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郑小瑛:“80”后的音乐梦

郑小瑛:“80”后的音乐梦

收录日期:2025-11-20 17:44:49  热度:9℃

她是中国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

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郑小瑛女士,如今依然活跃在指挥舞台上,她笑称自己是“80”后,和当下中国的“80后”一样年轻,充满活力。

指挥界的稀有动物

1955年2月,苏联指挥家列·尼·杜马舍夫主持中国第一个专业合唱指挥训练班,正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的郑小瑛以她的灵性和指挥素质打动了这位老师,从而有幸成为这个班中的一员;由于才能出众,郑小瑛又被选派到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歌剧和交响乐指挥。

“我是在1960年中苏分歧公开化之后才去的苏联,所以我们已得不到苏联政府方面的任何优待。”郑小瑛说,“我在苏联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主要是由于苏联的老师和朋友们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和特别的关照。”

郑小瑛觉得自己能够成长为一名女指挥家,和新中国社会风气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我父母让我从小学钢琴是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一个有全面修养的淑女,而不是成为职业音乐家,而解放后,我遇到了一个男女平等的好时代,至少在知识分子中没有人歧视学音乐的女性了,要知道,女指挥在全世界来说人数都是不多的,可以说是稀有动物。”

1980年代,郑小瑛去美国访问,见到一位80多岁的女指挥,她问郑小瑛:“你在中国受到歧视吗?”郑小瑛说自己是中央歌剧院的首席指挥。她说:“你非常幸运,在美国,人们对女指挥是有很大成见的。”郑小瑛当时还不太明白,过了几年,那位指挥家去世了,有人从费城给郑小瑛寄来一篇报道,题目就是:“一位没有被认识的天才”。意思是说,如果她是男性,她的指挥才能应该会得到更多的赞誉,她应该被认为是世界一流的指挥家。

郑小瑛觉得相比之下自己的确很幸运:“我热爱音乐,又碰到了许多伯乐,我的领导们很重视我的才能,所以我能在音乐这条路上一直走下来,并取得一些成绩。”

她永远记得1961年夏,周恩来总理参加苏共二十二大时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接见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时的情景。

周总理走到郑小瑛面前,停下脚步,问她:“你学的是什么专业?”

郑小瑛回答:“歌剧和交响乐指挥。”

周总理说:“女同志学指挥不容易,要努力啊。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把你们送出来学习不容易,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好本领,回国后为建设祖国多做贡献。”

谨记总理的嘱托,1964年,学成毕业的她回到祖国,在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任教。正当她踌躇满志并成功执棒了民族歌剧《阿依古丽》,想要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做出一番成就时,“文化大革命”冷酷地摧毁了她的音乐与人生之梦。

“那本来应当是我人生最好的十年。”郑小瑛说。

阳春白雪,和者日众

“文革”十年,她也有过无奈,有过彷徨,可是她不绝望,从没有想过放弃音乐。她一方面从中国古典戏曲中吸收养分,一方面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这使得“文革”结束之后,她能迅速走上舞台,重执交响乐队指挥棒。

1978年,她与老同志们一起,从废墟上重建起中央歌剧院,并担任首席指挥一职。那不仅是古典音乐的春天,也是整个中国文化获得复苏、赢得读者观众尊重和掌声的年代,此时的郑小瑛已年过半百,可是她觉得身上有股子用不完的劲,她“急社会之所需,尽自己之所能”,她带着乐队进校园,她在歌剧开演前做20分钟歌剧音乐讲座,她到各个学校去普及交响乐歌剧知识,她想补回失去的十年,那金子般的十年。

可是好景不长,港台流行音乐迅速侵占了原本属于经典音乐的市场:“人们越来越感到困惑,那些港台流行歌手一夜成名,唱一首歌可以挣到几十万,而难度大得多的歌剧《茶花女》、《卡门》的主演们,却只能得到少得可怜的几十元补贴。于是歌剧院的主演们也纷纷开始‘走穴’,更有人改唱流行歌曲,或去给流行歌手伴奏,很多集体表演的剧团剧院陷入了瘫痪状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有十几年之久。”

她无力改变这种现象,但是她想,她总可以做些什么。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郑小瑛们以她们对古典音乐的坚定信念和执著追求,努力播撒着音乐的种子,力求“阳春白雪,和者日众”,但是因为缺乏体制的支撑,我国第一支志愿者乐团最终还是以解散告终。

1997年的一天,她忽然接到了来自厦门方面一位领导的电话,他盛情邀请郑小瑛南下创建一个职业乐团,那将是我国第一家“公助民办”性质的交响乐团。

她有点犹豫,有意前行;但是大病初愈,人生地不熟。不去?这似乎是一个可以尝试按艺术规律来建设乐团的机会,放弃又不甘心。经过再三考虑,郑小瑛下定决心,去厦门闯闯。

她从来没有向邀请方提任何物质条件,建团之初,她和乐团成员一起,就住在鼓浪屿经贸干校的集体宿舍里,由于是“民办”,在今天已经有了五六个现代化音乐厅的厦门,这个乐团还没有一个像样的立足之地。

但是不久前,郑小瑛从工作了16年的“厦门爱乐乐团”退了下来,原因并不是年龄和身体因素,而是她和乐团理事会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近几年来,随着乐团社会声誉的提高,我却逐渐感到了不被‘上面’信任,经常受到空穴来风式的指责;理事会在为乐团提供经费的同时,也对乐团管理事务越来越多地介入,这里已经不是原来艺术总监能够按艺术规律做主的平台了,我也就萌生了去意。”

理事会,本是被她力争来保障乐团资金的机构,没想到,若干年后,她会因此而离开自己心爱的乐团。

一度,她陷入了将要失去自己亲生孩子一样的痛苦之中,但是很快,她就走出了阴霾,当记者在厦门她的家中见到她时,今年已经84岁的郑小瑛女士仍然显得神采奕奕,充满活力。她说,她会活到老,学到老,正在构建下一个梦想,也许可以为西方经典歌剧的“中文化”再尽一份力量。

我们期待耄耋之年的她,焕发人生的又一次青春。

猜你喜欢

  • 爱新觉罗·启迪 神奇之旅带回来神奇爱人

    启笛是满清皇族后裔,名符其实的“皇族格格”。不过,由于启笛缔结了一段跨国婚姻,她不得不跟随着丈夫魏得可在全世界搬家,每一次搬迁,两人都带着大大小小的行囊。如今,每件行囊上都贴着花花绿绿、来自世界各地的标签,那是两人矢志不渝的爱情见证……牵手

  • 情动秘鲁 河南农民娶了个秘鲁将军女儿

    他是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却偏偏喜欢上了一位异国将军的千金小姐。这场异国姻缘,吸引了秘鲁全国的关注,在当地被传为佳话。一对身份落差如此大的年轻人,是怎样挑战世俗偏见,创造爱情奇迹走到一起的?打工男孩恋上美丽洋妞申航出生于河南省卢氏县一个农民家

  • 传媒犀利哥石述思就做一个只会奉承的丈夫

    2013年4月的一天,正在做节目的石述思接到了妻子王筱璐的电话,两人聊着聊着,石述思谈话的语气突然变得轻松和亲热起来,他问:"筱璐,你今天新做的头发是不是长长的,微微有点波浪?”王筱璐被说得心花怒放:“哦,你怎么知道,难道你提前看

  • 你救了我的命 我只给了你一张补拍的结婚照

    “当年你跟着我去大西北,连张结婚照也没拍过。现在,我们去补拍一套吧?”在他们结婚纪念日的这天,63岁的甘海根向妻子罗桂英提出了这个建议。罗桂英笑着说:“我们都这把年纪了,你也不嫌拍出来丑吗?”“拍出来看了才知道,肯定不会输给那些年轻人。”走

  • 青葱岁月患重症 自有青葱之情来守望

    他13岁时患上了白血病,两次换髓,都失败了。唯一的生命通道被堵死,这个因病早熟的少年,绝望了。他的梦那么简单那么渺小:他只想和别的孩子一样,在青春飞扬的年纪,念大学。一个同样稚嫩的女孩走近了他。她说:“你的翅膀折断了,让我做你的翅膀,帮你飞

  • 超越爱情,两任男友联手拯救绝症女友

    她正值豆蔻年华,不幸患上绝症,父亲和深爱她的男友倾其所有,面对高达几十万元的治疗费,最后还是束手无策。就在她快要陷入绝境时,前任男友出现在她的病床前,带着30万元的救命钱……她的病治好了没有?三个人的感情故事该如何发展下去?重病入院,前男友

  • 因为同病相爱 才会以身试药迎新娘

    浙江大学女硕士夏馨雨,年纪轻轻担任浙江一家大型企业财务总监,忽然罹患股骨头坏死,男友弃她而去,她无法接受巨大落差,在qq群里留下遗言,准备一死了之,被一个陌生网友报警而救下。她来到了网友的家乡才发现,这个家徒四壁的男孩与她同病,病得更重,然

  • 卖花拯救“河马男友”,南阳上演仙人球之恋

    2013年3月,河南南阳,乍暖还寒。每天晚上,在市区建设路与百里奚路交叉口处,一个衣着朴素的女孩,在面前摆着一盆盆仙人球,寒风中向过往的行人叫卖。每卖出一盆花,女孩和身旁戴着口罩的男孩会相视一笑。原来,带口罩男孩叫黄华召,是女孩的男朋友。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