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及时雨胡适

及时雨胡适

收录日期:2025-11-21 03:04:12  热度:7℃

话说胡适当北大校长的时候,有个学生因生活所迫要辍学。胡适得知后,表示一定会资助他,要他继续学业。开学前,胡适将此事交代给夫人江冬秀,自己出差去了,回来却发现夫人根本没给学生交学费,夫人说照胡适这个资助法,他早晚有一天得靠别人资助。胡适大怒,要与她离婚。后来经人协调,二人达成协议:今后,只要胡适资助学生或有困难的人,江冬秀都要无条件照办;而胡适不得喜新厌旧,抛弃发妻。二人遂得以白头偕老。

预支汪静之稿费

1922年,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爱情诗集《蕙的风》出版了,这不仅是汪静之的倾力之作,也凝结了胡适的心血,是他亲自审阅删改,并作序言,推荐给书局出版的。

胡适对汪静之的帮助远不止于此。在《蕙的风》刚邮寄给胡适不久,汪静之便写信向胡适借钱。信中说:“我真有不能维持之危险,只好请你再借20元。是的,20,要20才够!邮局寄来,越快越好。你起先借我的40,10元是还上学期的债,30元是暑假内的膳费书费。”过了两个月,汪静之再次写信给胡适:“我从前预料在现在这时候可以得到《蕙的风》的稿费以供我的需要了,但到了现在,徒然失望……在欠债里生活的我,现在又过不去了,所以又无路可归地找到你了,请快快寄30元来借我罢!”

1922年11月汪静之又写信向胡适说道:“你前些时由亚东汇给我的30元钱,还了债就完了。到如今,新债依然如故。夏衣早已入了上海的当店,冬衣还睡在杭州的当店里,又需要看书报没钱买。自去年下半年来,家中没有钱寄我。请原谅我,我现在还要向你借50元才行。”不到1年的时间里,汪静之已经向胡适预支了140元,胡适一而再、再而三地满足了汪静之的要求,而《蕙的风》全部稿费是150元。

暗助林语堂

林语堂留美期间,经济上遇到困难,便向胡适求助。他知道胡适的财力也只够自给自足,便特意注明:能否由尊兄作保向他人借贷1000块大洋,待我学成归国偿还。

胡适果然没有让林语堂失望,不久便如数将款寄到,并说明这是北京大学给林语堂的工资“预支款”。想到北京大学从未有此先例,林语堂心中倍感温暖。凭借这笔款项,他在哈佛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之后,他去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学习经费又遇到了困难。林语堂如法炮制,再次给胡适去信,希望他出面再向北京大学借笔钱。和前次一样,胡适又给林语堂寄去了1000块大洋。

4年后,林语堂终于学成回国了。他找到北大校长蒋梦麟,感谢他预支了2000块大洋。蒋梦麟却听得莫名其妙:“什么2000块大洋?北大什么时候给过你钱?”林语堂将来龙去脉一说,蒋梦麟立即说道:“这一定是胡适自己掏的腰包。”

请罗尔纲当家教

著名太平天国史学家罗尔纲和吴晗一样,也是中国公学的高材生。毕业前夕,他致信请胡适代为介绍历史研究方面的工作。胡适回信委婉地表示找不到好工作。正在罗尔纲失望之际,又收到胡适的一封信,信中询问他对薪水和待遇有何要求。罗尔纲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表示自己可随遇而安,只要有利于研究便可。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三天后,自己竟被胡适请到家里去“工作”。

罗尔纲住进了胡适的家中,工作是辅导胡适的两个儿子学习,外加抄录整理胡适父亲的遗稿。工作轻松不说,他还有便利的条件开展研究和向老师请教。

罗尔纲就这样在胡适家住了5年,中途曾返回广西探亲一次。行前,罗尔纲给胡适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没想到回老家之后,收到了胡适的回信。信中胡适鼓励罗尔纲继续出来做研究,并欢迎他留住自己这里,但他提了三个要求:一,不可再向家中取钱供给费用;二,每月给罗尔纲40元零用,不可推辞;三,若能来,将寄100元作为旅费,亦不可推辞。真是情真意切!

猜你喜欢

  • 母亲,你是一株荞麦

    “其實,人这一辈子也是这样,谁还没有个三灾八难的,有了难事别硬碰,服个软低个头也就过去了,硬碰硬有什么好处。”那年,陪母亲一起去村边的田野散步。是初秋,天高云淡,万里无云,蔚蓝的苍穹下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金黄色麦田,无限地延伸到远方,金黄和蔚

  • 母亲的自行车

    我一直认为我们家挺富有的,我的同学、邻居小伙伴们,也这么看。证据是,我家有两辆自行车。纵向比较,略等于今日家有两部汽车,焉得不富?父亲的那辆,是英国货,蓝铃牌。听起来出身高贵,我见到时却已是锈迹斑斑,镀的那层克魯米已没影了。原是公家的,后来

  • 不让亲情提前散场

    寒假回老家,正赶上隔壁的王叔要卖房子。考虑到父母的老屋年久失修过于陈旧,我便打算将那套房子买下,留作父母养老之用。小弟家住本村,与父母仅有半里路之隔,这几年一直靠承包土地为生,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因为是给父母购买养老房,购房之前我想得先和他商

  • 母爱,如风随行

    回趟乡下,在巷子口遇见晒太阳的老人,他们看着我唤我妈的小名,老奶奶忘记了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我连忙解释说不是不是,我是她女儿,老人只得感叹道,你们太像了。我跑回家和我妈说,又有人把我认成你了,我妈只会摇头说,哪里像呢?你比我胖,还没有气质。

  • 风中的母爱

    清明放假,回了一趟家,发现母亲的记性越来越不好了,心里一直有一种隐隐的忧伤。第二天早上,起床,发现母亲没在家,自行车也不在,我想,她肯定又去上街了吧。外面是呼啸的风,还夹着雨,想着母亲身体不好,还要逆风骑四五里的路,很着急,心里埋怨着母亲,

  • 大哥的爱

    我的大哥是一个极其平凡又普通的人,识字不多,话也少,但心地善良,从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里,可以看出身体虽然柔弱些,但骨子里有一股不屈的韧劲,在我们村是孝顺、勤劳、教育孩子“三出名”。大哥和大嫂结婚后,他们考虑到上有老下有小,暂时不要孩子,把全

  • 你是我生命的三分之二

    妹妹打电话过来说母亲所在的工厂裁员了,母亲正在待岗。我才突然意识到我已经很久没有跟母亲通过电话了,心里不禁万分自责,一边在心里数落着自己这个做儿子的失败,一边匆忙地打电话回去劝慰。母亲在电话的那头絮叨地说着以后的打算,我劝说她早点回老家养老

  • 贫寒是凛冽的酒

    我在蓝靛厂住的时候,附近有军营,很早就会有军号响起。冬季天黑,恍惚会觉得每一次响号都是在半夜,我也随着那号声被父母推醒,冻得瑟瑟发抖。朦胧中的军号声,空气中的煤味,就是我在14年前关于北京冬天最初的印象。之所以要这么早起床,是因为那时的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