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被扔进盐井的圣旨

被扔进盐井的圣旨

收录日期:2025-11-20 19:38:24  热度:11℃

这些天,四川自贡一带的盐商们突然得到京城传来的消息,说是由于朝廷要派军队平定准噶尔叛乱,但军费不够,须从各地筹集一部分军饷,以作“报效”。

听到这番消息,一帮盐商们个个皱起了眉头,纷纷齐聚到盐商们推举的主事人朱之祥家中商议对策。半个月后,果然,朝廷派到自贡来征款的钦差大人来了!

来人叫刘天琦,是个小京官,但一做了钦差,便牛气了起来。他斜睨着列队欢迎他的众人,架子十足地顾自进了大厅,随身还带了一只同样趾高气扬的小猴子。有人悄悄告诉朱之祥,这只猴子可不能小瞧,它是刘天琦精心训练过的,极通人性。

待落座后,朱之祥赶紧招呼下人们端上丰盛的饭菜为刘天琦接风洗尘。可是饭菜都上齐了,钦差大人却硬是不举筷。他瞪眼看看一旁的众人,众人谁也不敢出一口大气。这当儿,却见那刘天琦不言不语,微眯双眼静静养神。只有那只小猴,见众人不肯举筷,它便一下子蹿上了桌,这个抓一把,那个尝一口,边吃边吐,满桌的佳肴瞬间被搅得七零八落。看着这场面,众人又懊恼又心疼,还不敢笑。那朱之祥一贯见过大场面的,却也让这怪异的一主一仆弄得没了脾气,只得沉声唤仆人们先将一桌乱糟糟的饭菜撤下去,接着小心伺候刘天琦进了客房。然后,转身唤大家进厅商议。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有人一拍脑袋道:“怎么把这给忘记了!大家不知道么,人家钦差大人怎么说也是京官吧,从京城那么大个地方来,咱们总得意思意思,给他上点‘程仪’吧。刚才刘大人没有动筷子,会不会是因为这个呢?”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想想刚才刘天琦一语不发的傲慢样,一定是嫌众盐商不懂规矩,没有早早送上白银做见面礼。朱之祥恍然大悟,赶紧叫人去包上一千两白银。

不一会,银两准备好了,朱之祥带人小心翼翼地送进了客房。朱之祥先低声下气说了一番礼数不周多有得罪之类的客套话,然后又奉上了银子。可此时的刘天琦,还是爱理不理地倚在椅子中,微眯着眼;那只猴子再次过来,看看盘中的银子,三五下爪子乱刨一通,弄得满地都是。无奈,朱之祥只得再度领人收拾了,灰溜溜出了客房。

见到这番情景,众人再次展开议论,认为钦差大人一定是嫌少了,于是朱之祥咬咬牙,只得又加了一千两银子。果然,这次将银两送进去后,那猴子倒也收敛了顽性,不再淘气了。刘天琦终于张口说了句话:“弄点吃的吧,等休息过后,再行宣读圣旨不迟!”

大汗淋漓的朱之祥,一听这话马上如释重负般,赶紧又命人重新准备可口的饭菜,尤其要多加当地的特产风味。待忙碌完,又给钦差大人的客房中送进去一位绝色女子后,众人悬着的一颗心方才放下来。而朱之祥心里却对刘天琦身旁的那只小猴颇为忌惮,看样子这只猴子可真不简单,它能察言观色,了解主人刘天琦心里的所思所想,所以才会做出那些奇怪的举动。朱之祥想到这里,暗暗叫人准备一些猴子爱吃的大米、花生还有香蕉,另外,又悄悄唤人找个特别善于驯猴的人来。

第二天,在用过膳后,钦差刘天琦却迟迟不宣读圣旨,而是提出要去附近风景好的地方转转。无奈,朱之祥又只得和众盐商准备了轿子,抬着钦差大人去了附近游山玩水。游玩之后,那刘天琦唤朱之祥一个人说话,打着一口官腔,问朱之祥这儿除了盐之外可还有什么特产之类,自己回去也好给官场上的朋友亲戚打点打点。朱之祥听后心知肚明,明白这刘天琦是欲壑难填,还想借机再勒索一笔,但现在人家毕竟是钦差,得罪不得。所以,朱之祥一口应承了下来,说是等明天多派几个人出去,为钦差大人购买一些当地的特产。

刘天琦听完这番话,略略点头,但又举起自己的右手来,对着手上的一只硕大的金戒指叹气说:“唉,我这戒指上本来有一只猫眼儿宝石的,可惜被我那猴儿淘气,不小心给抓掉了,你看……”

不等他话说完,朱之祥又连忙一口气接了过去:“大人怎么不早说呢,我这就叫人给您再配上一颗宝石去,保管和原来一样好!”刘天琦点点头,说:“我累了,明天咱们再议吧。”

朱之祥从客房出来,窝了一肚子火。他让人将一干盐商又叫到自己的书房来,讲了刚才的事,气愤地说这钦差大人胃口太大,看来不把大家狠狠诈上一笔,他是不会轻易宣读圣旨并离开这儿的。听别的地方的商贩们讲,朝廷这次要大家所捐的“报效”,一地没有十万八万银子的,根本打发不下来,如果再被这狗钦差盘剥,大家非得掉一层皮才可,这可怎么办好呢?

听完这话,众人都长吁短叹起来,个个嚷叫这回可得贴上血本了。这时,朱之祥忙唤大家小声点,他心中已有主张。

又过了几天,待朱之祥将钦差大人刘天琦所提的条件一一满足后,刘天琦终于要拿出圣旨宣读了。可就在这时,却发生了一件令他惊讶的事。只见刘天琦随身所带的那只顽皮猴子,一看到刘天琦从怀中掏出黄绸布圣旨来,便飞身蹿上钦差大人的身体,用爪子飞快地抢走了圣旨,转身跑向后花园一处盐井边,将圣旨扔进了深深的盐井里。这下子,大家都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了。

原来自贡一直以盛产盐而著称,盐商们四处打井,将卤水取出后再加以炼制成盐卖出去。而这些到处密布的盐井则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井口都只有碗口粗细,要用特制的工具才能将卤水取上来。现在这猴儿也不知是咋的了,竟然将刘天琦要宣读的圣旨给扔进了深达一二十丈的盐井之内,这可怎么取出来呢?刘天琦急得面红耳赤,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猴子竟然会背叛自己做出这等举动来!刘天琦生怕因为这个而摊上欺君之罪,连忙拉着朱之祥,问他可有什么办法将圣旨取出来。

看钦差大人着急的样子,朱之祥故意抓耳挠腮问众人:“你们谁可有办法为钦差大人拿出圣旨么?”

众人连忙都一致摇头,全是一副爱莫能助的表情。这下子,刘天琦可慌了,这圣旨要是泡在盐卤中变了形,又拿不出来无法宣读复命,那岂不是死罪一条么!无奈中,他竟然朝着朱之祥跪下了,连声说:“求求你了,这圣旨要是拿不出来,我掉脑袋事小,你们也无法交差啊!”

但朱之祥还是一味摇头,说:“大人,您的命令我不敢不听,可是这盐井只有碗口粗细,又太深,谁也不能钻进去为您去取圣旨啊!就是您这猴儿,怕也钻不进去吧!”

看朱之祥一副乐得落井下石的样子,刘天琦再也不顾架子和脸面了,他磕头如捣蒜,哭丧着脸说道:“那两千两银子,我不要了,还有这些买的特产和那颗猫眼儿宝石,我都不带走!只要你能让我顺利宣读了圣旨并回京复命就成了!”

听刘天琦这样说,朱之祥觉得可以给他个台阶下了,于是吩咐下人拿出一个特制的工具来。只见这工具是用好几根竹竿连在一起做成的,尾部是铁制的,还有一个斜面。朱之祥拿着这个奇怪的东西向刘天琦介绍:“这叫偏肩,这可是我们盐商的宝贝呢,用它,可以将井底掉下去的一根针取上来。”然后朱之祥便将偏肩放下井里,不一会儿,刚才掉下去的圣旨便被轻松取了出来,竟还是干的,这口井,其实是口已经不出盐卤的枯井。

刘天琦心知自己被这帮盐商们捉弄了,又发作不得,只得草草宣读了圣旨,灰溜溜地回京复命了。他一走,朱之祥和众盐商就大笑起来,终于赶走了这尊贪得无厌的瘟神。原来,那几天,在准备了猴子爱吃的食物后,朱之祥便借帮忙照看猴子之名向刘天琦要来了猴子,并命驯猴人对它突击训练:只在它最饥饿的时候才给它爱吃的大米花生等食物。而在吃之前,又叫人将一些不能吃的石头包裹在一块黄色绸布之中。猴子一饿急,却发现黄色绸布之中包裹的并非食物,便心生恨意,将之扔进了身旁的盐井中。几天后,猴子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要是黄绸布包着的东西,看也不看,顺手就扔进那口盐井中。可怜这位钦差大人刘天琦,本想借宣圣旨来打一回秋风,却只落得灰头土脸返了京,一时成了众人的笑谈。

猜你喜欢

  • 裸婚

    以前常想:都说“七年之痒”,那第六年呢? 现在我知道,第六年的时候,我们在猜测第七年时会不会痒。要是痒得轻呢,就挠挠;重呢,就互相蹭蹭;万一痒到不行了呢,就把鞋子脱了吧! 真没想到六年过得这么快。有时候我们都很纳闷:怎么自己爱的人,与选择结

  • 鞋子上的小污点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身上或许都大大小小存在着一些小污点,有的人总是不以为然,而有的人则能够立刻改正。 明朝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张瀚的人,在京城都察院任职。张瀚才貌双全,深得御史大人的赏识和器重。由于当时明朝官场腐败混乱,不正之风盛

  • 以牙还牙

    我们主任比较刻薄,这天到办公室查岗,发现小江正盯着电脑屏幕上一组照片出神,主任咳嗽一声,问:“这是谁的照片啊?”小江想关闭相册已经来不及了,只好实话实说:“主任,这是我儿子的生日照。” 主任立即沉下脸道:“现在你已经违反了两项纪律:第一,上

  • 不好也不坏的人

    有一天我到某地办事,下飞机之后搭计程车。 由于是初次到那个城市,就跟司机打听当地的情形。他除了为我介绍,还发表了不少对时局的看法,两人谈得很投机。 到达目的地,表上是180块。 “给一百就好了!”他居然手一挥,豪爽地说。 “那怎么成?”我递

  • 人生也如跨栏

    毫无疑问,曾经的“跨栏王”刘翔一路跑来可谓顺风顺水,意气风发。 雄鹰折翼,刘翔一下子从“神坛”跌落下来。“懦夫!”“骗子!”“装病!”“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虽然大部分人满是宽容、同情和理解,但谩骂、质疑和轻视仍长期笼罩着他。 其实,刘翔的脚

  • 奶牛与黄瓜

    从前,有一对夫妻,总是为将来发愁,越想越感到烦恼,因此他们常常整夜在床上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每天都忧心忡忡。 一天,他们又为无法挣更多的钱担忧。丈夫对妻子说:“如果我现在有了钱,我就会去买几头母牛。” “然后,我们就可以有好多牛奶。

  • 一只老鼠换来的财富

    一天,一位谋臣去参加国王召开的会议。半途,他看见路边躺着一只死老鼠。他对随从说:“可别小看这只死老鼠,它可以作为创业的开端。一个能干的人可以凭它创造一笔财富。如果他努力工作,处事机智,他就能开创一番事业。” 恰巧路过的年轻人普塔听到了这番话

  • 种春风

    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邮局里人不多,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吧。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