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懒虫马老三

懒虫马老三

收录日期:2025-11-20 16:36:47  热度:9℃

懒虫马老三

在一个宁静的村庄里,有一个懒散的小憨马,大家都叫他马老三。这只马是村里最有名的懒虫,几乎整天都呆在自己的草地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一动不动。村民们常常取笑他,称他为“懒虫马老三”。

马老三并不是生来就如此的懒散,他的懒惰习性是在几年前的一场大旱灾中养成的。当时,村里的水源干涸,粮食歉收,每个人都在为了生计而忙碌,而马老三却无动于衷。他不像其他的马和动物一样,奔波劳累地为村民们耕田或运送货物,也不愿意为自己找些食物来度日。

村里的年轻人们无不愤慨,大家都认为马老三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存在。然而,就在大家气愤之余,一位老者却对马老三有了不同的看法。

这位老者长寿而智慧,他是村里的智囊,也是所有人的导师。他曾经告诉村民们,人和动物都有各自的价值和使命。他说:“马老三虽然懒散,但它的存在也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村民们对老者的话产生了疑惑,他们开始重新审视马老三。他们发现马老三善于倾听,当有人有心事时,他总是静静地陪伴在他们身边,好像在聆听他们的烦恼。有时候,他还会用温暖的眼神给予村民们安慰和鼓励。

在村庄的边缘,有一座孤苦伶仃的老人家,他身体不好,无法走动,而家人也无暇照顾他。每天,马老三都会主动地来到老人家的门前,吃着自己的草料,然后用温顺的眼神注视着老人家的窗户,好像在守候着他。

这种情景温暖了整个村庄,人们开始明白了马老三的价值。他们明白到,马老三或许没有为村里创造物质财富,但他却以无比纯真和真挚的情感支持着村民们。在他的陪伴下,村民们感受到了一种无言的慰藉和温暖。

渐渐地,村民们不再取笑马老三,反而对他心生敬意。他们开始珍视马老三的存在,在他们找不到方向的时候,马老三的陪伴给他们带来了坚持和勇气。

时光荏苒,马老三又度过了几个安静而平和的年月。他继续享受着阳光和草原,也在自己的方式中继续支持着村民们。

正因为马老三的存在,那个曾经繁忙忧愁的村庄,变得宁静而温暖。他教会了村民们珍视每一个人的存在和价值,他让这个村庄充满了爱和正能量。

懒虫马老三的故事,在这个村庄里传承了下来,留给了子孙后代们。他们常常在夜晚的篝火旁,讲述着那个让人感动的马老三,他们明白着,每一个微小的存在,都有它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马老三成了村庄的传奇,他的故事也会继续流传下去,激励着每一个人,让大家都明白,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个体都是独特而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小小的草窝还是宽广的大草原,都需要每一个存在的贡献与陪伴。

猜你喜欢

  • 我和父亲之间有座山

    那年冬天是个“暖冬”,而对我,却是一个极其寒冷的冬季。先是我的父亲向母亲提出离婚,知书达理的母亲以一种奇异的平静与沉默接受了这个事实。当时我已上高中了,我跟了母亲,父亲默默无声地离开了这个家。我和母亲依旧按照原有的生活轨道运行着。妈妈除教学

  • 陪着他,就是幸福

    父亲脑梗后成了植物人,至今整整一年零十个月了。这一年多来,母亲在那间不足十二平方米的病房里,日日夜夜陪护着父亲,几乎寸步不离。小小的空间里,一窗阳光下整洁的床铺、干净的地面,窗外晾晒的父亲的衣服、毛巾,花白头发的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为父亲打饭

  • 父亲的风骨

    父亲瘦了一辈子,从来都没有胖过,像一根立起来的骨头。母亲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眼盲,只好由父亲来照顾,一辈子没做过饭的父亲,开始学着做饭。我提出来接他们去楼上住,父亲不肯,说楼上不方便,住平房每天可以带母亲出去晒晒太阳。他让我们放心,说他可以照顾

  • 思念,轻一些

    位于山林里的工厂正在建设中。作为技术骨干,他和一些同事从遥远的城市来到这里。一切都那样不便,交通、语言、饮食……好在他们只需在这里呆一年,一年以后,会有别人来顶替他们。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几个月以后工厂初具规模。那时他们的工作也有了些清闲,

  • 婚姻的红毯,有你跳动的心

    父亲患上脑癌张嘉心是独生女,当货车司机的父亲张文茹给了她最宠溺的爱。在父爱的呵护下,张嘉心个性阳光,无拘无束。参加工作几年后,张嘉心为父母买了一套新房。女儿孝顺有出息,张文茹开心且欣慰。一天,一家三口坐在客厅闲聊,张文茹忽然吸了吸鼻翼,大声

  • 如山的父爱

    农历正月初三是我们全家万分悲痛的日子,含辛茹苦地抚育和培养我们五个子女几十年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从思想品德到文化知识再到处世做人,总是事无巨细,严格要求我们,从未放松和懈怠。他在我们五个子女身上花费了无数

  • 期待父亲的笑

    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地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远地的我,因为他怕我在台北担心他的病情。还是母亲偷偷叫弟弟来通知我,我才知道父亲住院的消息。这是典型的父亲的个性,他是不论什么事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

  • 妈妈,您真的要走了吗?

    九旬老母病情突然危重,我立即从北京返回上海。几个早已安排的课程,也只能请假。对方说:“这门课,很难调,请尽量给我们一个机会。”我回答:“也请你们给我一个机会,我只有一个母亲。我这门课,没法调。”妈妈已经失去意识。我俯下头去叫她,她的眉毛轻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