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周汝昌:为芹辛苦见平生

周汝昌:为芹辛苦见平生

收录日期:2025-11-21 17:12:12  热度:9℃

1947年,周汝昌的命运被一只装着书的篮子所改变。

作为在校大学生的周汝昌,那年秋天来到燕京大学图书馆,他想借阅的是敦敏所著《懋斋诗钞》。查找了书柜里的卡片,显示馆中藏有此书。馆员把他填好的书单放到篮子里,传至楼上书库。当篮子传下来时,《懋斋诗钞》已躺在其中。周汝昌大喜。书上附着的借书卡一片空白——这么多年来,从未有人借过。对于“红学”来说,这是意义非凡的瞬间。

平生一面旧城东

在遇到《懋斋诗钞》之前,他与《红楼梦》似乎并无多少缘分。周汝昌1918年生于天津咸水沽,家境殷实。家中有草火园子。小时候,母亲常给他讲园中旧事,每次言及都感叹,那真像《红楼梦》啊。母亲藏有《红楼梦》,周汝昌找来翻阅。但他看了开头便无再读下去的兴趣,批语混入正文,语次混乱,“沉闷乏味”是他彼时感受。

1940年,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学。次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被日本人解散,周汝昌失学回家。1947年,已经是三个孩子父亲的他再返燕园,进入西语系学习。“旧地重游,我已身世沧桑,年华老大,朝气难回,伤情易触,我心绪总带着凄凉的滋味。”他的四哥周祜昌,失业在家,阅读《红楼梦》打发时光。他所读版本有胡适所写之序言。胡适在序言里说他发现了曹雪芹友人敦诚的《四松堂集》,但敦敏的《懋斋诗钞》尚未找到。这两本书对于研究曹雪芹生平有重要价值。

周祜昌看到胡适这句话,便给弟弟去信,让他到燕大图书馆找一找,看能否寻得《懋斋诗钞》。不可思议的是,胡适寻遍中国都未发现的书籍,就这么被周汝昌不费功夫地找到了。

胡适看到文章后,给素昧平生的周汝昌写信:“在《民国日报》图书副刊里得读大作《曹雪芹生卒年》,我很高兴。《懋斋诗钞》的发现,是先生的大贡献。”胡适早已名满天下,而周汝昌只是一位在校学生,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胡适的鼓励对周汝昌投身“红学”起了重要作用。半年里,两人多次书信往来,所言皆是《红楼梦》。胡适还邀周汝昌至东厂胡同一号家中当面晤谈。更让人惊讶的是,周汝昌写信向胡适借其珍藏的“甲戌本”《石头记》,胡适立即托人送至其家中。看到珍本,周汝昌才知以往所见《红楼梦》已经过大修改。比如,“甲戌本”开篇是:“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而不是常见的:“作者自云,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

一卷红楼触百思

1953年冬,12岁的刘心武在北京读初一,他家所在的钱粮胡同对面有家书店。他喜欢读书,《红楼梦》已经读过。这天,他从书店的一本书中看到“红楼梦人物想像图”,大吃一惊,因为这与他自己头脑中想像的人物有很大不同。他将书买回家,读得似懂非懂,却“有读侦探小说的快感”。这本书是周汝昌于当年出版的《红楼梦新证》。刘心武认为此书是他对红学感兴趣的来源。

周汝昌此时已经举家赴蜀,在四川大学任教。《红楼梦新证》出版后,很快脱销,出版社在三个月内加印三次。在海外,有人将《红楼梦新证》送给胡适。胡适认为此书虽有“可以批评之处”,却是一部好书,“周汝昌是我的红学方面的一个最后起、最有成就的徒弟”。

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里回顾了对《红楼梦》的种种贬低言论,指出《红楼梦》是一部石破天惊的伟著,曹雪芹是旷世天才。这是周汝昌研究《红楼梦》与曹雪芹最核心的部分。

《红楼梦新证》让周汝昌名声大噪。一年之后,1954年,他奉调回京,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不久,“批俞”、“批胡”运动开始。周汝昌与胡适之间的交往,成为“污点”。为了过关,他迅速撰写了批判胡适和俞平伯的文章。

随后多年,知识分子一次次被“思想改造”,批判他人或批判自己、投入阶级斗争,成为他们生活的主题。“文革”开始不久,周汝昌被关进牛棚。1969年,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由于干不了重活,他被分配去挑粪,与杨霁云同组。从茅坑到菜园,有一段路程,路上无人监督的时候,他们就停在树下,在大粪旁漫谈,所谈多半是《红楼梦》。

1970年8月,他再次被调回京城。办手续的时候,他看到回京公函,大吃一惊——“今奉中央周总理办公室专电致湖北军区司令部:调人民文学出版社周汝昌回京工作。”

1972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女教师罗克珊维特克访问中国时,与江青进行了多次长谈,之后写成《江青同志》一书。江青提及周汝昌和《红楼梦新证》时,表达了肯定的意见。早在周汝昌刚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时,聂绀弩就跟他说过:毛主席对你颇有好评。1973年至1975年间,全国掀起过评论《红楼梦》的热潮。对比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的谈话,不少观点与《红楼梦新证》相仿。《红楼梦》让周汝昌进了“红色保险箱”。这些与众不同的经历让周汝昌身上多了一层神秘色彩,至今仍受争议。

五十六年一愿酬

2004年,《石头记会真》出版,署名:周祜昌、周汝昌、周伦玲。《红楼梦新证》与《石头记会真》,被认为是周汝昌红学研究的两大高峰。周汝昌为《石头记会真》撰文,题目是“五十六年一愿酬”。56年前,他向胡适借得“甲戌本”《石头记》,与周祜昌用了暑假两个月的时间,抄得一部副本,并向胡适提出建议:应当依据“甲戌本”,加上“庚辰本”和“戚序本”,精核整订出一部接近曹雪芹原著真手笔的好版本。这个愿望的实现,用了56年。

胡适早已辞世,周祜昌亦在1993年去世。《石头记会真》成书时,周汝昌心情非常复杂:“我不知以何言词表达我的心情,悲喜二字,是太简单太无力了。”

周汝昌服膺曹雪芹之言:“愧则有余,悔又无益。”这也是他的人生感叹。

有记者问周汝昌对生死的看法,他说:“人的生命不是到他身体死亡为止,用另外一个方式还可以延续,还可以做贡献。因为他死后思想还存在,他还有弟子、子女作为他的继承人,他还有著作存于世。”

周汝昌曾请人在自己的石质镇纸上刻下两句诗,并题写于《献芹集》的扉页,这是他一生的写照: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猜你喜欢

  • 桥桥,是连接两边的重要枢纽,是人们追逐梦想的通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静静地横跨河流、溪流和峡谷,将两地的人们和物资联系在一起。桥的存在,不仅仅是物质的连接,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纽带。曾经,有一座孤岛上的小村庄,人

  • 你无法做一个人人喜欢的橘子

    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喜欢,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然而,实际上,成为一个人人喜欢的橘子是不可能的事情。无论你是多么善良、聪明、有才华,总会有人对你持有不同意见,甚至对你产生厌恶。这是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差异,也是个体个性的体现。首先,我们要明白每

  • 教会我感恩的人

    教会我感恩的人在我人生的旅途中,有许多人陪伴着我,每个人都给予了我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教训。然而,有一个人对我而言,特别难以忘怀,她就是那个教会我感恩的人。这个特殊的人是我的外婆。我从小就和外婆住在一起,和她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日子。外婆并不富有,

  • 雪山下的老兵

    雪山下的老兵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兵独自站在雪山之巅,面对着壮丽的雪景。寒风呼啸,白雪纷飞。他身穿一身厚重的军装,胸前佩戴着一枚闪亮的勋章,熠熠生辉。这位老兵名叫李建国,曾经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他年轻时志愿加入军队,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

  • 百年契约

    百年契约在这个世界上有一座神秘的城市,名为“百年契约”。它位于一个幽静的山谷中,四周被高耸的山峰环绕着,仿佛是一个被时光封存的角落。关于这座城市的来历,流传着各种神奇的传说和故事,但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与城市相关的契约。据说,这座城市的创始人

  • 阳光的指纹

    阳光的指纹人们常说,阳光是大自然最美丽的礼物之一。在一个温暖的日子里,当阳光洒在大地上的时候,它丰富的颜色和温暖的触感让人心情愉悦。然而,你是否曾想过,阳光其实还有一个独特的特点,那就是它留下的指纹。每一天,阳光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照耀着这个世

  •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这句话所传递的核心意思是,无论我们是否拥有高学历、多学科背景或丰富的知识,我们的人格品质和价值观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在当今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和竞争激烈的时代。人们普遍追求高学历、高收入和社会地位,而忽视

  • 给自己树一面旗帜

    给自己树一面旗帜作为一个个体,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以便在人生的旅途中前行。而要找到这样的方向,有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树一面旗帜,一面能够指引我们前进的旗帜。每个人的旗帜可能是不同的,因为我们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观。有人可能会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