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自古高手在民间

自古高手在民间

收录日期:2025-11-21 08:34:17  热度:12℃

褚友赞的两百精兵遭遇辽兵突袭后被抢走了粮草正无计可施时一个干瘦老头从天而降说是能帮他夺回粮草走投无路的褚友赞只得孤注一掷

骑驴的怪人

北宋年间,辽国王子亲率10万重兵,布阵雁门关外,守关主帅一边布置将士不分昼夜严加防守,一边派偏将军褚友赞带两百精兵,从内地押运粮草。

褚友赞一行征得民夫若干,驱数百辆满载粮草的车马,星夜兼程直奔雁门关而来。眼看只有两三天路程就抵达本营,就见前方路边一棵大树下坐着五个挑担男人,担子扔在一边,正大敞着胸怀或坐或卧地歇凉。褚友赞并没在意,车队从大道上从容走过。没想到车队刚走过那棵大树一半,五个挑担汉子齐声大吼,手抡扁担的同时纵身跃起,朝着士兵砸来,那扁担原来是铁的!与此同时,路边树林中窜出百多名平民打扮的汉子,各执兵器,拼命冲杀。这些男人操辽国口音,个个武艺高强,出手凶狠无比,原来都是辽国兵士所扮。褚友赞一行猝不及防,哪里敌得过?片刻工夫,被敌方杀死十多名兵士,褚友赞一行只能落荒而逃,粮草尽数落入敌人之手。

逃出二里多地,褚友赞这才喘过气来,收点残兵,两百人只剩下一百五十人。他做梦也猜不出这些辽兵是如何混过关隘,跑到后方夺粮草的。回想方才的恶战,面对锐气正旺之敌兵,褚友赞想重整旗鼓,夺回粮草,士兵却个个面露难色,都说没有胜算,追上去,恐怕也只能枉送性命。

褚友赞长叹一声,没想到自己一个月前才因战功提拔成正七品的偏将军,首次办差使就砸了锅,回去如何向主帅交代?见部下全无斗志,他只好退一步,商量众口一词,把敌兵夸大成上千人马,他们寡不敌众,这样可以减轻罪过。

正七嘴八舌议论着,只听一阵洪亮的大笑:“两百人对一百人却丢了粮草,可见兵在精而不在多呀。”

褚友赞一伙吃了一惊,循声望去,大道上跑来一头没长尾巴的大叫驴,驮着一个白胡子瘦老汉,常人骑驴,双腿分跨,这老汉却是侧身斜坐,两条腿搭在一边,他手握一条尺把长的皮鞭,身背一只肮脏的蓝布包,鼓鼓囊囊的不知装着什么物件,刚才笑声就是他发出的。

褚友赞未等接言,又听那老汉继续说:“你们这些当兵的见了鞑子,如何怕得像鞑子见了我似的?”

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话!褚友赞一转念,这老汉语出不凡,或许当真有些本事。于是他和蔼地问:“老人家有何见教,末将愿闻其详。”

老汉满意地笑了:“孺子可教也。你要是真能听我的指挥,我可以帮助你把粮草夺回来。”

“此话当真?”褚友赞怀疑老汉是个疯子,在说醉话呢。但他还是忍不住追问了一句,这叫病急乱投医。

“军前怎敢戏言?”老汉说,“老夫已在山林中埋伏有两千精兵,招之即来,少时叫你大开眼界。不过,你也得把你的兵安排好,让他们暗暗尾随辽兵,伺机而动,而将军你得替我牵着毛驴,我让你如何,就得如何。若是做不到,咱们就各不相扰。”

听说老汉有精兵,褚友赞心存一丝侥幸,这老汉难道是乔装打扮的援军首领,或者是占山为王的义士?管他,能夺回粮草比什么都强。于是,交代兵士尾随被劫走的粮草,并再三交代,切不可暴露。

老汉对兵士说:“听到你们将军发出号令,大家务必奋力冲杀,到时夺回粮草,你们个个都少不了奖赏。”说罢,吩咐褚友赞牵着毛驴,沿着一条小道钻进了树林子。

大显身手

离开兵士老远,老汉忍不住笑出声来:“将军,我早就知道,就靠你这样的兵,是无法夺回粮草的。”

“你是说,我带兵无术?老人家有何高见,求您指教。”褚友赞很虚心。

“哪里。”老汉说,“你是不是刚升了官?升了官,部下却没得到丝毫好处,大家怎么可能拿性命去帮你换个前程稳固?所以,不战则已,战也必败。”

“我许诺过,夺回粮草,每人赏银一两,官升一级。”

“那就更不行了。”老汉摇头,“大家心里惦记着奖赏,谁还想死呀。所以,如果战,还得是败。”

褚友赞品品老汉的话,还真有些道理呢。

褚友赞平时是骑惯了马的,眼下却为个乞丐似的老头儿牵驴,一路上枝条划脸,荆刺牵衣,更是累出了一身臭汗。他心里发狠,这老头夸夸其谈,像极了街巷帮闲的作风,他若是胆敢耍戏于我,我首先扯腿把他一劈两半!

这样一想,就听老汉说:“前面没路,只能钻树林子。你牵着驴,照直奔正东的山尖,翻过两道岭,可追上辽兵。”褚友赞偷眼观看,那老汉十分悠闲地稳稳坐在驴身上,那条小皮鞭在空中飞舞,不是打驴,而是打企图咬驴的蚊子和虻虫,一打一个准儿。

老汉笑笑:“这驴脾气大,常人使唤不得。偏我就看中了它没尾巴。我帮它打蚁蝇,它就离不开我,任凭我驱赶。”

褚友赞看得呆了,心想,老汉不但有甩鞭绝技,且巧驭倔驴,极有心智,此人不可轻视。

翻过两道山梁,老汉说:“我们走到辽兵前面去了。我骑在驴上望得见,你却不能。”说着,吩咐褚友赞牵驴往山下走,去截辽兵。

褚友赞也望见了粮草车队,他欣喜道:“原来你的精兵埋伏在这里了呀。此时以逸待劳出其不意地杀出,夺回粮草如同探囊取物。”

老汉笑道:“你身为将军,怎么不懂得用兵之道,这种时候杀出,岂不坏了大事。”

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机了,怎么还坏大事?褚友赞大惑不解地望着老汉。

“杀死一千,自伤七百。真正会用兵的,要大获全胜而不失一卒。”老汉继续教训褚友赞,“将军不用怕。你先在附近藏好了,别让鞑子伤着,且看我如何对付。”

褚友赞先选了一处树丛藏身,心里想不明白,精兵不舍得用,要它做什么。想大获全胜,还想不折一兵一卒,自古以来没有过,这老汉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可现在辽兵已看得清清楚楚,他想改主意,已经迟了,老汉已骑着驴拦在了一条岔路口中,直接迎着辽兵。

褚友赞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这老东西莫不是要出卖我吧?如果这样,自己除了自刎,没别的选择了!

再说辽兵,自然不会把这样一个老汉放在眼里。老汉大喝一声:“听着,这条路是我的,尔等须绕行。不听劝阻,休怪我不客气!”

褚友赞伏在草丛中哭笑不得,原来是这样的本事,那辽兵不疯不傻,会听他吓唬?说时迟,那时快,但见老汉把皮鞭插在腰间,左手从破布包里抽出一张很小的弓,右手抽出一大把很小的箭。老汉就那么悠闲地坐在毛驴身上,朝怒气冲冲的辽兵说:“哪个不听我的话,我射瞎他的左眼。若是射错了右眼,我就跪在地上求你们饶命。”话音未落,他已经射出三支箭,箭箭都中辽兵的左眼。在辽兵惨叫的同时,老汉十支箭已射出,让十个辽兵丢掉十只左眼!

老汉哈哈大笑,笑声震得树叶哗哗响,如同大风刮过:“怎么样?你们是绕行,还是硬闯?”

辽兵想老汉如此猖狂,附近必有埋伏,因此哪里敢再撑,匆忙把受伤的同伙抬到装草的车上,顺着另一条道逃远了。

猜你喜欢

  • 红棉袄

    初冬时节,天气渐渐寒冷,我翻箱倒柜,把家人的棉衣棉裤都找出来晾晒,以方便随时更换。一件红色的绸子绵袄进入了我的视线,时隔多年,手触碰在那柔软的缎面上,心里油然生出一股别样的温暖。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已是爱臭美的年纪。那一年,邻居小美穿了一件

  • 麦田里的生日

    南风起,小麦泛黄,我的生日也到了。父亲早早把镰刀收拾出来,磨刀霍霍。镰刀的刀锋在我眼前一晃,雪亮亮地刺眼。我的生日,已经被父亲忘得一干二净。我扯了扯母亲的衣角,等着母亲提一下。母亲小声地嘟囔了一句,父亲也像没听见一样。在他看来,生日没什么大

  • 那些说不出口的爱

    我是个比较善于语言表达的人,但在父母面前却有表达障碍,不知如何跟父母良好沟通。想表达坏情绪,不敢;想表达爱意,又说不出口。每次跟我媽打电话,她总是习惯性地说“干啥”“快讲”“知道了”,连一句“再见”都没有,和我爸相比,她算是好的,老爷子在电

  • 最怕,最爱

    经历了一场人生的劫难之后,对于暮年的父亲来说,母亲是他的最怕,更是他的最爱,唯恐一不留神,就失散了彼此。父亲大病了一场,手术后卧床一个月,身上插满大大小小的管子。因为插着胃管,父亲只能吃流质的食物。母亲把青菜洗干净,加上炖熟的肉,一起放到料

  • 我无法想象失去他们

    我小时候,家里收入一般,但我爱乱花钱,买书,买衣服,买玩具,买游戏机,爸妈随着我花钱,非常纵容我。因此,他们自己没买过什么东西。我小学四年级时,家里重新装修了一次房子,之前的老瓦房很破旧,几乎不能住人。爸爸一个工人都没请,自己钉完了所有的钉

  • 父母不是用来愧疚的

    父母不是一座山,永远站在那里,等着我们回来。在这世上,父母只是陪伴我们走一程。有位朋友,文笔很好,我曾常去他的博客看他的文章。他的文字多是写亲情,回忆小时在乡村与父母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对父母真挚的爱流露在字里行间,让人动容。在这位朋友的博文

  • 我们不擅告别

    我想,这才是告别的喻义:每一个离去的人,都让我死去一部分,同时又生出新的部分。我将携着新我而努力前行,认真地过好每一日,让沉淀在我生命中的你,像云层中隐隐的星群,闪亮一次又一次。1爸爸的癌症,已经到了末期,每天抽胸水、输营养液、止痛,周而复

  • 别在父母面前称自己老

    母亲无意中点了手机系统更新,面对新系统的冲击,她显然有些手足无措,回复信息都找不到正确的键,只好向我求救。我和母亲的手机款式不同,原本熟悉也需要一定时间,况且,彼时我正因工作上的事分身乏术,所以从母亲手中接过手机不到一分钟,我的耐心几乎消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