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如何评价《康熙字典》总裁官陈廷敬?陈廷敬

如何评价《康熙字典》总裁官陈廷敬?陈廷敬

收录日期:2025-11-20 14:42:13  热度:13℃

清顺治十五年中进士,改庶吉士,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

陈廷敬为官清正廉洁,曾经多次上书批判当时贪污行贿成风的官场风气,并向康熙帝建议提倡节俭,反对奢靡,杜绝贪污,得到康熙帝的采纳。在抨击贪污之前,他本人就一直坚守廉洁。不管官做到多大,都严格约束家人,严纪律人。

陈廷敬刚刚当上吏部尚书,就对家人下了死命令。以后但凡有贪污行贿,想要走后门之人前来求见,通通都要将他拦在门外,决不允许这样的人进门。到礼部尚书任上时,就对部下点明,若有部署请求委托之事,都需要断绝,这个规矩从我这儿开始。

扬州八怪的金农赞曰:独持清德道弥尊,半饱遗风在菜根。

陈廷敬为官之时,上书的某些建议和得到推行的政策,都针对当时国家出现的一些问题。

清朝当时在铸造铜钱之时,时轻时重,不稳定。而当时有私商,抓住这个特点,经常会铜钱私自熔掉,得出铜,以此获取私利。针对这个问题,陈廷敬于是上书请求朝廷以后铸钱,取轻最好,停收采铜税,以增加铜源,杜绝毁钱铸铜的现象,维护币制稳定。

陈廷敬曾建言:总督巡抚的职责在于考察和指导吏员,这样做才能使百姓长期安定下来,并不是让吏员只明察于理事,尽自己的职责就够了。但是也应该针对总督巡抚进行考察,选取廉洁清明的官员担任,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公正为民。

除了廉洁奉公,受到康熙帝重用,成为国之栋梁之外。陈廷敬在文学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不过可能因为他本人的精力都放在了官场上,所以并不在乎文学上是否有名声,因此后世对陈廷敬的认识大多都是在政治上的。

陈廷敬本人在任职期间,担任了《三朝圣训》,《政治训典》,《方略》,《大清一统志》,《明史》等书总裁。在值任经筵之时,又有《三礼指要》,《老姥掌游记》,《午亭文编》,《陈说岩诗》等、除了这些之外,陈廷敬还是《康熙字典》的总修官。

《康熙字典》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对于中国文化的延续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类国家性辞典,标准书的编修,非真正有才之人不能胜任。陈廷敬能脱颖而出,成为总修官,本就证明了他的才能。

除了书文之外,陈廷敬还写得一手好诗。他的诗受到康熙帝的大肆赞扬,甚至还曾经专门写过一首诗,评价陈廷敬的诗歌。

《览〈皇亲文颖〉内大学士陈廷敬作各体诗,清雅醇厚,非集字累句之初学所能窥也。故作五言近体一律,以表风度》,康熙这首诗是专门写给陈廷敬的。不看内容,就只看诗名,就已经可以看出康熙帝对陈廷敬的欣赏了。

陈廷敬去世之后,康熙帝作挽诗悼之: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

猜你喜欢

  • 相见恨晚

    西汉时,原来齐国临淄这个地方有个人,名叫主父偃。他早年曾学习纵横术,后为纵横术没什么用处了,便开始学习《周易》、《春秋》等儒家学说。大概因为半路出家,修养不够,所以受到当地儒生的排斥。汉武帝初年,主父偃听说大将军卫青爱惜人才,就长途跋涉,来

  • 心腹之患

    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是邻国,越国趁着吴国忙于进攻楚国而经常出兵去袭击吴国的边境。吴国被惹烦了,就出兵讨伐越国,不料却吃了败仗,吴王阖闾也因为受伤而死去。他的儿子夫差继承吴王之位后,为报父仇,励精图治,后来大败越国,并乘胜攻入了越国的都城。越

  • 青云直上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范雎(jū)的人,因为家境贫穷而在大夫须贾门下当食客。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非常欣赏范雎的才华,就暗中送他许多金银珠宝。虽然范雎婉言拒绝了齐王的礼物,但是须贾仍然怀疑他与齐国有勾结。所以回国之后,须贾就向朝廷

  • 取而代之

    项羽是秦朝末年一支主要起义军的领袖。他出身于楚国的旧贵族,少年时候,既不愿意好好读书,也不愿意练习剑术。他的叔父项梁对此很不满,经常责备他。项羽却说:读书认字多了有什么用呢?只需要记住姓名就可以了,学习剑术也只能抵挡很少的几个人,不值得学。

  • 如出一辙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威名显赫、功高盖世的著名将领,然而其中有不少人到了晚年却以失败而告终,这都是因为他们居功自傲和轻敌造成的。宋朝学者洪迈写过一篇读书随笔《名将晚谬(miù)》,举例分析了这一现象。首先是关羽。三国时期的关羽,

  • 如鸟兽散

    李陵是西汉时的著名将领。他擅长骑马、射箭,作战十分勇敢,对士兵也非常爱护,因此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当时,北方匈奴经常出兵侵犯中原。汉武帝为了安定边塞,便封李陵为派骑都尉,命他率军前去征讨匈奴。他带领五千步兵,从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向北

  • 三人成虎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为了使双方都能信守诺言,在订立盟约时,往往要将本国的太子交给对方做人质。有一次,魏王和赵王联盟,按规定,魏王必须把儿子送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人质。于是,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儿子同去。庞葱知道魏王是一个偏听偏信的人,便担心自

  • 难兄难弟

    东汉的时候,有个叫陈寔(shí)的人,办事公正,乡中邻里遇到什么纠纷,自己解决不了时,就请他裁决。只要经过裁决的问题,总能得到圆满的解决,纠纷双方也都很服气。因此,陈寔在家乡具有很高的威望。陈寔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陈元方,小的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