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元朝奇人刘秉忠简介 刘秉忠是怎么死的?

元朝奇人刘秉忠简介 刘秉忠是怎么死的?

收录日期:2025-11-20 19:32:59  热度:9℃

刘秉忠是元朝一代奇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最开始的时候,刘秉忠叫刘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后改为刘秉忠。他曾经出家为僧,后来又奉旨还俗,入朝为官,为元朝的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刘秉忠幼时聪慧,据历史资料记载,他八岁刚入学的时候,每天就能背诵白字文言,十三岁的时候进入帅府做人质,十七岁就任邢台节度使府令史。像这种天生聪慧,幼时又经历坎坷之人,通常都非常早熟。不同于一般人的经历,往往会使他在日后能有更高的成就。虽然有些人熬不住苦难淹没众生之中,但是刘秉忠显然不是这样的人。

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的时候,刘秉忠就曾经问过自己,出生在世代为官的家庭,难道自己就甘心一辈子做个书记员吗?显然不是的,所以他分析时局,认为现在战乱不是好时机,于是选择了隐居武安山中,静待崛起之时。后来他被天宁寺虚照禅师收为徒弟,算是出世之人了。

刘秉忠云游云中之后,留居南唐寺。路过此地的海云禅师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于是邀他同行,此去正是受元世祖忽必烈召。

刘秉忠和海云禅师一起拜见忽必烈,他用他的才华征服看忽必烈,让忽必烈大家赞赏。因为读的书多了,他可以说是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忽必烈遇到问题后都会来找他商量。刘秉忠于是就这样留在了忽必烈身边,成了忽必烈左右亲信。

这样过了几年,刘秉忠的父亲去世,回家奔丧,几年后服丧期满,便召还至和林。回到朝廷后,刘秉忠多次上言议论天下事,忽必烈对其十分宠信,他大部分的建议都会得到采纳。

就是忽必烈完全的信任和重用之下,刘秉忠得以尽其所能,不仅为元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同时还涉及督建了元朝的大都。甚至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时候,国号也是出自刘秉忠的建议,所以他被后世人称为大元帝国的设计师。

宪宗三年、四年、九年,忽必烈征大理、云南并大举伐宋的时候,刘秉忠随军,力劝忽必烈不要滥杀无辜,多造杀孽。在他的劝说下,元军每攻下一城,而没有随意屠戮一个人,活民无数。

中统元年,元世祖继承帝位,在刘秉忠的建议下,下诏建元纪年,设立中书省和宣抚司。刘秉忠仍着旧服,跟随在忽必烈左右,时人称其为聪书记。

仍着旧服,也就是说刘秉忠在忽必烈建国之时,并没有入朝为官。而在此之前,他已经是出家为僧了的,所以这个时候他还是一个出家人,也就是和尚。

当时的翰林学士承旨王鹗上奏忽必烈,说刘秉忠早在陛下继位之时,就已经参与到军国大事之中,而且对元朝的建议有很大的功勋。如今既然陛下已经继位了,那么万象更新,刘秉忠也应该有新的面貌。

对于这个奏疏,忽必烈十分满意,当即下旨批准,诏令刘秉忠还俗,拜其为光禄大夫,位至太保,参与领导中书省政事。所下达的诏书中,还一并将刘秉忠的婚姻大事给解决了,诏令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为刘秉忠的妻子,赐奉先坊作为刘秉忠府第。

刘秉忠入朝任职之后,更是以天下为己任,尽职尽责,多次给忽必烈上传好的建言,推举有用之人。他后来推举和提拔的人,很多都在日后成为了名臣。此后奉命督建元朝京师,大都和上都的营建都是在他的设计下完成的。建议将蒙古改为大元,制定官制、礼仪,为大元帝国的建立做出巨大贡献。

至元十一年,刘秉忠忽然无病而卒,算是寿终正寝,享年五十九岁。朝廷下令追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到元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

猜你喜欢

  • 父亲和树

    曾经以为,有些怨恨,像薄雾,散了;有种思念,像轻烟,淡了。没想到在浉河的橡胶坝旁边,居然邂逅了记忆中的一树繁花在老家的小院里,它悄然而生。从何而来,不得而知。这可能是从哪一只尖嘴长翼的鸟儿口中掉落后,长出来的一株孱弱小苗吧。母亲几次要将它拔

  • 小城,大爱

    一2005年,父亲第二次从鞍山来上海,还是穿着绿色的旧军装,提着只黑皮箱。人群里很容易看见他,个子很高,脊背挺得笔直。父亲当过10年兵,转业后也常以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时不时地就会来一句我是个军人”。母亲在他退伍后的第一年,

  • 女儿枕

    母亲抱过来一个枕头,说:给你枕。”我接过来细看,然后大笑。这枕头,拳头大的蓝圆顶,用数十年前流行的女工工艺拉锁子”勾勒了两片南瓜叶、一朵五瓣花、三根卷须子。蓝圆顶周围又镶了一圈四指宽的果绿色布。大红绒布为身,红布身和

  • 重磨才能出细粉

    小时候,父亲对我的要求很严格,让我倍感压力。因此,我在心里对父亲产生了不满和抵触的情绪,觉得父亲太冷酷了。有一次,父亲正在院子里磨米粉。那时候,乡下没有加工粮食的机器,所以磨米粉什么的都得用石磨。父亲磨到一半,村里来人说有急事需要父亲帮忙。

  • 会爱的父亲很幸福

    父亲节,在班上听到一女同事打电话给父亲,语气硬得像一块过期馒头:今天父亲节啊,晚上请你吃饭!随便你带多少人,能请几个就几个!好了!我忙!再见!”这是中国儿女惯有的示爱方式,虽然言语硬邦邦的,但接电话的那位不定脸上乐成什么花呢。回

  • 七条短信里的爱

    漂流了一下午,浑身疲乏,在溪边找了家小摊,先填饱肚子再说。摊主是一位跛足的老人,只是微微地笑着,没有言语。他满面沧桑,额头上的惨淡尤为深刻,似是年逾古稀。我坐在一旁的石头上吃了起来。天气转凉,游客明显少了,老人的生意也冷清了。老人坐在另一块

  • 晶莹灯心

    杨启云来自农村,在城里收破烂,和9岁的儿子杨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这天,杨成从学校回来,一进门就要求杨启云为他买盏台灯。杨启云说:家里有灯泡,为啥还要买台灯?”杨成说:我们老师说了,在台灯下做作业,对视力有好处!我们班同学

  • “渐冻人”生命的烛光

    父亲朱邦月不是我的生父,我是遗腹子。父亲和我的生父是工友,都是福建邵武晒口煤矿普通挖煤工。父亲是孤儿,无依无靠,生父就经常拉他到家里来吃饭,两人关系亲如兄弟。1975年是我们家最痛苦的一年。那年年初,母亲朱玲妹被发现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