁西南各地流传。李忠白天上山打柴,晚上练习拳脚,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尤其一杆大枪,使

  • 李俊和安道全行医虎河镇

    混江龙李俊水上、水下功夫无人能比,说他行医可没听说过啊。要知道这故事的来胧去脉,根根梢梢的事儿,还得从他上梁山后,回江南请神医安道全上梁山入伙,路过虎河镇,治病除霸讲起哩。梁山好汉劫法场、闹江州,救出宋江、戴宗后,梁山泊人马越来越多。李俊见

  • 韩滔除盐霸

    梁山东北四十里处,在水泊湖内有座孤岛,名叫大安山。大安山四周芦苇丛丛,是个湖内交易大集镇,离东平县只有一箭之地。它是水泊湖里十分繁华的渔岛镇。岛长三里有余,镇上只有一街两巷。卖鱼的,卖葱卖蒜的,卖网的,唱的叫的,人来人往。岛不大,只有一条南

  • 彭玘被俘迷魂阵

    《水浒传》中不是有《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那回书吗?该书说的是高俅调呼延灼为帅,韩滔为正先锋,彭玘为副先锋,围剿梁山义军的故事。彭玘是怎样被捉上梁山的?在民间传说中和《水浒传》里描写的可不一样呀!虽然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呼

  • 丑郡马宣赞镇守三关口

    丑郡马宣赞,浦东宣家寨人氏。他与大刀关胜、郝思文是好友,官宦家庭出身。他父亲宣义在朝为官,清正廉明。因一案件断得公正,将罪犯斩了首。可是,这罪犯是蔡京的亲戚,他给宣义一再打招呼:"刀下留情。"宣义按法办事,因此得罪了蔡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