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真正的人性必须懂

真正的人性必须懂

收录日期:2025-11-20 14:52:30  热度:8℃

我们常在学术界听见研究生抱怨:“某教授发表的论文,根本多半是我写的。他只是定个题目,全是我做的研究,偏偏到后来挂他的名。”

这种事情是不少,但我们也要想想,当那个教授在做研究生的时候,是不是也曾经帮他的教授做研究呢?

有一些“伦理”是长期发展出来的,看似不合理,其中却有一定的道理。

“一将功成万骨枯”,小兵可以说:“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仗是我们在打,为什么成名的都是将军?”

当他说这句话时,应该想想:第一,哪个将军不是从下层升上去的?第二,当仗打败了,譬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上绞刑架的是那些将军,为什么不是杀人的小兵?

我曾经看过一个博士论文答辩之后,指导教授对通过答辩的学生很客气地说:“讲实在话,这方面,你研究这么多年,你才是专家,我们不但是在考你、在指导你,也是在向你请教。”

学生则再三鞠躬说:“是老师指导我方向,也给我机会,没有这个机会,我又怎么表现呢?”

在这儿,我特别要对初入社会的年轻朋友强调,这个社会就像果园,当你进去,果园的主人可能说:“好!那片地,交给你种!”

当你种出最丰硕,甚至远超过果园主人以前种出的果实的时候,永远不要忘记,是谁让你进来,又是谁给你这块地。

我们自鸣得意的时候,千万不能忘本。当然,人际关系的进退,是有很大技巧的,有些技巧近于不合理,甚至可以称为机巧。

譬如,当古代皇帝御驾亲征的时候,即使正在与敌人对阵的将军,可以一举把敌人击溃,不必再劳动皇帝,但是只要听说要御驾亲征,就常常按兵不动。等着皇帝来,再打着皇帝的旗子,把敌人征服。

这按兵不动,可能姑息养奸,让敌人缓过气,而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把他打下来呢?

此外,御驾亲征,劳师动众,要浪费多少公帑?何不免掉皇帝的麻烦,皇帝岂不更高兴吗?

如果你这么想,就错了,甚至错得可能有一天莫名其妙地被贬了职,甚至掉了脑袋。

你要想想,皇帝御驾亲征是为什么?里面难道不存有“好大喜功”吗?他会不会根本知道敌人已经马上要投降,才御驾亲征?他不是“亲征”,是亲自来“拿功”啊!

拿功给谁看?

给天下人看!给万民看!看!皇上一出马,顽敌就俯首称臣了。

所以就算皇帝只是袖手旁观,由你打败敌人,你也得高喊“吾皇万岁万万岁!”都是皇上的天威,震慑了顽敌。

这样说,有错吗?

也没有错。因为你的军衔,是皇帝给的。你的大军也是皇上派的。饮水思源,还是皇恩浩荡。

说了这许多,有些事真令人疑惑、教人心寒,但这是真实的社会、真正的“人性”与“人情”,我不能不说,你不能不懂。

猜你喜欢

  • 有底桶和无底桶

    从前,村里有兄弟两个,父母过世时,给他们分了家产,一人三亩地,两间屋。老大早娶了亲,小夫妻男耕女织,节衣缩食,日子蛮美满。那老二可不上进,喝酒、赌钱,样样会。跑酒店的次数比下田的次数还多。地里青草长得埋没了脚踝,懒得他眼皮也不翻一翻。二十五

  • 可恨东风不下梨

    从前,有个秀才,二十多岁,家里很穷。一天,听说京城开考,家里没钱做路费,妈妈说:"儿呀,你去跟舅舅借借看。”舅舅不在家,一等等到中。舅舅家来了,就对外甥子说:"你有什么事啊?""想跟舅舅借几两银子,到京城赶考。""不好啦,没得钱啊。有一点已

  • 李母教子

    明朝辰光,无锡有个姓李的状元,在他出娘肚辰光爷就去世了,全靠他娘抚养长大。儿子长大后,娘就送他到二十里外的学馆里去念书。临行辰光,娘关照说:"勿念满十年,勿要回家。”"晓得了,娘请放心。"儿子眼泪汪汪地走了。从此以后,母亲日日夜夜扳着指头,

  • 秀才治无赖

    清光绪年间,沔阳州柳家院有个秀才叫柳炳元,因打抱不平,用十三款罪状,告倒了沔阳州州官罗登银,一时名声大振。柳炳元出了名,也给他带来了不少烦恼,罗登银的一些残渣余孽,纠合乡下的流氓、地痞,常常上他家寻衅闹事,使他的日子不得安宁。可他是个不怕鬼

  • 桑要从小育

    传说,苏北地区有一个为人正直、学富五车的王先生。四乡近邻,不管有什么大事小情,家长理短,都要请他吃杯水酒,评论谁是谁非。他方圆几十里都很有名。王先生五十多岁才有个儿子。老年得子,自然十分宠爱。儿子五六岁时,不管谁家请吃酒,儿子都嚷着跟去,王

  • 李老鹰赶集

    李老鹰,丰县宋楼镇于堤口人。1947年早春,李老鹰的第九个儿子出世了。刚刚生完孩子的老婆正等着好心的邻居送来的一瓢红薯干子面做成的锅贴填充饥肠辘辘的肚腹,刚一揭锅,八个子女一拥而上,瞬间风卷残云,老婆锅贴渣也没有吃到一点。李老鹰跺跺脚,硬着

  • 儿子和孙子

    “噌”地一下,花甲之年的徐大爷就把双脚挂在单杠上,头朝下,忽悠来忽悠去,看得旁边大腹便便的年轻人啧啧叫好。五六分钟后,一个鲤鱼跳波,徐大爷双手抓杠,换下脚来,落地,轻轻松松,大气儿都不待喘。“你瞧人家这位老大爷,来个小伙子怕也没他利索。”徐

  • 一粒米上京

    晚清时候,在一个江南村落里,搬来了一户曾姓人家。照理说,这村子虽小,但也水土肥美,物产丰富,村民们都过得有滋有味,可曾家就怪了,三年过去了,他们家和村民们格格不入,经济状况也和刚来时一样,一贫如洗,有时连一天三餐都吃不上。更奇怪的是,曾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