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苦难与不幸

苦难与不幸

收录日期:2025-11-20 18:21:06  热度:8℃

在一小区的楼群里,住着两位很特别的人,33号住着一位年轻人,左邻32号是一个老人。

老人一生相当坎坷,多种不幸都降临到他的头上:年轻时由于战乱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一条腿也在空袭中不幸被炸断;“文革”中,妻子经受不了无休止的折磨,最终没能和他同舟共济,并跟他划清了界限,离他而去;不久,和他相依为命的儿子又丧生于车祸。

可是在年轻人的印象之中,老人一直矍铄爽朗而又随和。年轻人呢,却常常愁眉苦脸,什么时候都显得很忧郁,当他知道老人的一生经历后,就找了个机会和老人聊聊,并把他自己的愁事都跟老人说了。老人家没说什么,只是笑笑。

年轻人终于忍不住,问:“你经受了那么多苦难和不幸,可是为什么看不出你的伤感呢?”老人无言地将年轻人看了很久,然后,将一片树叶举到年轻人的眼前:“你瞧,它像什么?”

“这也许是白杨树叶,而至于像什么……”年轻人答道。老人说,你能说它不像一颗心吗?或者说就是一颗心?年轻人听了,心为之轻轻一颤:这叶子是十分象心形。“再看看它上面都有些什么?”老人继续说道,把手中的树叶交到年轻人手中。年轻人清楚地看到,那上面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孔洞,就像叶子中间被针扎了很多次似的。

“它在春风中绽放,阳光中长大。从冰雪消融到寒冷的秋末,它走过了自己的一生。这期间,它经受了虫咬石击,以致千疮百孔,可它并没有凋零。它之所以享尽天年,完全是因为对阳光泥土雨露充满了热爱,对自己的生命充满了热爱,相比之下,那些打击又算得了什么呢?”

老人最后说:“这答案交给你啦,这实在是一部历史,更是一部哲学啊。”如今,年轻人仍然保存着这片树叶,每当遭到打击时,总能从它那里吸取足够的冷静和力量,不论在怎样的艰难之中,总能保持一份乐观向上的精神。

心语:

说实在话,这个故事写得很烂,可能是乃尔我自己太笨的原故,我真的看不出老人对年轻人所说的禅那里感人启发。

不过热爱生命的人,是不会让苦难支配自己的生活的,把苦难看着是一种磨砺,在与苦难抗争的同时,人性的光彩愈加鲜明。有句话说得好,忧愁,你也要过日子,快乐也要过日子,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快乐呢?

祝大家天天快乐开心幸福。

猜你喜欢

  • 别说“如果”

    这个世界,有一个曼妙而落寞的借口,叫“如果”。失败者在如果中可以打捞到成功的倒影,后悔者在如果中可以看见当初的烟云。但,最终是倒影,最终是烟云,结果已冷冷地摆在那里。是的,这个世界不相信如果。若有本领,就是用事实、结果来说话。“成王败寇”,

  • 成功的关键点

    非洲人如何抓猴子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介绍非洲人是如何抓猴子的。如果你到过非洲,或许你曾在一些村庄里看到过,非洲人抓猴子的方法非常有趣,其中最大的秘诀就是针对猴子贪吃米饭的习性。它们极爱吃米饭,这才使人们有可乘之机。抓猴子的秘诀如下:非洲人想抓

  • 牙套妹和金针菇

    1、做你的理想型荣晓晴和男友吴昊已经到了感情稳定,即将步入婚姻的阶段,可她却总感觉到隐隐的不安。她对吴昊是一见倾心,他是一家德资企业的高管,典型的绩优股,最要命的是,他长了一副她梦中男神的模样。她遇见他的时候,他穿着白衬衣在阳光下微微笑着,

  • 生死勾画

    1912年初,安南县城北区,一支不知哪儿来的混成旅占领了县城。这天下半夜,章三、李四、王五这三个当兵的一脚踢开了刘宅的大门,喊道:“刘子良,出来!”没有任何回答。整栋屋子仿佛早已人去楼空,老旧的木头家具横七竖八地倒在大厅里。“王大哥,这刘家

  • 有种男人花,为情绽放

    深夜种花的男子乐菱乔迁新居,邻居陈大妈得知乐菱单身后,非要做媒,说:“小安是我一个老姐妹的儿子,他不仅喜欢种花,人也像朵花儿,你非见不可。”乐菱想,像朵花儿似的男人?一定不像爷们了。但不管乐菱愿意不愿意,陈大妈还是执意让乐菱见了小安。小安却

  • 这10种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1。上帝思维“关爱别人,受益自己。”上帝说,天堂里的居民,凡事都是这么想的,世人要是拥有爱的思维,那他无论身处何方,都是活在天堂里。2。司马光思维打破,才能得生机。这,就是司马光思维的精髓所在:只有打破旧思维的桎梏,思路才会见光明。3。孙子

  • 给爱人一份宽容,给情敌一个台阶

    一颗“炸弹”来得猝不及防那天,是我和丈夫何凯结婚7周年纪念日。可是,一大早,何凯就接到老板的电话,不得不取消了休假。自从何凯提拔为部门经理,应酬多,工作忙,每天回家越来越晚,连周末节假日也经常不在家,即使好不容易一家三口吃回饭,他的手机也是

  • 彭德怀被开国少将当众打耳光内情

    1967年在北京军区批斗场,彭德怀被打伤背;在北京卫戍区批斗中,曾受过彭德怀批评的高级将领李钟奇,冲上去打彭德怀一记耳光。1967年7月,“无产阶级革命派”在全中国“全面夺权”,掀起“大揭发、大批判、大斗争”高潮。《人民日报》号召“革命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