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不会永远这么差

不会永远这么差

收录日期:2025-11-20 16:03:34  热度:8℃

美国前总统卡特在任期内,由于政治、经济等改革失败,民众支持率一度下滑到22%,成为自“二战”以来所有总统中支持率最低的一位,这迫使他比原计划提前4年走下了总统宝座。当他黯然离开白宫时,人们给他下了定论:有史以来政绩最差的美国总统。他们开始默默祈祷,希望上帝不要再派这么差的总统到美国来。

卡特回到了自己的住所,专门腾出一间木工室,备齐锤凿斧锯,捡起了过去的木工爱好。当然,他并非为了锻炼身体、消磨时光,而是在苦练木工技术,因为每过一段时间,他都要带着锤子和钉子,到费城的贫民区,敲敲打打地为贫民修理房子。贫民们很过意不去,认为不该让总统干这样的活,他却歉意地说:“技术不好,没能让你们满意。”

没人说他在作秀,一个卸任的总统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没必要作如此辛苦之秀。何况,此后他几十年如一日,定期穿上蓝色牛仔裤,系上木工围裙,挥锤拉锯做木工活,为穷人盖房造屋。为了最大限度地帮助世界上的贫困大众摆脱苦难,他又和妻子成立了“卡特中心”,召集到成千上万名志愿者奔赴第三世界。从豪华舒适的白宫到战火、瘟疫横行的穷乡僻壤,工作环境可谓天壤之别,很多人担心年事渐高的卡特能否适应,他却说:“这些工作让人兴奋,我现在的生活肯定不比我在白宫时过得差。”

除了给全世界当义工,他还积极地为世界和平奔走呼喊,频频出现在海地、朝鲜、中东等敏感地带。一次次不顾生命危险,成功化解了多起一触即发的战争。2002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经久不息的掌声表明这是众望所归。从总统到国际义工、和平使者,美国人这样评价卡特:“他不是一位杰出的总统,但却是美国伟大的前总统。”

被判过“死刑”的人,当然不止卡特一个。“哼,我怎么也看不出你是学表演的,就你这么差的,还是趁早干点别的吧。”这是当年的导演给予孙红雷的评价,但如今他早已红得发紫。一档综艺节目负责人曾经不屑一顾地对一名歌手说:“要不是我的一个朋友极力推荐你,你以为我能让你来?我阅人无数,见过很多很差的,但没见过你这么差的。这么差其实也不是你的错,但是这么差还跑到我这里来,就是你的不对了。以你的天赋和水平,永远都不可能成名。”他仓皇逃离,心凉至冰点。这名歌手就是后来的台湾金曲奖获得者、一代综艺天王吴宗宪。

其实每个人都一样,不会永远这么差。金子发光,有待时日。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发光之前,如何默默坚持,默默充电,默默蓄光。你看:无论在“最差之毁”面前,还是在“伟大之誉”面前,卡特始终都是一副凝神静气的样子,像江中的礁石,在湍急的水流冲刷下坚守着自己的沉默。

猜你喜欢

  • 周汝昌:为芹辛苦见平生

    1947年,周汝昌的命运被一只装着书的篮子所改变。作为在校大学生的周汝昌,那年秋天来到燕京大学图书馆,他想借阅的是敦敏所著《懋斋诗钞》。查找了书柜里的卡片,显示馆中藏有此书。馆员把他填好的书单放到篮子里,传至楼上书库。当篮子传下来时,《懋斋

  • 米特·罗姆尼竞选之路

    在妻子的鼓励以及有责任服务社会的家族信念的指引下,米特·罗姆尼在46岁时决定跟随父亲的步伐投身政治。1994年,他向美国政界最有传奇性的名人之一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特德·肯尼迪,发起竞选挑战。米特的父亲当时不以为然,劝说他等6个月后再参选。“我

  • 米特·罗姆尼不怕失败

    米特·罗姆尼今天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身材结实硬朗、头发乌黑整洁、相貌无可挑剔的总统候选人。但是在克兰中学,他却是一个典型的笨拙、瘦高的青春期男孩。罗姆尼中学时期的朋友吉姆·贝利回忆说,罗姆尼在一班同学中并不是精英里的精英不是表现最好的,也不是

  • 奥巴马在哈弗的生活

    本科毕业后,奥巴马曾就职于高薪的华尔街咨询公司,俨然成了标准意义上的精英。然而,一种内在的使命感让他放弃了这条人生道路,决定到芝加哥最贫困的黑人社区服务。1985年,一个民权组织雇用奥巴马为社区组织者,年薪只有1.3万美元。没想到他在这个职

  • 奥巴马成长经历

    在奥巴马奋起反抗心中的自卑感和堕落冲动前,他经历过一段“街头混混”生涯。奥巴马对自己这段不光彩的经历毫不讳言。他曾经回忆说,“我在十几岁的时候是个瘾君子。当时,我与任何一个绝望的黑人青年一样,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青年时代的他抽大麻,也用

  • 奥巴马的出生

    奥巴马是个黑白混血儿。在自传《我父亲的梦想》中,他写道:“我的父亲与我身边的人完全不同——他的皮肤像沥青一样黑,我的母亲却像牛奶一样白——我对这一点印象深刻。”奥巴马的父亲生于非洲肯尼亚西部尼安萨省一个牧民家庭,属于该国第三大民族卢奥族。后

  • 巴金的故事

    巴金常说自己是“五四的儿子”。《新青年》是他最热爱的刊物。少年巴金曾怀着一颗战栗求助的心写信给《新青年》的编者陈独秀,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写信。最终,他没能等来回信,这是他少年时的一个挫折。1928年8月,巴金在法国写成了第一部小说《灭亡》,

  • 巴金不知诺贝尔文学奖受邀角逐一事

    曾经巴金受邀竞争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广为流传,据称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主席团的王海龙从纽约致信作家赵本夫,称该团2007年4月10日起草并通过了致巴金的邀请及致敬信,恳请他接受邀请,角逐诺贝尔文学奖。巴金家人近日却告诉记者,巴金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