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曾国藩和中国的家训文化

曾国藩和中国的家训文化

收录日期:2025-11-20 21:23:56  热度:10℃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既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人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

除却政治上功过是非的争议不谈,曾国藩有一点却是不论“誉之者”还是“谳之者”都极为推崇的,这就是他的家训智慧。

何为家训

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

所谓家训,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说过一句名言:“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说的正是早期的家训。

《论语·季氏》篇记载:“(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虽然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但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所以这段记载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而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家训其实也很简单,不过就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中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乎后世,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家训文化的作用

先秦以后,由于儒家学说渐成社会主流。在“家天下”的文明模式中,家训遂一跃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这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家训所代表的家庭教育形式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形式。我们一般以为古代教育的主要渠道和现在一样,是课堂,也就是学校教育。然而不论哪个时期,能进入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在整个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都是寥寥可数的。古代私塾、族塾俱属家庭教育形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事实上,因为儒家对“修齐治平”“家国天下”信仰的推崇,“修身齐家”的行为模式最终决定了家庭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

中国人最重家,从来都把家庭教育当作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这就是中国人所笃信的教育理念,也是家训在中国古代得以昌盛的最关键原因。

二是家训所涵括的教育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虽然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自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开始,“家训”才开始正式得名,但在这之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其实都是标准的家训文献。就算颜之推后“家训”之说盛行于世,但像著名的司马光《家范》、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帝范》等,尽管不以“家训”为名,却也都是标准的家训作品。甚至像成册成卷的家书、家信,只要有教育的内容与意义,在古时也一概被称之为“家训”。

这样一来,古代家训典籍中所包含的教育内容一下子变得极其丰富起来。狭义地看,囊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处,如何规范,如何发展;广义地看,则囊括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启智,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两全。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都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这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

曾国藩的家训

有人称《曾国藩家训》为“千古家训之首”,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的。因为若从狭义的角度看,《曾国藩家训》于家规礼法所涉并不为深,甚至《曾国藩家训》一书的成书也尚存不为人知的悬疑。

作为一代大儒、理学传人的曾国藩,被钱穆先生称为“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教育家”,他一生重视教育,不论在京为官,还是在外带兵,总是作有大量教育子弟的书信、文章。在他生前,《曾国藩家书》就已结集出版,并在当时就极受世人瞩目。

除家书之外,曾国藩还曾想专做家训一部。他在家书中谈到这种想法时曾说:“前立志作曾氏家训一部,曾与九弟详细道及。”也就是说,他想写本《曾国藩家训》,这种想法还跟他的九弟曾国荃探讨过。

原因有两个:一是曾国藩认为要遍览经史子集,尽可能多地掌握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教育及学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后,才可以写这本他命名为《曾氏家训》的大成之作:二是即使读尽了经史子集,掌握了那么多的材料,自己也要做到烂熟于心,可以融会贯通后,才可以写这本大成之作,这就叫“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穿,仍当为之。”

说起来是两个原因,其实就一个,也就是曾国藩认为火候还不到,要待自己阅历极丰富,知识极丰富,自己的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后,才可以写这本《曾国藩家训》。

虽然曾国藩自己未能亲自写出家训,但他数百万字留存作品中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很多。在曾国藩去世后,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为曾国藩整理、编撰并出版全集,就特意搜集曾国藩家训思想中的精华之语,在全集中单列“曾氏家训”一章。其后,又有人将其单独成册发行。在后,更有人不断重新为之编选、出版。随后,梁启超为其专门编定《曾文正公嘉言钞》,其间的主体其实也还是曾国藩的家训名言与警句。

至此,《曾国藩家训》声誉日隆,同名图书大行其道,成为百多年来坊间不断流传的家训名作。

事实上,也正因为曾国藩没有像古代的颜之推写《颜氏家训》那样写本很规范化的家庭教育教材,而他自己一生中又处处贯彻着他的家训教育理念,这样一来,他的家训思想内涵反而不受一本书的限制,显得更加丰富。

猜你喜欢

  • 和珅为什么受乾隆帝宠爱?因为他前世是乾隆

    和珅其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位终乾隆一朝圣宠不衰,为一代权臣的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他之所以能疯狂无度的聚敛财物,无所顾忌,全在于乾隆帝对他没有界限的宠爱。但是乾隆帝为什么会如此宠信他呢?野史中有一种说法,乾隆帝之所以如此宠信和珅

  • 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女郦邑公主简介 她的丈夫

    在古代,女子嫁作人妇、冠上夫姓,一生的荣辱都与夫家紧紧相系,从此,丈夫便是这妻子的天。但是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男女双方的地位可能要颠倒一下,就是公主与驸马。对驸马来说,公主不仅仅只是妻子,更是君主。所以在公主府中,公主才是第一主人,这让从小

  • 长沙王陈叔坚简介 他和陈叔宝什么关系?

    陈叔坚是陈宣帝第四个儿子,也即使陈后主陈叔宝的弟弟。陈叔坚的母亲是小酒馆的一位婢女,有一天被来喝酒的宣帝(那时还未登基)给看上了,一夜风流之后就有了陈叔坚。陈叔坚出生后就被宣帝给带走了,留下了他的母亲,所以陈叔坚一直是母不详的皇子,身份低微

  • 清八大诗家汪琬简介 汪琬是怎么死的?

    汪琬生于明熹宗天启四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是江苏苏州人氏,清朝官吏和著名诗人、散文家。人物档案姓名:汪琬别名:玉遮山樵、汪苕文、汪钝庵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清朝出生地:长洲(江苏常州)职业:散文集、学者逝世日期:公元1691年

  • 古代金子、银子为什么要做成元宝状?这样不

    看现代影视古装剧,流通货币大概有这么几种:金元宝、银元宝、银票、碎银子、铜钱等。但凡富贵一点的主角,用的多是银票和金、银元宝!银票还想的通,便于携带嘛!但是金、银元宝这种,虽然外形美观,但是实在不好带。那么古人,为什么还要将金子和银子,铸成

  • 爱情是否需要物质的证明

    爱情是需要也应该以物质的方式来证明的。不要一提到物质我们就狭隘得只联想到身体,联想到贵不可及的钻石、跑车、别墅。物质本来是无辜的,如果有区别,是对待与使用物质的方法各不相同罢了。我的一个朋友与他的女朋友分手了。他们已经两情相悦了近四年,吃在

  • 在婚姻中慢慢相爱

    我和丛文的婚姻一开始只是一种“交差”,是剩女和剩男的无奈选择。所以,它脆弱得经不起任何打击,以至于结婚半年后,我就做好了离婚的打算。然而婆婆的一番话让我改变了主意:“我们不敢保证能嫁给自己爱的人,但我们可以努力爱上自己嫁的人。”在我和丛文爱

  • 百“折”不死的火蜥蜴

    在一些高海拔山区,村民生火时,柴缝里或枯枝败叶中,会忽然冒出一条像蜥蜴一样的小动物,冒着烈火,仓促逃走。人们把这种不怕火的动物叫作“火蜥蜴”。火蜥蜴體型很小,只有十公分左右长,水陆两栖。由于弱小,在崇尚弱肉强食的自然界,火蜥蜴很容易受到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