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家有巧媳妇

家有巧媳妇

收录日期:2025-11-20 09:34:18  热度:8℃

1.祸从天降

清朝末年,民间约定俗成,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这年的大年初二,闷丫娘一大早就往村口走去,打算接闺女闷丫回娘家。

一想到闺女,闷丫娘的心里就堵得慌。闷丫去年出嫁,嫁给了镇上的李家。这李家倒是个富户,开着一家卤菜馆,生意红火,家里青砖房院、高骡大马,该有的都有,可关键是不该有的也有,这李家有着一个“活夜叉”。

活夜叉是闷丫的大姑子,她为人又刁又狠,人们背地里就给她起了这么个外号。早几年她嫁过人,嫁过去后因为她性子泼,三天吵两天闹,把家里搅得狼烟四起,害得她男人得了气鼓病,时间不长就死了。活夜叉被婆婆撵回了娘家,不但没收敛,反而活得更肆意了。闷丫过门后,活夜叉算是瞄上了准儿,想尽法子欺负她,挑拨兄弟三天两头打媳妇。性子绵软的闷丫整天过得提心吊胆。

两个月前,闷丫生了个闺女,闷丫娘去探望月子,只坐了一会儿,活夜叉就灌了她满耳朵的风凉话,说什么败兴人、不是旺夫的命,头胎生丫头,好谷子都填了粪坑……气得闷丫娘饭都没吃一口就走了。

闷丫娘想着闺女,不觉已到了村口。此时村口聚集了不少乡亲,有人一见闷丫娘过来,便喊道:“闷丫娘,咱村就数闷丫的婆家富,我们今天可要抢你家的‘回娘馍’吃个够。”

闷丫娘听了,忙笑眯眯地接话:“好,好,吃‘回娘馍’,福财双得!”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当地的一个风俗,大年初二,回娘家的闺女都要给娘家送“回娘馍”。这“回娘馍”可不是一般的白面馍,做“回娘馍”,要用上等的新麦子磨面,再用极细的箩筛过三遍,直到筛出来的面粉细得喘口大气都能吹散。然后打甜井的水来和面,面和好后经过三揉三搓,醒发成筋力十足的面团,再揉成又圆又光的生坯,烧起旺火蒸。馍蒸好了,屋里院外都弥漫着清甜的麦香。这馍咬上一口,不软不硬,满口甘美。因为“回娘馍”形状圆圆的,象征着团团圆圆的福气,又因它是发制出来的面食,带着来年“发”的彩头,人们图这个吉利,初二一早就迎在村口,抢吃各家闺女带来的“回娘馍”。

这时,从村外远远地来了一辆马车,有人喊了一声:“有闺女回村了!”人们忙一齐朝村外看去,就见马车越来越近,这辆马车挺神气,高大的枣红马拉车,车上还搭着蓝布围幔,不用说,准是个富裕人家。

有人就说:“闷丫娘,准是你家闷丫来了,别家谁能套这样的车?”闷丫娘闻听,赶紧往前凑。马车到了跟前,果然,从车上跳下了闷丫的丈夫李友二。他个子不高,粗粗壮壮的,此时他站在众人面前,不知怎的竟有些手足无措。他不自然地冲着闷丫娘低低喊了声“娘”,便不做声了。

乡亲们都乐了,他们觉得这是姑爷腼腆,有人就冲着马车里喊:“闷丫,快把‘回娘馍’拿出来。”话音刚落,车帘里果然递出个挎篮。有个乡亲手快,一把接过来,掀开盖布就要拿馍,可这拿馍的手刚伸到一半就停住了,大伙直愣愣地盯着挎篮里边,都是一脸惊恐——只见挎篮里躺着几个蔫蔫瘪瘪、半生不熟的“回娘馍”,样子难看不说,更让人瘆得慌的是,每个“回娘馍”上都点着一个大大的白点儿。

“这是‘丧馍’!”有人惊恐地小声说,人们都倒吸了一口冷气。闷丫娘的脸色立刻变得煞白煞白的,她哆嗦着问姑爷:“这是怎么回事?”

李友二吞吞吐吐地说:“娘,闷丫没了,她昨夜……跳井了。”

闷丫娘一个愣怔,突然疯了一样扑向李友二,哭喊着:“我好好的闺女怎么就没了,你还我闺女……”乡亲们也都懵了,心想闷丫没了,那车帘子里往外递馍篮的人是谁?

这时车帘一掀,从里边蹿出一个人来,只见她瘦条子身形刀条子脸,长着一双老鼠眼,再配上一张地包天的兜齿嘴,说起话来嘴角还一歪一歪的。她不是别人,正是闷丫的大姑子,那个活夜叉。

她怎么跟来了呢?因为李友二是个没主意的憨性子人,遇到大事就有些傻眼,只有听活夜叉吩咐的份了。这活夜叉呢,她恨闷丫大年初一寻死,给她家添了晦气,所以便出了这个缺德主意,在初二一早给闷丫娘家村里送“丧馍”,让全村人都接晦气。

话又说回来,闷丫好好的怎么跳井了呢?说起来,这也是让活夜叉给逼的。

那时人们过年,讲究在家里边热闹,没人下饭馆,所以一到年三十,饭馆都关门封灶,伙计们都拿着封赏回家。闷丫婆家开的是卤菜馆,伙计一走,家里一应杂务全得闷丫一个人干。她直忙到初一晚饭时,趁着一家子吃饭,才有空去蒸明天给娘带的“回娘馍”。正忙着呢,孩子哭了,孩子一哭,闷丫的瞎眼婆婆心疼了,她让儿子把孩子抱过来,喂上点汤水。李友二刚要去抱,活夜叉不愿意了,她一拍桌子吼道:“哪有大年初一老爷们抱孩子的?初一抱了,你得抱一年!”说着话,一步窜到屋里,拎起孩子来到灶房,往闷丫怀里一扔,便骂开了:“你个败兴人,给娘家蒸馍看把你上劲的,你的丫头片子嚎丧,你没听见?成心添堵是不是?我让你蒸!”说着一扬手便将冒着热气的笼屉掀翻,屉里的馍“噼里啪啦”滚了一地。

闷丫憋屈啊,看着滚了一地的“回娘馍”,想想自己一年到头受的窝囊气,明天没有“回娘馍”怎么进村?娘的脸往哪儿放?越想心里就越窄,她把孩子奶足了放回屋,狠了狠心,一头朝院里的那口井扎去……

2.凤姑续亲

闷丫一气之下寻了短见,活夜叉害了人不愧疚反而生气了,她要送“丧馍”来报复。此时她见乡亲接了“丧馍”,心里乐开了花,便吩咐兄弟赶紧回家。不料兄弟被他丈母娘撕扯着脱不了身,活夜叉的泼性上来了,一指闷丫娘,兜齿嘴上下翻飞:“你闺女自己跳的井,没有哪个推她吧?这叫神仙地难留该死的鬼!还你闺女?我还让你还我家一口井呢,好好的甜水井让这死鬼糟蹋了……”

一番话把闷丫娘气得浑身打颤,一口气没接上,直直地就倒了下去。乡亲们见闷丫娘气昏过去了,赶紧七手八脚地救人。等闷丫娘这口气缓过来,活夜叉他们早走了。

真是欺负人到家了!人们摇着头,只好先把闷丫娘背回了家。到了家,闷丫娘躺在炕上干瞪着眼,不哭也不闹。请来的郎中说,她这是连悲带怒,气堵心窍,这口气窝在那里下不来,时间长了恐怕得要命。乡亲们看着直叹气,谁都束手无策。就在这时,只听“咣”的一声,从大门外闯进来一个人。

猜你喜欢

  • 吾女回魂夜

    1 自家镇,深秋的一个下午,温暖的阳光被秋风一扫,渐渐就淡了下来,到了五点钟的时候,天色就暗了大半。繁忙的街道一下子冷清了下来,偶尔有几个裹紧棉衣匆匆赶路的行人,店家也着手收拾铺子了。 而镇子里财势最大的白家。此刻却好一番热

  • 风陵渡背河奇遇

    背河汉的心事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传奇。背河,据说也是这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 光绪年间,黄河岸边的风陵渡有个叫韩老六的背河汉。那时候的黄河,因为长年冲刷,河谷极宽,河水忽东忽西,在两岸河滩形成了汉河和一池一洼的积潭,当地有谚云

  • 秦城囚犯

    连日暴雨,秦城多处山体滑坡,当地百姓四处奔逃,城中颇为混乱,秦城县令向知府告急。知府接到密报,迅速派捕头杨振山前往秦城巡查,以防暴民趁此时机为祸作乱。 这天,杨振山带人巡查到秦城监狱,不禁停住了脚步。对这所监狱,杨振山可是十分熟悉

  • 会见前男友

    一邹平和徐琳在大学热恋了三年,曾约定毕业后一起到徐琳所在的省城发展,然后结婚。可到毕业时却节外生枝——邹平的父母一定要他回老家工作,理由很简单,他们就这么一个儿子,要靠他传宗接代,光宗耀祖。邹平反过来劝徐琳跟他走,徐琳自然不会答应,邹平家乡

  • 一记响亮的耳光

    桂花的男人单老板是房地产开发商,身家过亿,桂花完全不用干活,也能活得八面光鲜。她过去一直在家做全职太太,主要任务是照顾儿子生活。儿子出国上大学后,桂花一个人呆在别墅里实在闷得慌,就要求到公司里上班。单老板想,天天呆在家里也确实无聊,那就到公

  • 请客

    王海明终于熬出头了,他的女儿王燕大学毕业,并在大城市里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每个月还往家里寄钱,王海明感到很自豪。 现在的王海明自由了,他在农村待了很长时间,很想出去走一走。他立即喊了一帮子人集合到一起,商量去城里闯一闯,他的提议得到大家

  • 棋子

    下棋、听曲儿和小酌,是大李的三大雅趣儿。有人说他是猴子看书——假斯文,大李便鼓着腮帮,虎视眈眈:“不服?来,咱摆两局?”那天,大李上街就见到了那个残局,摊主正与一路人对弈,观棋者不少。眼瞧这棋局不妙,可挑战者总是在险胜之时而败北。大李觉着这

  • 神箭教头

    汉时,匈奴为患,尤其是匈奴骑射对汉军威胁极大。混战中,汉军的将领常常被匈奴射手射杀。为此,朝廷决定在北方前线成立一个神弓营,并在全国重金征召最优秀的弓箭手做总教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山野军中的神射手蚁集军中,慷慨献技。最终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