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人生的三个觉醒

人生的三个觉醒

收录日期:2025-11-20 21:20:18  热度:10℃

人在世上生活,必须做选择和决定,也会遭遇疑惑、困难、挫折,皆需要力量的支持。在一切力量中,最不可缺少一种内在的力量,就是觉醒。那些外在的力量,例如你已经获得的权力、金钱、名声、地位,也许可以使你活得风光,但唯有内在的力量才能使你活得有意义。

那么,让什么东西觉醒呢?当然是你身上那些最本质的东西,它们很可能沉睡着,所以要觉醒。我认为,人身上有三个最本质的东西。

生命的觉醒

生命原本是单纯的,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等是后来添加到生命上去的社会堆积物。既然在社会上生活,这些堆积物就不可避免,也无可非议,但我们要警惕,不可本末倒置。生命的觉醒,就是要透过这些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的生命,牢记你是一个生命,对你的生命保持一种敏感,经常去倾听它的声音,时时去满足它的需要。

生命的需要由自然规定,包括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安全等,也包括爱情、亲情、家庭等自然情感的满足。这些需要平凡而永恒,但它们的满足是人生最甘美的享受之一,带给人的是生命本身的单纯的快乐。

自我的觉醒

你不但是一个生命,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一个自我。首先,这个自我是独一无二的,世上只有一个你。其次,这个自我是不可重复的,你只有一个人生。因此,对你的人生负责,实现你之为你的价值,是你的根本责任。自我的觉醒,就是要负起这个根本责任,做你自己人生的主人,真正成为你自己。

成为你自己,这可不是容易的事。人们往往受环境、舆论、习俗、职业、身份的支配,作为他人眼中的一个角色活着,很少作为自己活着。一个人怎样才算成为了自己,做了自己人生的主人呢?我认为有两个可靠的标志:一是在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有明确坚定的价值观,有自己处世做人的原则,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二是在事业的选择上自己做主,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感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人生中有真信念,事业上有真兴趣,这二者证明了你有一个真自我。

灵魂的觉醒

人生究竟有没有更高的具有恒久价值的意义,此种意义不会因为这个“我”的死亡而丢失?其实答案已经隐藏在问题之中了,我们即使从逻辑上也可推断:要找到这种意义,唯有超越小我,把它和某種意义上的大我相沟通。那么,透过肉身自我去发现你身上的更高的自我——那个和大我相沟通的精神性自我,认清它才是你的本质,这便是灵魂的觉醒。

灵魂的觉醒有两个途径:一是信仰,二是智慧。

在我看来,信仰和智慧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说同一件事,二者殊途而同归,就是要摆脱肉身的限制,超越小我,让我们身上的那个精神性自我觉醒。人人身上都有这样一个更高的自我,它和宇宙大我的关系也许不可证明,但让它觉醒对于现实人生却是意义重大。第一,人生的重心会向内转化,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重视精神生活。你仍然可以在社会上做大事,但境界不同了,你会把做事当作灵魂修炼的手段,通过做事而做人,每一步都走在通往你的精神目标的道路上。第二,你会和你的身外遭遇保持距离,具有超脱的心态,在精神上尽量不受无常的人间祸福得失的支配。人生在世,必须有一个超越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正是信仰和智慧给你的。

猜你喜欢

  •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明世宗时期,东南沿海防卫空虚,倭(wō)寇乘机侵犯,祸害空前严重起来。倭是我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明朝初年,就有一批日本海盗,来到中国沿海一带,从事杀人抢劫的勾当,他们被叫做倭寇。不过,那时,明朝国力强盛,军队战斗力强,社会政治较安定,入侵

  • 海瑞的故事:冒死谏皇帝

    明世宗为人猜忌刻薄,凡是敢于说真话,如杨继盛这样爱提意见的官员,不是被杀头、监禁,就是被革职、充军。因此,后来没有人再敢批评他。但是到嘉靖四十五年,晚年的明世宗遇到一个不怕死,敢于揭他痛处的官员——海南琼山人海瑞。此时,严嵩父子虽然倒了台

  • 稽康:从容一曲《广陵散》

    稽康就要被处死了,临刑前,他泰然自若,对着学生和围观的民众,要来古琴,弹了一曲《广陵散》。曲终,说道:“过去袁孝尼多次要学,都被我拒绝。《广陵散》从今以后成绝响矣!”这《广陵散》乃中国音乐史上十大名曲之一。当时,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求以稽

  • 白求恩的异国爱情故事

    1939年11月底,毛泽东接到八路军总部转来的一封信,说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不幸逝世。毛泽东接到这封沉甸甸的信,马上给周恩来发了电报,要求设法弄清信中提到的弗朗西丝的近况,通知弗朗西丝有关白求恩去世的消息……由此,人们不免会探寻:那位疯狂工

  • 狐狸和鸡

    狐狸发现农民家里养了一群鸡,他的口水忍不住流了出来,趁着夜色它去偷鸡,可它发现了两个笼子,一个笼子里装着小鸡,另一个笼子里装着大公鸡,它心思着鸡仔虽多,可吃起来太费劲,吃一只都不够塞牙缝的,弄不好惹得它们叽喳喳地乱叫,吵醒了农民就糟了。

  • 班超的故事:投笔从戎

    汉明帝时,班超听说匈奴又联络了西域的几个国家,经常掠夺边界上的居民和牲口,气愤得再也坐不住了,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闷在书斋里写文章呢?”他把笔杆扔了,就投军(后人把文人从军叫做“投笔从戎”,“从戎”就是从军)去了

  • 毛泽东小故事:重庆谈判戴的帽子

    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时,曾留下一张头戴盔式太阳帽的照片,给人以很深的印象。因《挥手之间》选入中学课本,更让这张照片家喻户晓。这顶别致的盔式太阳帽本是一位爱国华侨、青年司机林琼秀从南洋回国时带来的,后转赠给了郭正。郭正与周恩来的警卫龙飞虎很熟悉。

  • 头发与耳朵

    头发和耳朵比邻而居,头发高高在上,耳朵甘居而下。有一天头发闲来无事,看见耳朵支楞着也是无所事事,于是头发对耳朵说:“我说耳朵,都说你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可我看你整天呆着,不像眼睛那么受重视,也不像嘴巴那么能说会道,更不像鼻子那么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