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妙计惩贪官

妙计惩贪官

收录日期:2025-11-20 18:48:14  热度:7℃

乾隆年间,黄山脚下有个商人名叫胡瘦梅。他十五岁就离开徽州老家到扬州做生意,三十年过去了,已经成了扬州城里的首富。

那年春天,富翁胡瘦梅丢下生意,从扬州回家看望快要临产的妻子。妻子汪氏腼着个大肚子,给丈夫炒他最爱吃的“辣椒鳖”。胡瘦梅十分感动,坐在灶前给妻子烧火。汪氏炒着辣椒,一股呛人的辣味钻进鼻子里,她连打了三个喷嚏。不想这三个喷嚏让她动了胎气,几个时辰后,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胡大富。

胡大富出生时,没有啼哭,却一连打了三个喷嚏。后来的事情更让胡家高兴不起来:胡大富每隔两个时辰就要打喷嚏,而且一打就是一串。一开始,母亲以为孩子受凉了,后来见他老是打喷嚏,就带他去看郎中。郎中说汪氏临产前不该炒辣椒,辣椒熏了肚子里的孩子,才落下这怪病。

随着时光流逝,胡大富渐渐长大,年龄越大,打喷嚏的怪毛病越是厉害。因为这个怪毛病,胡大富可没有少吃苦头,他到私塾去念书,先生不收他,学童们一见他就刮着脸皮子羞辱他。胡瘦梅晚年得子,本来欢天喜地,没想到儿子有这种怪毛病,好在他认识九华山的一位云寂长老,几番权衡后,他把儿子送到山上学武功去了。

那年秋天,朝廷公布尚书周维奇来到扬州,向扬州知府陈文彬传达皇上的旨意:八月十五那一天,乾隆皇帝在宫中小憩,梦见自己到了烟花三月中的扬州。只见到处莺歌燕舞,鲜花盛开,桥下流水潺潺,倒映着蓝天白云。乾隆把自己的这个梦境告诉了宠臣和珅,和珅心领神会,于是吩咐周维奇在扬州城的瘦西湖畔造100座汉白玉桥,为明年春天皇上南下做准备。陈文彬一听,笑道:“尚书大人请放心,扬州自古为商贾重镇,常言道天下商人数徽州,徽州商人在扬州。我们扬州的徽商正好有100位,打头的徽州商会会长名叫胡瘦梅,明天我就把他们召集起来,传达皇上旨意,让他们每人出资捐建一座汉白玉桥。”

第二天,陈文彬果然把商人们传唤到知府衙门,向他们传达了皇帝的旨意。徽商们一听个个面露难色。

“俗话说家有黄金外有秤,在座的都是明白人,你们的腰杆子有多粗,我陈某人会不知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我想谁也不愿意背一个违抗圣命的罪名吧?”

听了这番暗藏杀机的话,徽商们不敢说什么,每人捐了3000两银子。陈文彬拿到30万两银子,开始在瘦西湖畔造桥。几个月以后,100座汉白玉桥造好了,乾隆听了很高兴,给每座桥都起了名字:清风桥、明月桥、莺歌桥、燕舞桥……等等,并且亲自手书桥名。

第二年春天,乾隆南巡,一路浩浩荡荡来到扬州。那天晚上,100位徽商们聚集在胡瘦梅的万福堂里,商量在乾隆面前告状。原来,知府陈文彬以造“御桥”为名,勒索银两,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狠发了一笔不义之财。眼看着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进了知府的腰包,徽商们自然愤愤不平,可又想不出告倒陈文彬的方法。就在这个时候,刚刚从九华山下来的胡大富冷不丁说了一句:“我有办法。”大家的目光一齐投向胡大富,胡大富说出了自己的点子,在座的人听了都瞪大了眼睛。胡大富说:“各位长辈,我知道你们不相信,甚至在心里笑话我。眼见为实,到时候你们就等着看吧。”

第二天,乾隆在大臣们的陪同下来到瘦西湖边。一阵鼓乐齐鸣,百姓们山呼万岁。乾隆走下轿,向前面一座汉白玉桥走去。此桥名叫踏雪桥,乾隆刚刚走上桥头,只听得在一边看热闹的胡大富面对踏雪桥响亮地打了一个喷嚏:“阿嚏!”踏雪桥晃动了一下,接着又是一个喷嚏,桥上的石头纷纷掉落下来。乾隆站在桥上,不知所措。一个身手敏捷的侍卫飞身上桥,将他扶了下来。就在这时,胡大富的第三个喷嚏响了,踏雪桥轰然倒塌。大伙儿目瞪口呆,陈文彬更是吓了一身冷汗。

原来,胡大富跟九华山云寂长老学了一种气功,那踏雪桥本来就不牢固,胡大富借助打喷嚏,使出气功,竟然将桥给震塌了。

“扬州知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乾隆喝问道。

“启禀皇上,这是有人在玩弄妖术,企图谋害皇上!”陈文彬说。

“皇上!”人群里爆发出一阵呼喊,100个徽商齐刷刷地跪在了地上。为首的胡瘦梅说:“皇上圣明,踏雪桥突然倒塌,不是什么妖术作怪,而是这桥质量低劣。这些桥我们徽商每座捐了3000两银子,实际造价不足300两……”

“胡瘦梅,你信口雌黄,胡说八道!”陈文彬打断胡瘦梅的话,“你竟敢当着皇上的面无中生有,血口喷人!你说,刚才用了什么妖术,妄图加害皇上?”

“皇上,胡瘦梅所言句句属实!”徽商们齐声高喊。

“胡瘦梅,你说这汉白玉桥偷工减料,质量低劣,有什么证据?”乾隆问道。

胡瘦梅呈上100个徽商的“请愿书”,上面写的是陈文彬利用造桥之机会大肆搜刮勒索,造桥时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从中捞取大量不义之财的证据。

“皇上,贪官不除,百姓遭殃,您要为我们做主啊!”

“好了好了,朕自然会把这事情查清楚。”乾隆本来想趁着这阳春三月的大好时光,一路赏心游玩,没想到刚到扬州就遇着这样的事情,踏桥观花的雅兴荡然无存,便起驾回到御船上,吩咐继续南下。

晚上,乾隆正在画舫上欣赏美人歌舞,侍臣沈江南试探着问:“皇上,扬州100个徽州商人的状子……”乾隆正在兴头上,一听这话,皱着眉头说:“以后朕在赏歌舞的时候,别拿这些事情来打扰。”沈江南明白了乾隆的心思:那100座汉白玉桥没有拿朝廷的一文钱,既然不是朝廷的钱,陈文彬吃点儿回扣就睁一眼闭一眼吧,何况商人告的陈文彬和皇上的宠臣和珅是亲戚。沈江南是个有正义感的人,他知道商人跪驾喊冤必然事出有因,趁和珅不在皇帝身边,只要皇上说声“查”,事情就好办了。

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南巡的船队到了江南地界。乾隆站在船头,只见阳光明媚,阡陌纵横,油菜花遍地金黄,采桑女歌声悠扬。他一时高兴,道:“沈爱卿,笔墨伺候,朕要赋诗一首。”

沈江南应着,不一会儿,乾隆走进画舫,也许是刚刚在船头吹了凉风的缘故,乾隆回到船舱里,皱着眉头就要打喷嚏。这一切都没有逃过沈江南的眼睛,他灵机一动,马上跪在乾隆面前,大声说道:“启禀皇上,扬州百名徽商联名状告知府陈文彬的案子……”

话音未落,乾隆打了个响亮的喷嚏,喊道:“茶!”

“谢皇上!”沈江南赶紧站起来,大声说:“皇上有旨:扬州徽商状告知府陈文彬一案,查!”

乾隆苦笑不得:“沈爱卿,朕是要喝茶啊。”

沈江南赶紧从侍女手中端过一杯刚沏的茶呈上来。乾隆闻到一股浓郁的清香之气,喝了一口,觉得奇香无比,妙不可言,问这是什么茶。沈江南说:“这是产于徽商老家黄山的山茶,虽然没有名字,却是茶中极品。”

“果然好茶!”乾隆望着沈江南,微笑着说:“沈爱卿,我差点忘了,你也是徽州人呢,给我说说你们老家的事情吧!”

沈江南告诉乾隆,徽州很穷,男人很小就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临走的头天晚上,母亲要亲手搓根绳子束在儿子的腰上,谋生的漫漫长路中,儿子要么靠这根绳子打出一片天地,要么就用这根绳子悬梁自尽。沈江南说着,给乾隆唱起一首徽州歌谣:“前世没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沈江南唱着唱着,已经是泪流满面,因为他的祖上也曾经是一个经历辛酸与坎坷的徽商。

乾隆沉默片刻,叹息说:“看来徽商也不容易啊。沈爱卿,今天这茶喝得是别有意味啊!”乾隆说罢,哈哈大笑。

“皇上圣明!”沈江南知道乾隆默许了要查办陈文彬,心情一下子开朗了。

有了乾隆的那个“查”字,陈文彬伙同周维奇搜刮钱财、大肆贪污的劣迹很快大白于天下,两个贪官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没过多久,胡大富打喷嚏的怪毛病竟奇迹般地好了。后来他继承了父亲的产业,成了名噪一时的徽商。

猜你喜欢

  • 两败俱伤的故事

    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叫管庄子,另一个是管与。有一次打猎的时候,他们看见两只老虎为了抢人肉吃而打起来,管庄子迫不及待想杀了那两只老虎,管与马上阻止他,还说:老虎很喜欢吃人肉,人肉可以说是它们的美食,现在两只老虎都抢着吃人肉,一定会争得你死我活,

  • 奉公守法的故事

    赵奢原来是一名征收田赋的下层官员,是个办事公平而且非常严格的人。有一次,相国平原君家的人不缴租税,赵奢就杀了平原君家的九个管事人。平原君知道后很生气,下令要杀他。赵奢不但一点都不害怕,还义正严词对他说:虽然您在赵国权势非常显赫,但是您的管家

  • 利令智昏的故事

    战国时代,各诸候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经常发动战争。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一块土地野王。在野王邻近有另一块土地上党,他们的地方官员看到野王轻易地就被秦军攻下,怕上党也守不住,就写信给赵国,表示愿意归顺,希望得到赵国的庇护。赵国的

  • 同舟共济的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经常互相打仗。两国的人民也都将对方视为仇人。有一次,两国的人恰巧共同坐一艘船渡河。船刚开的时候,他们在船上互相瞪着对方,一副要打架的样子。但是船开到河中央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大风雨,眼见船就要翻了,为了保住性命,他们顾不得

  • 死里逃生的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人叫次非,在一次机会中得到一把宝剑,便高兴地渡河回家。当船划到河中心的时候。突然出现两条蛟龙,绕着他的船兴风作浪。船上的人都叮坏了,不知道该怎么样辨。次非却镇争地问船夫:照这样下去的话,全船的人不是等死吗?”船夫消极

  • 平步青云的故事

    魏国有一个叫范睢的人,他想说服魏王重用他,可惜却没有适当的机会。有一次,范睢随须贾到齐国去,齐王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便送了许多金钱和礼物给他,这让须贾十分嫉妒,回国后就禀报宰相,说范睢私通齐国,宰相听了就叫人把范睢抓了起来,还把他打得遍体是伤

  • 风声鹤唳的故事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晋对立。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变得十分

  • 不可救药的故事

    西周的厉王生活奢侈,残酷的压迫和欺压人民。当时有位忠臣叫凡伯,常常冒死劝谏,希望厉王能改邪归正,但是他不但得不到厉王的重视,反而被奸臣所嘲笑。凡伯眼看着渐渐衰弱的国势,内心格外焦急,于是就写了一首诗警告这帮小人。诗的大意是说:不是我老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