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多尔衮唯一的骨血东莪格格简介 东莪格格是

多尔衮唯一的骨血东莪格格简介 东莪格格是

收录日期:2025-11-20 20:57:40  热度:9℃

要说大清入关的第一功臣是谁,那绝对是多尔衮莫属。

爱新觉罗多尔衮在清太祖努尔哈赤诸子中排行十四,他是努尔哈赤第四任大妃阿巴亥的次子,是清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1620年,多尔衮年仅8岁,努尔哈赤废黜了大贝勒代善的太子之位,而将多尔衮以及皇太极诸子立为了和硕额真。也就是说,多尔衮还只是八岁幼童时,便已经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了!

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阿巴亥声称有努尔哈赤的遗诏,称努尔哈赤将多尔衮立为了继承人,但是她的说法遭到了以皇太极为首的皇子的强烈怀疑,最后多尔衮没登上皇位,皇太极继位为帝。

多尔衮从那以后便一直跟随于皇太极,为清朝的建立建功立业,立下了赫赫军功,皇太极赐给他墨尔根戴青的美号。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顺治帝福临,多尔衮成为了大清鼎鼎大名的摄政王,权倾朝野。

历史上的多尔衮爱美人不爱江山,身后只留下唯一的骨血东莪格格,他去世以后,东莪格格过得如何呢?

东莪格格的生母是朝鲜王族之女,她是多尔衮征朝鲜时带回来的。清史中关于东莪格格的记载不多,只知道她最后一次出现,就是多尔衮死后,顺治下旨将多尔衮的独生女儿东莪格格交于信郡王多尼抚养。

从那以后,史册中再也没有关于东莪格格的任何记载,这个人物似乎随着多尔衮的去世而人间蒸发了一般。

民间传说,东莪格格极有可能流落到了民间。还有说法称,东莪格格可能被嫁到了蒙古,东莪格格的后人还嫁进了恪靖公主府。在恪靖公主府的《公主府志》中以及《清实录》都有该府内曾有多尔衮曾外孙女居住的记载,并且这个女子还拥有和硕格格,也就是郡主的称号。

从史书记载来看,多尔衮死后获罪,但是东莪格格却并没有被宗室除名,还被交给了信郡王多尼抚养,所以就算她没有了生父撑腰,也不能称之为平民。

在清朝,所有宗女出嫁都需要皇帝做主,试想一下,像东莪格格这样尴尬的身份,恐怕顺治帝和信郡王多尼都希望给她安排一个最为合适的位置吧!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嫁去蒙古就成为了最好的办法,对方的身份既配得上东莪格格的身份,而且还能使朝廷获利。

那么,东莪格格到底被嫁给了谁呢?因为东莪格格的孙女拥有和硕格格的称号,所以东莪格格的丈夫很大可能是一位蒙古亲王。

顺治在位期间,有多位嫁入蒙古的皇族女子,其中有四人身份不明,东莪格格极有可能就是她们四人中的其中一个。

猜你喜欢

  • 应聘

    周小晴是一个农村姑娘,大学毕业后她就留在了城里,打算在城里找工作。经过一番精心地准备后她开始了自己的求职之路。经过两个月的奔波和努力,又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她依然没有找到工作,两个月的辛苦劳累,无情的失败让她心灰意冷,她无精打采地在大街上漫无

  • 捡来的保姆

    傍晚,A市的刘局长在家里吃完晚饭后,和往常一样到附近的城市公园里散步。刚走出干部大院没多久,他就被人盯上了。刚开始刘局长也没太在意,因为他经常出现在当地的电视新闻中,被陌生人盯着看也是常有的事。可这次走了有十多米远后,那双眼睛依然在盯着他。

  • 拜师学艺

    刘伟爱好写作,经常写一些文章给杂志投稿。那天写完稿后,他和往常一样来到书店,翻遍所有的杂志后,也没发现有他的名字和作品。就在他要转身离开时,突然被两个人拦住了去路,其中一人掏出证件说,他们是警察。刘伟很奇怪,警察为什么要拦住他。刚想发问,警

  • 童年的烙印

    我们的童年无拘无束,无法无天,无忧无虑;我们是自然之子,躺在母亲怀抱里时间极少,躺在大自然怀抱的时间很长;我们那些平淡的过去,那些无法重构的体验,直到如今还历历在目。那是我们成长的痕迹,童年的烙印。哥哥姐姐与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最大的区别可能

  • 父亲一句话救了我

    我们三个长在同一个村,关系非常密切,自称为岁寒三友。从小学到考入县一中,我们都是同班,学习成绩更是班里最好的,曾被同学和老师称赞为岁寒三箭客。八五年高考在即,我们不是担忧高考成绩,而是想挑怎样的大学出来后才能赚大钱。记得当时国家正是改革开放

  • 雪兔子

    初冬刮了一夜的北风,小白兔早上推开门一看,“哇塞!好大的雪哇!白茫茫一片。”她兴奋的跑到雪地里,捧起一把洁白的雪花,高兴地大叫:“好漂亮呀!”这时好朋友小松鼠跑到小白兔跟前摊开手掌说:“小白兔你看……”小白兔瞧见小松鼠的手里拿着一只雪雕成的

  • 垃圾变宝贝

    佳佳,是个特别爱干净的小女孩。她最讨厌路边脏兮兮的垃圾桶,每次,喝完了牛奶的瓶子,都会很小心地扔进垃圾桶!真怕垃圾桶里的垃圾弄脏自己的衣服。这天下午,她喝完牛奶刚要把奶瓶扔进垃圾桶。突然,她看见一个烟盒从垃圾桶里奋力地爬出来,后面紧跟着冰棍

  • 鼠洞囤粮

    在我生命的记忆里,刻骨铭心的就是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饿。我刚上小学不久,被安排在儿童食堂吃饭,说来不相信,一顿只有二两粮食,如吃胡豆,我数了一下只有一百二十几颗,我饿得不能出去玩,一放学回家就躺在床上。弟妹也饿得面黄肌瘦,父亲也因为饥饿,双腿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