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苏东坡东坡肉是怎么来的?怎么做?

苏东坡东坡肉是怎么来的?怎么做?

收录日期:2025-11-20 13:05:30  热度:11℃

苏东坡不仅是一个大文学家,对烹饪菜肴也有许多心得,遗留下来的菜式有著名的东坡肉,也有可口的小吃东坡凉粉。给后世的吃货们提供了好吃又好做的菜。

说起东坡肉,那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颜色酒红,看起来是一种享受,闻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相传苏东坡在徐州、黄州、杭州都做过这道菜。在徐州任知州时,遭遇天降大洪水,百姓惶恐,苏轼镇定自若,将民众情绪安抚好,并带州中壮丁修筑堤坝,阻隔洪水,帮助城中百姓顺利度过了难关。

百姓都很感谢他,纷纷将自己家的猪给杀了,敲门打鼓送到知州府,慰问抗洪辛苦的苏轼和各大县衙人员,面对百姓的一片心意,苏东坡怎么推都推迟不掉,猪肉又太多,他只好指点家人烧红烧肉回赠百姓。这时候的东坡肉做法还不完善,也不叫东坡肉,而是回赠肉,意为这是知州大老爷回赠给他们的,吃了有福气。

第二次大规模的做东坡肉,是在黄州,时值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上街巡防之时发现,黄州的猪肉价格非常便宜,询问之后才知道,黄州地处长江中游北部,湖泊众多,平时都吃的是鸡肉、鱼肉一类的东西,但是猪肉肥肉过肥,瘦肉炒了之后太绵,没几个人愿意吃这种肉。于是兴起的苏轼便自己做菜,还写了一首打油诗名曰《食猪肉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打油诗有其自身的魅力,一传十十传百,这道菜就火了,学会了烹制猪肉的黄州百姓就将这道菜命为东坡肉。

第三次是在杭州,这时候苏东坡任杭州太守,当时西湖由于疏远管理,淤泥堵塞、垃圾漂浮其上,昔日美丽的西湖已经变成了脏湖,前任太守废了大力气,也投了许多钱进行治理,然而却不见成效,气急的太守就想填湖造田,反正都治理不好,还不如弄成田地增加农民种植收入。

苏轼到任之后,对于西湖变成这个样子也是很无奈,但是一想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称赞它、喜爱它,杭州正是因为西湖而出名,没了西湖,杭州人的骄傲还能去哪里找呢?于是苏轼决定继续带着民众一起治理西湖,为了西湖,杭州人人人有责,苦心人天不负,在苏轼的大力带动之下,西湖又重现了当初的美丽风光。这下,杭州人民终于如拨云见雾般看到了美好的太阳和希望,纷纷担着酒肉上门拜谢苏轼,苏轼看着成堆的猪肉也很头疼。就让厨师把肉切成方块,大拇指大小,肥瘦均匀,用自己家乡四川眉山炖肘子的方法,再结合当地杭州人的口味,加入姜、葱、红糖、料酒、酱油,用文火慢慢焖,将肉炖得外酥里烂,肥而不腻、颜色酒红,然后给百姓送过去。

这道菜的具体步骤就是:先把肉皮烤到焦黄,再用水浸泡以后,用刀刮去焦皮,洗干净,切成4厘米厚,6。5厘米宽的小方块,并且在肉皮上划出十字刀。如果刀工不好,嫌麻烦,可以略掉猪皮那个环节,反正只要弄干净就好了,然后切得差不多大就行,肉皮的十字刀是不能少的,这是为了让油出来得更快。

然后将准备好的姜片和葱铺在锅底,再把切好的肉块摆放在锅里,肉上面放上冬笋,冬笋要切成柏叶片,然后加上料酒、酱油、白糖和少许的水,盖上盖子,用旺火烧开后,改为文火慢慢焖烧,差不多1小时以后,每隔10分钟把肉翻一次,直到酥软透味,到这时,汤是油芡状的, 就可以起锅了!(懒人们可以省略某些步骤)

接下来说说东坡小吃,一道凉粉儿,据说是苏轼去陕西凤翔县做官儿时,天气热得受不了,又没有清凉爽口的东西吃,苏轼就自己动脑子了,叫人把小扁豆磨成粉,熬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以加速冷却,然后切成条状,加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与米粉的做法有相似之处。这道凉粉因其口感爽滑,并有清凉解暑之功效,被凤翔人民争先效仿,并将其命为东坡凉粉。

猜你喜欢

  • 何时起,父母开始看你脸色了

    在我们心中,父母好像总是强势的一方,小时候我们反抗、争论、摔门而走,都没什么用。直到我们长大,慢慢长成可以和父母平起平坐的年纪,突然发现,你的父母已经开始看你脸色了?不知从何时开始,父母已经不再逼着你做你不喜欢的事了,就连对你好都变得小心翼

  • 一生的陪伴

    一进腊月,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不过今年的年味对我来说似乎过于寡淡。父亲一直住院,已安装十年的起搏器最近频发事端。最严重的是住院前几天,父亲母亲参加林场邻居家孩子的婚礼,席间,父亲感到浑身不舒服,他强忍着急促的呼吸,一步一步挪出礼堂,他不想倒在

  • 那些美好又伤感的回忆

    时间过得真快,母亲逝世的痛感还没散尽,转眼一周年又到了。去年这个时候父亲刚出院没几天母亲又接着住了进去。父亲生病之前因母亲视力不好一直被父亲照顾,出院后被照顾的对象反了过来,母亲显得力不从心,起夜时竟从不足两尺高的床上落下来摔断了股骨。母亲

  • 我们这代人的父母

    我的意识中,母亲像一棵树,父亲像一座山。他们教育我很多朴素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令我终身受益。我觉得,对于每一个人,父母早期的家教都具有初级的朴素的人文元素。我作品中的平民化倾向,同父母从小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密不可分。我出生在哈尔滨市一个建筑工人

  • 在父母面前装傻

    世上最让人追悔莫及的事情就是,你自以为是地把一张臭脸甩给爸妈看。大北经常在办公室里发牢骚,说她老妈自从学会用微信后,就变得特别烦人。一天到晚,不是在家人群里传谣言,就是在朋友圈里发养生文。好不容易周末的时候落个清静,又给你私信发过来一堆“注

  • 让父母不再有匮乏感

    我的父母是特别有匮乏感的人,他们不浪费一点点油脂和食物。我们家烧红烧肉,第二顿会放一堆豆腐,为的是豆腐,可以把油都吸走。吸到哪里去了呢?当然是全部吃下肚。父亲每次煮肉汤,上面浮的一层油都必须舀起来喝了。如果劝他倒掉,他就声色俱厉地说:“人家

  • 犯错

    在上海的一家餐厅里,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年轻女侍,捧上蒸鱼时,盘子倾斜,腥膻的鱼汁直淋而下,泼洒在我椅子上的皮包。我本能地跳了起来,阴霾的脸,变成欲雨的天。可是,我还没有发作,女儿便站了起来,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极为温柔的笑脸,拍了拍她

  • 最后五个口罩

    我很着急:“你不是已经出来了吗?”他说:“我又回来了。我的兄弟都在这儿。”其实,他的亲兄弟只有我爸。可是,他们发誓老死不相往来。我爸追着我二叔,从二楼一直打到一楼:“你以后离我姑娘远点儿!你自己不学好,别再带坏她!”二叔比我爸小10岁,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