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千字文》

《千字文》

收录日期:2025-11-20 17:55:42  热度:9℃

公元六世纪初,南朝梁武帝时期在建业(今南京)刻印问世的《千字文》被公认为世界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识字课本,比唐代出现的《百家姓》和宋代编写的《三字经》还早。《千字文》可以说是千余年来最畅销、读者最广泛的读物之一。明清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几乎家诵人习的所谓“三百千”。过去有打油诗讲私塾:“学童三五并排坐,‘天地玄黄’喊一年”,正是真实写照。

《千字文》乃四言长诗,首尾连贯,音韵谐美。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谓悟助者,焉哉手也”结尾。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韵,前后贯通,内容有条不紊的介绍了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道德、地理、历史、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

相传,梁武帝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由于当时尚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起初,他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纸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讲了自己的想法,说:卿家才思敏捷,为朕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如泉涌,他乐不可支,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这就是流传至今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将他提拔为佐撰国史。不过,据说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

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此书为“绝妙文章”,清之褚人获赞其“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条理贯穿,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千字文》不仅各地蒙馆塾师用作儿童课本,亦为社会上诸多行业所采用,如考场试卷编号,商人帐册编号,大部头书籍编号之类皆以《千字文》字序为序。《太平广记》是一部收录唐五代以前小说、杂录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也引用了不少用《千字文》语作文、说话的资料,读来显得非常幽默风趣。

猜你喜欢

  • 物理学天才卡皮察的弓箭

    物理学天才卡皮察的弓箭卡皮察是一个年轻而聪明的物理学家,他对物理学深感着迷,并且渴望能够利用物理学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卡皮察对弓箭有着特别的热爱和兴趣。在他的实验室里,卡皮察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弓箭系统,他相信这种弓箭可以达到

  • 预支诺贝尔奖

    预支诺贝尔奖每年的诺贝尔奖无疑是全球科学界最为关注的盛事之一。而在这个奖项揭晓之前,一直都存在着悬念和期待。那么,有没有可能提前预测出诺贝尔奖的结果呢?虽然现实中的诺贝尔奖评选过程极其严谨和保密,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

  • 在嘲笑中前进的车轮

    车轮在大街上滚动着,发出嘎嘎的声音。这是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车轮,它的目标是前进,无论外界对他是赞叹、嘲笑还是漠视。在一个充满了挑战和困难的世界中,车轮倒是从不畏惧,始终坚定地向前滚动。它有时被人嘲笑,被看作无足轻重的存在,可是它从未受到过

  • 你们开枪,我也开枪

    我躲在房间里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枪声,心中一惊。走到窗前,我看到街道上一群人激烈地交火着。他们中的一些人,看起来是匪徒,手持着武器,不停地射击。而另外一些人则是普通民众,纷纷四散躲避子弹。我心生一股愤怒,难道我也要躲在这安全的房间里吗?随着愤怒

  • 一位医生的墓志铭

    一位医生的墓志铭曾经,有一位医生,他用一生来给予人们幸福和希望。他的故事,就像他的人生一样让人深感敬佩。这位医生的名字叫做李明。从小,他对医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渴望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拯救更多的人。李明毅然决定远赴大

  • 自省

    自省自省是一种自省的过程,它是对自身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深入反思和反省。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自我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自我意识和个人成长。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很容易迷失自我,忽略内心的声音。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

  • 相信人性最善良的那一面

    相信人性最善良的那一面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常常听到各种各样的负面新闻和故事,让人对人性产生怀疑和失望。然而,在那些充满阴暗的时刻,也有许多温暖的故事,让我们相信人性最善良的那一面。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女孩叫做莉莉。她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

  • 人生低谷时的锅底法则

    人生低谷时的锅底法则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一些低谷期,这些时刻让我们感觉失落、无助,甚至迷失方向。然而,在面对人生低谷时,有一条重要的法则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找回自己,那就是锅底法则。锅底法则的核心概念源自于烹饪中的一种技巧,即“底锅烧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