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蹊跷的挂号费

蹊跷的挂号费

收录日期:2025-11-20 14:09:40  热度:8℃

翁玲今年刚通过公务员考试,被安排在县医保局服务大厅,负责城镇居民的医保报销工作。这天快下班时,一位头发苍白的老人走进大厅,来到翁玲的办公窗口前,递上一个牛皮袋。翁玲打开第一眼就瞧见一份《城市五保户供养证》,翻开一看,老人叫林涛。

接着,翁玲便开始核对起票据来。对着对着,她皱起了眉头,从票据里抽出几张递还给林涛,道:“林伯,真不好意思,按县里规定,您这样的五保户,可报销的只限于普通挂号费,您这几张专家号是不能报的。”

林涛听了,忙收回票据,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没注意。这时,翁玲又委婉建议道:“林伯,我刚看了下您的药单,只是血压偏高,开的药也差不多,其实平时多注意保养就可以,没必要每次都挂专家号的。”林涛听了,愣了一下,说:“姑娘,劳你费心了,我下次会注意的。”

一个月很快过去,这天又是翁玲当班,临下班时,这位林涛老伯又来了。这一次,翁玲翻遍票据,竟没找到一张挂号发票,她忙问:“林伯,怎么一张挂号发票都没有呢?您不是又挂专家号了吧?”林涛只是尴尬地笑笑说:“我跟专家熟嘛。”

果然如此,可一个专家号要五十元,一个普通号只要两元,这位林伯为啥宁愿自己掏腰包?翁玲不解地劝道:“林伯,您要留心,现在有些专家,为了赚钱,净骗人,专门打着专家的幌子……”谁知她话还没说完,林涛竟怒道:“你别乱说!翁医生是个好人,不是骗子!”这话把翁玲说得一惊,因为发票显示林涛是在县中心医院看的专家门诊,而翁玲十分清楚,县中心医院只有一个专家姓翁,那就是自己的父亲翁同旭。

翁玲的脑子里一下子一片空白:父亲平时一直教导她,做人做事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难道父亲是个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

一下班,翁玲就奔回家,默默地坐在客厅沙发上发呆。也不知过了多久,翁同旭回家了,见女儿一动不动坐在沙发上,便关心地问:“小玲,有心事?那爸做好了饭叫你。”说完向厨房走去。

此时,翁玲忽然开口了:“爸,您认识林涛吗?”

翁同旭一愣,道:“我是有个病人叫林涛,你怎么突然问起这个来?”翁玲没有回答父亲的话,却说:“他只是血压偏高,根本没必要每次看您的专家号。”

翁同旭耸耸肩,笑道:“怎么?女儿开始怀疑爸的医术了?”

翁玲没想到,这么严肃的问题,父亲竟想一笑带过,便生气地说:“爸,我从来没怀疑过您的医术,我只记得您从小就教育我:‘医者仁心,切忌贪念’,希望您自己还记得这句话。”说完,走进卧室,“砰”一声关上房门。

第二天一早,翁玲醒来,父亲已经去上班了。她有些后悔:即便父亲做错了,但作为小辈,昨晚自己确实失礼了。反正今天正好轮休,她赶紧煲了一锅汤,准备给父亲送去,表示歉意。

到了医院,已经快到饭点。翁玲径直来到翁同旭的诊室,等病人出来,忙走进房间,小声叫了声:“爸,我来给您改善改善伙食。”翁同旭这才发现女儿来了,笑了笑,道:“是小玲啊,爸可能还有个病人,要不你再等一会儿?”

就在此时,有人推门进来,叫了声:“翁医生。”父女俩同时望过去,来人正是林涛。

“说曹操曹操就到,小玲,爸的病人来了,要不你先出去?”

翁玲只好无奈地对林涛摇了摇头,依照父亲的吩咐,走出诊室,把门带上。

午休时间到了,门还是没开。翁玲越等越纳闷,忍不住轻轻敲了敲门。

“进来。”里面传来了翁同旭的声音。翁玲推开房门,愣住了:父亲哪里是在给林涛看病啊?他俩正聊得有说有笑呢。

未待翁玲张口,林涛主动夸道:“姑娘,难怪你心肠这么好,原来是翁医生的女儿。刚才听翁医生说你昨晚上还在困扰我的挂号问题,正好我今天给你好好解释一下。”

原来林涛是个五保户,虽说衣食无忧,可他在这世上没有任何亲人,常常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备感孤单。

一次林涛在医院看病的时候,精神恍惚中错挂了专家号,就这样认识了翁同旭。而翁同旭了解情况后,常常在看诊时还对他嘘寒问暖,穿插些有趣的话题。每次只要聊上个十几分钟,林涛就仿佛找到了亲人一般。

这时,翁同旭又解释道:“你林伯伯为人特别忠厚,下班找我,他觉得有点过意不去;上班时间又怕耽误了其他病人看病。所以他总是隔三差五来看看,要是哪天的号没排满,他就挂上最后一个号,这样我俩也能多聊一会儿。”

多么善良的一位老人,虽然长久得不到他人的关心,却依然能够处处为他人着想,翁玲不免在心里赞叹着林涛。此时翁同旭继续说道:“不过,再过不久,你林伯就不用再来医院找爸了。”

“为什么?林伯您不会身体……”翁玲被父亲最后这句话吓了一跳。

只听林涛哈哈笑道:“翁医生,你就不要再吓唬孩子了,其实咱们县正在修敬老院,过不了多久,像我这样的五保户就都有着落喽。”

原来如此,可距敬老院建成尚有一段时间呢。不成,父亲为了治病救人没有多余的时间,但自己除了上班的八小时外,有大把的空闲时间。

对,想到这里,翁玲笑了,她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了。

猜你喜欢

  • 万银鞋

    谢老万人如其名,闯关东三年,挣了上万两银子,打道回府时,他把银子换成了银票,用油布包了,缝在鞋里,然后领着脚夫牟大牛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往老家走。谢老万毕竟年纪大了,在路上染了风寒,在客栈住了几天,吃了几副药,就是不见好。眼看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 母老虎

    很久以前,村里有个勤劳、诚实的小伙子,名叫大牛。大牛岁数不小了,还没有成家。老母亲托了媒婆,总算为他订下一桩婚事。女方叫阿霞,住在大山的另一头。大牛见过阿霞几次,觉得她外貌端庄,心里很满意。大牛请来一个木匠,在自己家里做新床新柜新桌椅,为成

  • 换地

    早年间,大沙河旁有个沙庄,庄里有个人姓魏,为人正直,足智多谋,且看地一眼准,人送外号“魏一眼”。这天晚上,当地富户胡员外忽然登门拜访。他掏出一锭银子,塞给魏一眼,笑嘻嘻地说:“兄弟,你得给哥哥帮个忙。”原来,他相中了庄里刘三金家的地,想买下

  • 赌墨

    明朝嘉靖年间,江南泾县县城里有位以写字、作画为生的男子叫姜上秋,他的每一幅字画都价值不菲,而让他声名鹊起的是,他为人正派,无论对谁都不偏不倚。这年三月初二的上午,姜上秋独自一人在县城的一家茶楼里喝茶,刚喝了两口,忽然听见两位四十来岁的汉子,

  • 两亲家斗气

    梁家庄有个梁老汉,梁老汉非常吝啬,人称“梁老抠”。村里人一提到他,都连连摇头,还会来一句:“这货呀,抠抠屁沟,吮吮指头,铁公鸡一个,一毛不拔!”离梁家庄东南五里有个李家庄,李家庄有个李老汉,说话办事认死理,人称“李犟筋”。村里人一提到他,也

  • 师傅的秘密

    很早以前,密州城里有个老铜匠,他有一手打造铜号角的绝活。过去的人但凡有点手艺,那是不外传的。别说是收徒,就是自己的亲骨肉还传儿不传女。老铜匠也不例外,他没儿没女,也不舍得把自己的手艺外传。这天,有个衣衫褴褛的少年,走进铜匠铺讨口水喝。这少年

  • 二少爷上天

    發现天门庆家有钱,老有钱了。庆家是哈尔滨第一个开上汽车的。别人家还赶马车呢,好一点的,顶多养上一两辆黄包车,庆家却从老远的西洋运回了一辆汽车。不用人推,不用马拉,也不吃草料,就是喝油,倒进去洋油之后,人上了车,“突突突突”开着就走了,老稀罕

  • 中国白

    明朝年間,东南沿海有个海商叫白老大。这天,他听说老对头刘虎买下了一艘新船,今天要“安龙眼”,便带着心腹猴三去瞧热闹。很快,他们就瞧出了蹊跷,一般的龙眼都是朝下的,但这艘船的龙眼却平视前方。刘虎这样做的寓意是观航路,以免触礁,因为刘虎打算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