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捡祸上身

捡祸上身

收录日期:2025-11-20 16:29:24  热度:8℃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故事是捡祸上身!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带着刘伯温等大臣巡游江浙,第一站便来到了苏州。苏州知府冯文灿不敢怠慢,特意把皇上安排在苏州知名的龙泉园内。说起这龙泉园,因一日夜不息的喷泉而闻名,再加上园内亭阁回廊、丹桂飘香,真是一处洞天福地。

果然,朱元璋颇爱此园,在此安住十天有余,还没有任何动身的迹象。

这天,下了一场大雨,雨水直到傍晚才停息。冯文灿生怕龙泉园池水暴涨,连晚饭也顾不得吃,披了衣袍直奔龙泉园而去。

此时雨过天晴,圆圆的月亮升了起来。冯文灿沿着园中小径仔细查看,幸好园中溪水虽然涨了半尺,可离边上的青石小径还差数寸,并无大碍。

冯文灿扭头正要向回走,突然瞥到灌木丛中有一个白色的东西忽隐忽现,他心中暗奇,跑过去翻开树叶定睛一瞧,原来是一张巴掌大的纸条,上面还写了几个字。冯文灿捡起纸条,借着皎洁的月光看得清楚,不由吓了一跳,赶忙把纸条揣进了怀里。

就在这时,一个人打着灯笼快步走了过来,原来是皇上的近侍桂公公。

冯文灿忙向前施礼道:“桂公公安好,这么晚了,有什么事吗?”

桂公公上下打量了一番冯文灿,说:“我刚刚沿池边小路把皇上送走,现在乃是奉皇上口谕,前来执行公务。”说到这里,他突然收住口,斜着眼问道:“冯大人这么晚了,来此有何贵干?”

冯文灿看桂公公脸色很不好,于是如实禀报是来查看雨水有没有把园中石路淹没的。桂公公听后又追问:“冯大人在此,可曾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

冯文灿想到刚才那张纸条上的内容,心中暗惊,强作镇静地回道:“下官刚刚来此,并没有看到什么东西啊。”

桂公公听后,拍了拍冯文灿的肩膀,笑着说:“那就好,那就好,好了,我得先行一步了。”说完,打着灯笼边走边向路两旁扫视着离开了。

等桂公公一走,冯文灿拔腿便向刘伯温暂住的驿馆而去,把捡到的纸条交到刘伯温的手里。刘伯温是冯文灿的老师,他看着纸条上被红笔打了一个大叉的名字,脸色凝重地问道:“此事还有谁知?”

冯文灿摇摇头,又把遇到桂公公的事一说,刘伯温微微颔首:“怪不得皇上逗留在苏州而不离开了,恐怕他是这个意思……不过,依我对皇上的了解,冯大人你可能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

“刘相何出此言?”冯文灿紧张地问。

刘伯温说道:“俗话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你这次去龙泉园查看雨水,捡了这张不该捡的纸条,就等于沾上了祸,还有何活路?”

冯文灿扑通跪在地上:“老师明示,刘相救我!”

刘伯温沉吟片刻,说道:“想要躲过此难,明日一早,你就去市场买一只品相上好的白色鹌鹑,或许此物可以救你一命。”

冯文灿疑惑了:“刘相让我买鹌鹑干吗?”

刘伯温轻轻一摆手:“当然是进献给皇上了,待明日买来鹌鹑后,我再教你怎么做。”说完,他把冯文灿交到他手上的纸条就着烛火点着了。

冯文灿不敢再问,第二日果真在市场上买了一只肥大的白鹌鹑,拿到驿馆交给刘伯温:“难道皇上喜欢鹌鹑?”

刘伯温也不答话,只是嘱咐说:“你现在立刻赶往龙泉园,把鹌鹑献给皇上。”接着,他又让冯文灿附耳过来,交代了一番。冯文灿听后,连连点头。

日上三竿之时,朱元璋正在看折子,突然听太监来报说冯文灿求见,朱元璋挥手示意让他进来。

只见冯文灿提着一个精美的鸟笼走上前来,跪地山呼万岁之后,把关着鹌鹑的鸟笼子举到头顶,说道:“微臣前来给万岁进上鹌鹑一只!”

朱元璋微微一笑:“冯爱卿这是为何?”

冯文灿便按刘伯温事先教给他的话,禀道:“昨晚臣怕雨水暴涨淹没园中小路,便前去查看,刚进园子,远远地看见皇上带着桂公公从龙泉池边走过,臣怕冒犯天颜,只想等着皇上过去后,再查看水情。当时臣看见皇上的身上好像系着几只白色的鹌鹑,臣想可能万岁您喜爱鹌鹑。又见皇上步履匆忙,没有注意到其中一只鹌鹑在黑夜中挣脱开,飞到了池中。待皇上走后,臣来到池边,却再也寻不到那只飞走的鹌鹑了。”说到这里,他又瞅了一眼朱元璋身旁的桂公公:“昨晚桂公公见臣时,询问是否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臣还以为是桂公公掉了什么物件,就说没有看见。回去后,臣反复思量,兴许桂公公当时打着灯笼就是在找那只鹌鹑吧。”

朱元璋一怔,继而哈哈大笑:“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冯爱卿真是有心之人啊!”

冯文灿此时不失时机地禀道:“万岁,臣今日一早就在全城搜寻,终于寻得了一只品相上乘的鹌鹑,望皇上笑纳!”

朱元璋高兴地说道:“难得爱卿一片孝心,来人哪,赏!”

从园中出来回到驿馆,冯文灿向刘伯温禀报了向皇上进献鹌鹑的经过。刘伯温笑道:“如此一来,冯大人的命看来是保住了。”

“我实在不明白,刘相为何让我给皇上进献鹌鹑呢?”

刘伯温回道:“你为官在外,怎知皇上的习性。咱们这位皇上从一介平民打下天下,十分珍惜这个龙位,每日勤政不息,就连吃饭游玩,也不忘让随行太监带着笔墨纸砚,所思之事每当涌上心头,就赶紧撕下纸条写上,然后用针别在袍子上,以防过后忘记。有时皇上身上竟然挂有十几张纸条,行走之时,风吹纸条,远远望去,就像身上系着几只白色的鹌鹑似的。”

冯文灿听后叫道:“刘相让我献鹌鹑其实就是让我撇清捡拾那张纸条的嫌疑,从而让皇上和桂公公以为那张写着秘密的纸条已经被风刮到了龙泉池里,沉入了水底。”

刘伯温点了点头,又神色忧戚地说:“如果不出我所料,京城马上就要有大变故了!”

三天后,果真从京城传来惊天消息。据传,德庆侯廖永忠因被人告发穿有龙凤图案的衣服逾制,且在府内私募兵丁,日夜操练,意图不轨,但事情败露,业已悉数被擒。朱元璋马上移驾回都,临走之时,向天下发了一封诏书,诏书中说幸亏自己巡游没有走远,及时控制了局势,否则廖永忠必将趁自己远游之时,起兵造反。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传言说廖永忠所谓谋反之事都是被朱元璋故意陷害的。冯文灿听后,再想到当天晚上捡到那张写着“廖永忠”并打着红叉的纸条,一阵心悸。几年后,冯文灿以为母亲尽孝的理由,辞官回乡。

以上就是捡祸上身的故事,如果大家有好的故事可以联系小编,小编会为大家整理分享!QQ:1121980541

猜你喜欢

  • 马邑诱敌战

    汉文帝、汉景帝两代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六十多年内,除了短时期的七国叛乱,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因此,社会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据说,到了景帝的后期,国家仓库里的钱不知道积了多少万,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里的粮食多得吃不完,一年年地堆积上去

  • 卫青和霍去病

    卫青出身低微,他的父亲是平阳侯曹寿家里当差的。卫青长大以后,在平阳侯家当了一名骑奴。后来,因为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进宫,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卫青的地位才渐渐显贵起来。就在李广在战斗中被匈奴兵俘虏后又逃回的那年,汉军四路人马,三路都失败了,只有卫青

  • 苏武牧羊

    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

  • 霍光辅政

    汉武帝为了打匈奴,通西域,再加上他的生活奢侈,喜欢讲排场,还迷信神仙,连年大兴土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许多年来,把文帝、景帝时候积累起来的钱财、粮食花得差不多了。为了弄钱,他重用残酷的官吏,加税加捐,甚至让有钱的人可以出钱买爵位,卖官

  • 王昭君出塞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候,匈奴由于贵族争夺权力,势力越来越衰落,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ì)单于打败了,死伤了不少人马。呼韩邪和大臣商量结果,决心

  • 沈括出使

    自从宋真宗以后,宋朝一直依靠每年送大量银绢,维持了几十年跟辽朝暂时妥协的局面,但是辽朝欺宋朝软弱,想进一步侵占宋朝土地。公元1075年,辽朝派大臣萧禧到东京,要求划定边界。宋神宗派大臣跟萧禧谈判,双方争论了几天,没有结果。萧禧一定说黄嵬山(

  • 司马光写《通鉴》

    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音xù)即位,就是宋哲宗。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高太后是一向反对新法的。她一临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东京担任宰相。

  • 苏东坡游赤壁

    司马光执政后,把宋神宗贬谪的许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两个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轼(音shì)和苏辙(音zhé)。苏轼兄弟俩,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二十岁刚出头的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主考官欧阳修,正在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