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你只是自以为很努力

你只是自以为很努力

收录日期:2025-11-20 15:13:05  热度:9℃

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很努力。每天,人们被密密麻麻的日程填满:抓住了甲乙丙丁,又不愿放弃ABCD。深夜时分,看着一堆“未竟事业”,满足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这样努力,够了吗?

现实似乎对此并不感冒。收获季节,很多人耷拉着脑袋,对收获与付出不成正比耿耿于怀——我这么努力,还不能取得好的结果,这怪不得我。

A君就如上面描述得那样,自诩很努力,收益却微薄。上课时,我会在思想上“溜个神”,冒出一个荒诞不经的想法。可是A君不会这样。他的注意力全在老师身上,笔记本上留下密密麻麻的字迹。放学后一起回家,他不会搭理我的邀约,在那张破旧的写字台上忙碌着。我不忍心去打扰他,继续在室外“不务正业”,等到释放完青春的荷尔蒙,才回到自己的书房。

可是每次考试结果出来,A君都会变得愤世嫉俗:“我每天都这么辛苦,怎么才拿到这点分数?而你,每天不知道在做什么,经常能考进前三名!老天真是不公平,凭什么给你这么高的智商?”

我哪有什么高智商?他以为自己很努力,但功夫都用在刀刃上了吗?24小时中,除了睡觉、吃饭,就只有学业,他的脑子受得了吗?看似很努力,不荒废任何时间,实则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果很差。如果每天花在学习上8小时,只有1小时能学进去,还不如休息两三个小时,剩余的五六个小时效果上佳。只可惜A君不明白这个道理,认为自己还不够努力,变本加厉地压榨自己。高考后,他去了一所三本院校,此后就和我断了联系。

再说说我的同事B小姐,业余时间几乎没有空闲:星期一学瑜伽,星期二学日语,星期三学空手道,星期四学插花,星期五参加读书沙龙,星期六写作,星期天则在锅碗瓢盆上忙碌。除了這些,她还要悉心打理她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与粉丝交流互动,忙完常常是凌晨时分。

有人说,这样的生活不是蛮好的吗?文武都有,多丰富啊!

如果只是玩玩而已,这样的安排确实不错。但B小姐不是这么想,她希望自己成为“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打得过流氓”的御姐。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人的精力就这么点儿,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好几个需要努力的领域中,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吗?结果她每样学得都不精,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经营得半死不活。

“我已经很努力,失败不能怨我。”遇到不如意时,这句话能成为很多人宽慰自己的理由。如果想彻底解决问题,就该想想这种自认为的努力,是否努力到点子上了。如果这种努力出现了方向性错误,还不如趁早调转枪头,找到新的努力方向,否则越努力,错得越厉害。

不要总把“我很努力”挂在嘴上,努不努力,别人能看得到。

多反思一下,才能让努力变得更有成效。

猜你喜欢

  • 相见恨晚

    西汉时,原来齐国临淄这个地方有个人,名叫主父偃。他早年曾学习纵横术,后为纵横术没什么用处了,便开始学习《周易》、《春秋》等儒家学说。大概因为半路出家,修养不够,所以受到当地儒生的排斥。汉武帝初年,主父偃听说大将军卫青爱惜人才,就长途跋涉,来

  • 心腹之患

    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是邻国,越国趁着吴国忙于进攻楚国而经常出兵去袭击吴国的边境。吴国被惹烦了,就出兵讨伐越国,不料却吃了败仗,吴王阖闾也因为受伤而死去。他的儿子夫差继承吴王之位后,为报父仇,励精图治,后来大败越国,并乘胜攻入了越国的都城。越

  • 青云直上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范雎(jū)的人,因为家境贫穷而在大夫须贾门下当食客。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非常欣赏范雎的才华,就暗中送他许多金银珠宝。虽然范雎婉言拒绝了齐王的礼物,但是须贾仍然怀疑他与齐国有勾结。所以回国之后,须贾就向朝廷

  • 取而代之

    项羽是秦朝末年一支主要起义军的领袖。他出身于楚国的旧贵族,少年时候,既不愿意好好读书,也不愿意练习剑术。他的叔父项梁对此很不满,经常责备他。项羽却说:读书认字多了有什么用呢?只需要记住姓名就可以了,学习剑术也只能抵挡很少的几个人,不值得学。

  • 如出一辙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威名显赫、功高盖世的著名将领,然而其中有不少人到了晚年却以失败而告终,这都是因为他们居功自傲和轻敌造成的。宋朝学者洪迈写过一篇读书随笔《名将晚谬(miù)》,举例分析了这一现象。首先是关羽。三国时期的关羽,

  • 如鸟兽散

    李陵是西汉时的著名将领。他擅长骑马、射箭,作战十分勇敢,对士兵也非常爱护,因此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当时,北方匈奴经常出兵侵犯中原。汉武帝为了安定边塞,便封李陵为派骑都尉,命他率军前去征讨匈奴。他带领五千步兵,从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向北

  • 三人成虎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为了使双方都能信守诺言,在订立盟约时,往往要将本国的太子交给对方做人质。有一次,魏王和赵王联盟,按规定,魏王必须把儿子送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人质。于是,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儿子同去。庞葱知道魏王是一个偏听偏信的人,便担心自

  • 难兄难弟

    东汉的时候,有个叫陈寔(shí)的人,办事公正,乡中邻里遇到什么纠纷,自己解决不了时,就请他裁决。只要经过裁决的问题,总能得到圆满的解决,纠纷双方也都很服气。因此,陈寔在家乡具有很高的威望。陈寔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陈元方,小的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