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文豪”科比:从莎士比亚写到古希腊

“文豪”科比:从莎士比亚写到古希腊

收录日期:2025-11-21 00:53:06  热度:10℃

最新专栏玩起文艺

在《美丽的伤疤》中,科比从莎士比亚聊到古希腊,从现实生活聊到哲学,涉猎颇广:

“篮球是我灵感的种子。6岁时,篮球比赛就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的所见、所闻、所读或者所感,都是在作为一名篮球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得到的,这让我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也让一切事物变得有趣。生活是一座鲜活的图书馆,而我所要做的就是集中注意力。

“几何学可以被用来理解篮球比赛,历史课教会了我领导力的不同形式。通过莎士比亚,我懂得了人类的本性。

“通过《伊利亚特》,我在12岁那年问自己是否能辨别出赫克托尔或者阿喀琉斯。参加考试帮助我稳定情绪以及在压力之下冷静地思考问题。

“这种例子数不胜数,但是我的想法很简单——一旦我知道了自己的潜力所在,我就能够发现我的灵感以及非常清晰的意图。

“奇怪的事情是,我最终通过了一种非同寻常的专注来让自己更多地了解周围的世界。”

在网站担任编辑总监

“球员日志”是在2014年10月1日上线的网站,其所有的作者都是北美职业体育联盟中的明星运动员,篮球圈就有科比和皮尔斯,其中科比还是该网站的编辑总监。网站的口号也非常直白:“这是来自比赛的声音!”

科比的最新专栏文章一经刊登,马上令一帮网友倾倒,“老大打篮球也是靠脑子,和那些贫民窟出来的球星就是不一样”。

作为前NBA球员的儿子,科比从小生活十分富足,这让他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没读大学是想提前打NBA,科比的SAT成绩在1000分以上)。他曾自嘲在他13岁时,他的意大利语讲得比英语还好(科比儿时曾在意大利生活)。

科比目前已经在“球员日志”上更新了5篇文章,以下是其内容节选

2015年1月31日

科比公布了个人纪录片最新预告——《黑曼巴的愤怒与桀骜》。

“当时我是个13岁的孩子,很高、很瘦,那时我的意大利语甚至说得比英语好。我对美国文化的了解甚微,而人们认识我只因我是‘前NBA球员的儿子’。

“篮球场成为我排解沮丧情绪的地方,是那个我可以‘在山顶尖叫,并允许自己清楚地听见’的地方。”

总得分超越乔丹,科比撰长文感谢逆境。

“‘ZERO(0分)’,这是当年12岁的我,在费城索尼山未来联赛中,累死累活打了一夏天的最终总得分。

“我的父亲‘甜豆’乔·布莱恩特和叔叔‘小胖’约翰·考克斯,在我那个年龄时,可都是索尼山未来联赛中的传奇。那时候,我的父亲是2.08米的组织前锋,而1.93米的叔叔则是控球后卫。

“可以说,我的表现,让整个家族蒙羞!我曾考虑也许自己应该放弃篮球,把精力都放在足球上。事实上,我对迈克尔·乔丹的敬仰是这样形成的:我很清楚他作为高中新生的时候,被校队踢出去的事实。我尝试着去体会他那种因为被校队踢出去而产生的羞耻感,去感受那种失败后的挫折感。

“但是,乔丹用这样的情绪激励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因为他从不轻言放弃。

“于是,我决定,要像乔丹那样,在逆境中迎难而上,也把生命中的失败作为前进的动力,让自己在不断的竞争中,始终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再后来,我开始沉迷于不断向家人尤其是向自己证明‘我也可以做到这一切’的感觉。

“24年过去了,我超越了那个当年不断激励自己的力量之源。

“回首望去,这一路是多么神奇。能超过迈克尔·乔丹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耀。

“我明白岁月多么无情,它会在我睡觉之前催促我去刷牙,而在走向浴室的过程中,若我放慢了脚步,那绝不是我的风格;若有人放错了牙膏,那也绝不是我;若没把牙齿刷两遍,舌头刷三遍,不用牙线把牙齿剔到出血,不用漱口水让整个口腔燃烧甚至麻木起来,那也绝不是我……

“没有这一切,我就不会是从0分中重新站起来的孩子,我更不会在这里去感谢那位当年激励我向未来、向未知发起挑战的男人。”

猜你喜欢

  • 母亲的一份

    进入夏季,天气一天比一天炎热。一个星期天,我们哥四个一商量,回乡下老家母亲身旁避暑。汽车经过两三个小时的颠簸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们几家大小一路欢快地向早已守候在村口大柳树下的母亲奔去。母亲见我们能如此整齐地回到她身边团圆,高兴万分,汗流

  • 傻傻的父母满满的爱

    国庆節,我请老家的父母来小住。之前,我再三叮咛他们到站提前打电话,并说会让老公开车去接。可他们直到出火车站才给我打电话,说什么也不让过去接,坚持要自己坐出租车。我在家带孩子,走不开,过一会就打电话问他们走到哪,可是我拨一次,他们挂断一次,令

  • 净水之爱

    只要能给你带来光明,他就燃尽所有。在热浪里赶回家去的第一件事,便是捧起父亲倒好的水大口地喝,喝完之后幸福地一抹嘴,说,还是家里的水甜。只这一句,即刻让父亲咧开了嘴,笑着冲母亲说,怎么样,还是咱们闺女慧舌识好水,这一个小时的队,果真没有白排呢

  • 心中的那一丝牵挂

    原来,多少次的光汇聚成的,是一丝牵挂,父母对孩子难以割断的一丝牵挂,缠绕又拴紧了心间。沉重的步伐踏在一级级台阶上,声音在楼道里回响。我推开家门,毫无波澜,果然,爸妈还在加班。低垂着头,我又回到熟悉的环境,空无一人,今晚又没有晚饭。早已习惯于

  • 父亲和母亲的爱情

    逢年过节,清明中秋,母亲经常跟我们兄妹几个念叨,说不知道父亲在那里过得好不好?还说父亲一生清苦,没有享到一天清福,而把人间所有的福分都让她一个人享了。母亲年轻的时候长得很漂亮,秀美的脸庞、明亮的眸子、两条黑亮的长辫垂于腰际,村里人都说母亲像

  • 放下最笨的亲情

    1。不受欢迎的奶奶暑假,奶奶要来了。她还没到,家里就起了硝烟,妈妈和奶奶关系处得很不好,据说当年奶奶相中的是和爸爸同村的姑娘,曾强烈反对父母的婚事,他们结婚时奶奶没给彩礼,连面都没露,之后多年没走动,直到我3岁。母亲常对父亲说:“刘常书,你

  • 只欠母亲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1955年8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我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但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8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

  • 七块红烧肉

    我13岁那年的正月十三,天下着蒙蒙细雨,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那是我第一次离家住校。担子一头是两床被子,一头是衣物和米,还有一罐子咸菜。担子很重,但一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歇肩,只能以换肩的方式来放松疼痛的肩膀。“妈,我来挑一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