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六十六块红烧肉

六十六块红烧肉

收录日期:2025-11-21 12:15:10  热度:9℃

南宋高宗年间,临安府(今杭州市)的吴山脚下有户梁姓人家。当家人梁阿彪在河坊街开了爿小杂货店,老婆梁王氏操持家务,虽然家境算不上豪富,度日倒也绰绰有余。

夫妇俩膝下无子只有三个闺女,长女梁花嫁的是县衙书吏洪生,次女梁叶许配给珠宝行的盛三少爷,三女梁枝嫁给了私塾先生柳一鸣。

梁阿彪当初给长女起名花,便寓意先开花后结果,谁知这花、叶、枝凑齐了也没等来果。膝下无子总是缺憾,如今三个女儿都出了嫁,老两口难免落寂、伤感。幸好三个闺女懂事孝顺,三个女婿也以半子自居,逢年过节总不忘携妻带子,来岳父母家请安问好。二老的寿诞之日,他们更是争先恐后送吃、送穿。

不过,绫罗绸缎是穿,粗衣布鞋也是穿;山珍海味是吃,粗茶淡饭也是吃,枝子的穷教书夫婿明显落了下风。每当三个连襟在岳父家相逢,财大气粗的盛三少爷对穷妹婿总是鼻孔里出气爱理不理。书吏洪生虽然在衙门只干些抄抄写写的活计,可好歹也是个“公务员”,对“白丁”柳一鸣更是居高临下,冷嘲热讽。

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梁老夫妇晓得三女儿家境与两个姐姐相差甚远,免不了心生怜悯。也算是爱屋及乌,老两口心疼女儿对女婿便也多了些担待、体谅。二老有心要帮衬柳一鸣,想给他筹备份“考本”,可虽说生活无忧,但要拿出太多闲钱也是个难事。老夫妇也曾在阔女婿面前暗示过几次,盛三少爷听得老岳母要他借银子给穷妹夫赶考用,哼哼哈哈了大半天,就装没听懂。书吏洪生更绝,明明白白告诉老岳母自己会看相,这柳妹婿横看竖看也是教书匠的相。还笑嘻嘻地表示,这扔在水里没响声的银子,不如留着孝敬岳父岳母……

日月荏苒,转眼又是几载。这年的中秋佳节,适逢梁阿彪的六十六岁寿诞。正午时分,大女儿梁花就携夫婿赶了过来。送到娘家的除了时鲜水果、长寿面,还有二套织锦缎面料的秋裤秋袄。二女儿梁叶也不甘落后,捧给爹娘的是桂圆、荔枝加燕窝。可不知怎的,距此最近的三女儿梁枝夫妇却迟迟未到。盛三少爷与洪生免不了借题发挥,颇有微词。

“爹娘万福!姐姐、姐夫有礼……”直至申末酉初,梁枝才与柳一鸣匆匆赶到。见姗姗来迟的梁枝夫妇两手空空,两个阔姐夫便有意要羞辱他们一番。

盛三少爷与洪生不约而同迎上前去,理冠整衣重新见礼。梁王氏见平日对穷女婿横眉竖眼的富女婿,这会儿放下身段主动言欢,很是惊喜。谁知盛三少爷嘿嘿一笑,开口就问今日带什么来孝敬泰山,是否忙于准备寿礼才耽搁来迟。而书吏洪生在一旁猛敲边鼓,嚷嚷着要开开眼界。

梁枝被大姐夫、二姐夫的连珠炮砸懵了,怔在那里不知所措。“对对对,是娘子亲手准备的寿礼。”柳一鸣倒是见惯不怪,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只小瓷罐,恭恭敬敬地捧到了岳母面前。

梁阿彪夫妇虽不知柳一鸣的小瓷罐里装了什么,但晓得两个富女婿今日是有意要为难穷女婿,为了给柳一鸣解围忙不迭接了过来。梁王氏嘿嘿一笑,还连声表示寿礼哪有贵贱,孝道不分先后,只要儿女有心就是老辈的福分。

两个姐夫坐不住了。这也难怪,老岳母对自家奉送的高档寿礼不足为奇,倒对穷教书匠黑不溜秋的瓷罐颇有兴致,越想越是懊恼。俩人对岳父母的偏袒不敢造次,便将怨气记到了柳一鸣头上。

盛三少爷决意要出出穷妹婿的丑,可抓耳挠腮苦无良策,只得悄悄向大姐夫讨教。洪生不愧在衙门混迹多年,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沉思片刻,悄然离座……

夕阳西沉,明月高悬。梁阿彪设好家宴,喜滋滋请爱女贤婿入席。按惯例,三姐妹要依次携夫婿给寿星老父磕头祝寿。大女婿洪生行罢礼,顺手把装满时鲜瓜果的盘子挪到了醒目处,又示意妻子将那二套丝绸秋衣,直接披在了岳父母身上。他话语间故作谦逊,可话题一转又牵到了三妹婿的寿礼上。

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梁枝晓得大姐夫是铁了心要让穷夫君难堪,禁不住阵阵心酸。偏偏书呆子柳一鸣对娘子的黯然神伤毫无察觉,还兴冲冲吩咐她把寿礼捧上桌来。梁枝只得依言从厨房端来了自家那只小瓷罐。

梁阿彪老夫妇笑吟吟揭开罐盖,顿时懵了。怎么也没想到,三女婿的瓷罐里会是满满一罐红烧肉。柳一鸣忙上前解释,说这罐小火慢炖的肉有六十六块,象征岳父的六六大寿。这一岁一块肉的寓意,便是年年有今朝,岁岁乐逍遥。柳一鸣的寿礼别出心裁,这番贺词更是说得梁阿彪开怀大笑。

洪生一心要让柳一铭难堪,谁知反让他在众人面前露了脸,懊恼之极。见状,盛三少爷忙上前打躬作揖,连称三妹婿孝心可敬,还建议岳父即席吃完这六十六块肉,才不辜负三妹夫妇亲手烹制的一片孝心。

其实,这罐肉虽说有六十六块,但最大的也仅如麻将牌大小,梁阿彪又不想扫了孩子们的兴致,笑吟吟品尝起来。

洪生见岳父抄起筷子,便摇头晃脑报起了数字。“……五十五、六十、六十五……咦,怎么还有三块?这,这多出来的两块是……”大姐夫此言一出,梁枝傻了。这肉是她亲手切的,下锅前数过,盛罐时也数过,明明是六十六块,咋会变成了六十八块?二姐夫盛三少爷见状,也不甘落后,连连“请教”三妹婿多出来的两块肉又有什么讲究!

柳一鸣环顾众人。一眼瞥见两个阔姐夫挤眉弄眼,顿时什么都明白了。“二姐夫问得极是,这两块肉自然也有名堂……”柳一鸣嘿嘿一笑,不卑不亢地说,“多出来的两块肉,一块是天一块是地,寓意岳父大人寿与天齐,福如地泽。”

洪生悄悄把六十六肉夹成了六十八块,原以为柳一鸣措手不及间定会无言可对。谁知穷书生一块天一块地的比喻,似乎比一岁一块更吉祥、更讨彩,不由得傻了眼。

梁叶见大姐夫与夫君神色怪异,便知定是俩人在三妹婿的肉罐里动了手脚。梁叶不便说破,只得催促丈夫快将自家的寿礼奉上。盛三少爷会意,忙不迭将自家的桂圆、荔枝、燕窝一一献上。转身捧起那只包装精美的礼盒,更是满脸炫耀。“……这是来自西域的胡饼,是家父生意上的朋友送的,小婿特来孝敬岳父母大人。啊!这、这……”盛三少爷慢悠悠打开礼盒盖,却突然间目瞪口呆。他做梦也没料到,礼盒里的芝麻圆饼竟然会少了一角。

见夫君神色陡变,梁叶忙抱着儿子上前,谁知刚满二周岁的宝贝儿子,一见饼盒手舞足蹈。梁叶夫妇这才发觉儿子的鼻尖,嘴角还留有饼屑。顿时,四目相对,张口结舌。

柳一鸣见众人面面相觑,悄然上前说道:“二姐夫的寿礼果然与众不同。依小婿看,就连圆饼上的缺口,也是二姐夫煞费心机特意弄的……”柳一鸣此言一出,满座皆惊。盛三少爷晓得自己刁难、羞辱穷妹婿在前,这会儿是“六月债还得快”。盛三少爷骚头挠腮,语无伦次。原先还是同盟军的洪生见岳父母面露不快,哪里还敢出谋划策。

梁枝虽然平日受够了阔姐夫的耻笑,这会儿见二姐夫妇尴尬难堪,心里反倒十分不忍,悄悄扯丈夫的衣袖。柳一鸣毫不理会,反上前引经据典。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二姐夫在敬献给岳父寿诞的圆饼上弄个缺口,是有意告诫、提醒做儿女的要牢记父母养育的艰辛与不易,可见用心良苦……

盛三少爷做梦也没想到,平日处处受自己刁难、讥笑的穷妹婿,竟会在众目睽睽之下为自己解围。百感交集,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柳一鸣的这番解释实在出其不意,众人愣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除了对柳一鸣的巧辩妙答惊叹不已,对他的以德报怨更是自愧不如。

半月后,两个阔女婿主动提出要资助穷女婿。据说,柳一鸣有了两个姐夫捐助赶考,一鸣惊人。又据说,柳一鸣无意仕途,用这笔银子修缮私塾,扩招学子,成了造福一方的名人雅士。坊间传言各异,真假难辨。不过,父母六十六岁生日那天,出嫁女儿回娘家祝寿,须带六十六块红烧肉的说法,顷刻间传遍了四野八乡。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如今父母寿诞之日,儿女们送体检、送休闲、送美容、送旅游层出不穷,但在杭、嘉、湖地区,仍延续着六十六块肉的习俗。有趣的是,按规定这罐红烧肉非得寿星佬儿当场吃完,旁人不可代劳。当然,六十六岁生日吃的是六十八块肉,这一块天,一块地是万万不可少的。不过,当爹娘的常唠叨的还是那句话:常回家看看!

猜你喜欢

  • 秦穆公一马换一命

    秦穆公非常喜欢马,曾不惜重金,搜罗了几匹名马养在宫中。有一天,一名负责养马的侍从神情慌张地跑来报告说,一匹白色的骏马不见了。秦穆公听了,立刻跟着跑到马厩去查看,只见半根缰绳还拴在马槽上,一定是这匹刚烈的马挣脱了缰绳跑掉的。秦穆公急得不得了,

  • 齐桓公和管仲

    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无疑是成功的,他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第一人,尊王攘夷,终成天下霸业。然而,这等殊荣与齐桓公麾下一位大臣——管仲却是密不可分。周庄王十一年,齐襄公亡,两个儿子纠和小白都想抢先一步回到城中以继承父位。当时,管仲辅佐公子纠,鲍

  • 管仲茅草换黄金

    公元前656年春季,中国大地上即将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南北战争。以齐国为首,成员国包括鲁、宋、陈、卫、郑、曹的北方联盟军,大张旗鼓南下,讨伐南方第一大国:楚国。 当时的盟军总司令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总参谋长是齐国国相管仲。看着这阵势,南部的

  • 百里奚“流浪记”

    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溪水淙淙。七十岁的百里奚像阳光下迎风点头的小草一样,点着头在打盹。“要是在这儿睡着了,非感冒不可,我这把老骨头可不能丢在这儿。”他嘟囔着爬起来,被林子里接二连三的长吁短叹吸引了注意,于是钻进去一探究竟去了。“你这叹气的频

  • 包拯巧断杀夫夺子案

    宋仁宗年间,开封府陈留县有一位柳员外,柳员外为人厚道,心地善良,家有百亩良田,吃穿不愁,日子过得倒也舒心,只是有件事令他终日郁郁寡欢。原来柳员外虽已年过半百,妻子王氏却仍未生育,眼看柳家断了后,这怎不令柳员外忧心忡忡呢。这一年,柳员外的一位

  • 三现身包拯断奇案

    大宋元祜年间,在兖州府奉符县衙门前,有一个卖卦算命摊儿,算命先生自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预卜、吉凶祸福、成败兴衰。一日,县衙门的孙押司闲来无事,便信步踱来摊前闲聊,求个卦子,报了出生年月日时,让算命先生算个命玩。谁知先生接过卦子一看,双

  • 包拯不持一砚归

    大名鼎鼎的包拯,是北宋一位刚正不阿、断案如神的清官。包拯喜欢书法,对书法艺术也颇有造诣。有一次,包拯被调到端州做地方官,这里的端砚非常有名。他到任不久,便听说历任地方官员借进贡端砚为名盘剥百姓,砚工苦不堪言。为了弄个究竟,一天包拯穿上便服,

  • 包拯巧捉赵衙内

    北宋嘉祐年间,京城开封发生了一起恶性杀人案。当时,河北有一位读书人,名叫张崇,他从小苦读诗书,一心想考中功名,却屡试不第。张崇的父母非常焦急,就想另找门路,为儿子谋取前程。正好,张家有一件祖传的宝物,是一颗鸡蛋大的夜明珠,这颗夜明珠在黑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