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大善常常隐身

大善常常隐身

收录日期:2025-11-21 04:27:14  热度:10℃

1919年夏天,当时正在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任教的林语堂准备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他在清华只申请到“半个奖学金”,即全额资助的一半——40美元。听说此事后,胡适主动对林语堂说:如果你回国后到北大教书,我们每月可以补助你40美金。不过,这只是胡适口头的承诺,双方并没有签订书面合同。

得到胡适的承诺,林语堂非常高兴,不久,就乘轮船去了美国。然而,林语堂的运气实在有点背,还在船上,他的夫人廖翠凤就患了急性盲肠炎,到达美国后不得不动手术。在美国开刀住院得花许多钱,他们所带的那点盘缠根本对付不了。林语堂只好给胡适拍了一个电报,请求帮助。很快,胡适就寄来了500美金支票。读完哈佛的课程,林语堂夫妇又到法国教华工识字,工作了一年,然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当时,清华那半个奖学金停发,林语堂在法国挣的钱也快用完,他再次拍电报给胡适,希望北京大学寄点钱来。不久,胡适又寄来了1000美金。

1923年,林语堂通过了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的考试,回到祖国,他受聘为北大英文系教授。进北大,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胡适,但此时胡适已请假南下养病。于是他找到北大代校长蒋梦麟。林语堂真诚地感谢北大这些年对他的帮助,蒋梦麟大吃一惊,他告诉林语堂:北大根本就没有类似的资助计划。林语堂终于明白:胡适是用个人的钱资助自己。

上面的故事是邵建在《瞧,这人》一书里讲的。胡适没有在任何场合张扬过这件事,连在日记里都没有写过,晚年的林语堂却执意予以披露。林语堂说:这件事,已经深藏在我和我太太的心中40多年,虽然那笔钱,我们慢慢地还上了,但是,我们永远记得胡先生对朋友的这份“无声援助”。

我查了胡适的简历,他是在1917年从美国归来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的,1919年的时候没有出任行政职务,只是在上一年的3月担任北大英文部教授会主任的虚职,他以普通教授的身份要求林语堂回国后到北大教书,不过是为了放一个烟雾弹,让林语堂相信每月40美金的资助的确出自北大官方,而非他个人。胡适知道:林语堂也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如果让其接受自己的资助去美国留学,他内心里肯定会非常不安;一旦把这种资助说成是官方行为,林语堂就不会再有什么顾虑。

善不分形式,只要不损害施善对象的利益和尊严就值得我们敬重;但胡适施善时不图任何虚名,千方百计让感人的真相隐身,生怕给别人带来心理困扰,这样的善无疑抵达了一种更高的境界,称得上是一种大善。

猜你喜欢

  • 转移的电话

    转移的电话某局管理涣散,上班时间办公室经常没人。为了应付日常检查,工作人员每天便轮流将办公电话转移到个人手机上。这样,如果上级打电话查岗或者通知开会,有人接电话应答,便不会出什么岔子了。 某日,小李将办公电话转移到自己的手机上,吃完午饭便约

  • 微信时代

    微信时代如今的科技发展真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让我真正感觉到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的确带给人很多方便。 此点我身同感受,由衷的感慨。不仅如此,因为技术的先进,还帮助我挽回了一段爱情,真是功不可没啊。如果没有这么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许此刻,我孜然

  • 遇事儿要忍

    遇事儿要忍鲁清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三十来岁的年龄,任哪儿都好,放哪儿哪行,心灵手巧。可就有一样不好,脾气特爆。为此,没少吃亏。别看脾气爆,可对妻子从来不发火。老话儿说的好;“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这不,刚从城市打工回来,钱挣的不少,事儿

  • 来一碗正宗好粉

    来一碗正宗好粉我的故乡街坊对粉面有着特殊的喜好,几百年下来形成了自己的特产粉,而那些传承者却努力在新时代中仍高声坚叫着“来一碗正宗好粉”的口号,可是有时却听得老者的无奈…..扁大爷今年七十六岁了,腿脚是不听使唤了,特别是右脚走路会发痛,只得

  • 邻里之胡调

    邻里之胡调题记:胡调——苏州方言,有虚假客套、胡乱敷衍的意思。 三十五年前,在我以毛脚女婿身份第一次登门拜访准岳父岳母那天,我庆幸我从小跟父母、尤其是跟姥姥学会了包饺子,庆幸再后来我在部队期间又将包饺子技艺提高到一个更加熟练的程度,否则,我

  • 等待

    等待二虎拿起圆珠笔,在自己的床头上,又画上了一道竖杠,他数了数,正好是三十七根竖杠,也就是整整三年了(一个闰月),三年来,每逢月圆的时候,他都会拿起笔在床头的墙上,画上一道竖杠,从未有间断。 墙上挂着日历,每天的日期都清清楚楚,可是二虎却用

  • 骗子的电话骗局

    骗子的电话骗局

  • 小爱心大回报

    小爱心大回报马静飞一脸沮丧地往自己租住的那个小区走,刚走到胡同口,一抬头,看见跟他住对门的阿姨,一手提着一袋子米,一手还提着一兜子菜,也正吃力的往回走。阿姨姓李,可他不知道,没说过话。他赶紧走了两步,说:“阿姨,我帮您拿吧。”“不用。”李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