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一代楷模的故事

一代楷模的故事

收录日期:2025-11-20 12:05:45  热度:10℃

隋朝末年,隋场帝穷兵默武骄奢淫意。好大喜功,先是开凿大运河,后来几次兴兵东征,大举侵略朝鲜。全国的青壮男子大多数被抽调修河、当兵。土地无人耕种,苛捐杂税年年增加,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天下即将大乱。

当时正在山西马邑作地方官的李靖,对国家形势的严峻形势有着清醒地认识。李靖不希望天下大乱,他来到京城,面见执掌军政大权的越国公杨素,打算说服杨素,拿出办法,稳定政局。交谈之后,李靖深感失望,立即辞去官职。回家深入研究兵书战策。

李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的开国名将,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经常与李靖在一起谈论心得体会。每次畅谈之后,韩擒虎都十分慨叹,称赞李靖的看法。

不久,杨素病死,他的儿子杨玄感举兵造反。接着,全国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李靖来到太原,帮助唐高祖李渊统一天下。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李靖由刑部尚书调任兵部尚书。当时西北的少数民族突厥和吐谷浑经常袭扰边境,抢劫牛马,屠杀百姓,成为唐朝的边患。唐太宗平定天下之后,立即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率兵北征,彻底解除西北边疆的威胁。一次,李靖仅率三千铁骑,出奇制胜,将突厥逐出境外,而后李靖为平定边患,经常统兵在外,大小百余战,立下赫赫战功,升为尚书仆射。

李靖看到天下基本平定,估计以后不会有大规模征战,觉得自己是员武将,在朝廷已经不会有太大作为,决定辞去职务,告老还乡。

一次,唐太宗派李靖到各地察访民情,李靖推辞说:“我年龄有些老了,只怕辜负陛下的信任,还是派别人去更好些。”

李靖回到家把他的想法详细写进了奏章,送给唐太宗。

唐太宗看了李靖的奏章,觉得措辞十分得体,态度非常恳切,内心很感动,立即同意了。第二天,派中书侍郎向李靖传达他的旨意,说:“我看从古至今,作了大官而能知足的人太少了,不论聪明人或庸俗的人差不多都不能自知。有些人本来没什么才能,还留恋权势,不肯辞官,还有人生病,根本不能办事,仍然占据高位。我同意你辞官,不仅成全你的志向,更重要的是想把你树为一代楷模,让人们学习。”

李靖辞官以后,把平生用兵心得写成一部《李卫公兵法》,可惜后来失传了。

猜你喜欢

  • 汉成帝刘骜有哪些宠妃?他的男宠是谁?

    汉成帝刘骜是西汉的第十二位皇帝,他是汉宣帝刘询疼爱的太孙,是汉元帝刘奭差点废掉的太子,总之,还是有惊无险地登上了皇位。汉成帝刘骜的母亲是王政君,那个被汉元帝随手一指的太子妃,并不受宠。汉元帝宠爱的是刘骜异母兄弟定陶恭王刘康的生母傅昭仪。汉元

  •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能黄袍加身?赵匡胤的结局

    试想一下,要是当初被黄袍加身的人不是赵匡胤而是别人,历史会变成什么样子?为什么偏偏就是赵匡胤被选做了皇帝,而不是其他人呢?古人都相信天命一说,皇帝那更是老天爷定下的真龙天子,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赵匡胤之所以能当上皇帝,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有

  • 孔子为何故意抹黑卫灵公?卫灵公到底有多厉

    孔子是鲁国人,当时的鲁哀公非常自负的问他:依你看,现在的国君当中谁最贤能?鲁哀公以为孔子会拍他的马屁,谁知孔子却这样回答:最贤能的国君我还没有见到,不过相比之下应该就是卫灵公那样的吧!鲁哀公听了气个半死。虽然孔子现在将这个卫灵公夸得天上有地

  • 高洋陵寝在哪儿?历史上的高洋是个什么样的

    人死如灯灭,管你生前是帝王还是走卒,死后还不是一具枯骨。当然也有不同,至少帝王墓葬规格高,风水讲究,陪葬品丰富。而走卒,就可能只是草席一裹,埋了了事。古时候帝王墓葬,必定会请极懂风水的人找一个宝穴,惠及子孙。先不管风水如何,随着岁月变迁,山

  • “扒灰”皇帝朱温简介 朱温是怎么死的?

    唐初皇帝脏,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唐高宗娶武则天,唐玄宗娶杨玉环,一个是小妈,一个则是儿媳。但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位皇帝更加荒唐,可谓扒灰典范。故事发生在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阀割据,国家战乱之时。一个叫朱诚的读书人与妻子王氏生下第三个儿子,此子诞

  • 唐肃宗李亨的悲惨人生 李亨最后结局如何?

    史上最多灾多难的皇帝,非唐肃宗李亨莫属。为何这样说,且听我慢慢讲来。李亨的母亲杨氏出身于弘农华阴杨家,为太子李隆基姬妾。杨氏怀李亨的时候,正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争斗激烈之时。当时太平公主上言说李隆基沉迷女色,不应立为太子。在李隆基之前,唐太宗

  • 宋太祖赵匡胤会武功吗?他的武功有多厉害?

    中国古代有四百多位皇帝,他们有的是明君,有的是昏君,有的是暴君,总之什么样的都有。如果像琅琊榜那样,给他们每个人的武功高低排一个名次的话,那么宋太祖赵匡胤绝对是第一!历代帝王中的功夫魁首,只可能是赵匡胤。之所以这样说,那都是有实实在在的证据

  • 朱元璋怕一个太监?其中有内情吗?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穿戴整齐带着侍卫浩浩荡荡的摆驾出宫。皇帝一般稳坐高堂,很少出宫,此次朱元璋出宫乃是赴大臣邀约。此大臣正是明初开国功臣之一胡惟庸,因为在翻修自己家旧宅的时候,发现旧宅古井中涌出醴泉。胡惟庸认为这是天降祥瑞,因此特地报告给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