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古代处决死囚为什么要“秋后问斩”?

古代处决死囚为什么要“秋后问斩”?

收录日期:2025-11-21 14:46:52  热度:8℃

“秋后问斩”一词中的“秋后”一般是指秋、冬两季。“问”在司法领域的本义是审讯,后来衍生出了“判处”的意思,而“问斩”就是指判处死刑。文献上还有“问绞”、“问徒”、“问遣”等一组词,其中的“问”也都是指判决。从字面上看,“秋后问斩”就是指秋、冬两个季节可以判处和执行死刑。“秋后问斩”还要从它的源流谈起。

从现有史料上看,“秋后问斩”最初可能是一种司法习惯,或是一种理想中的司法原则。我们已知的最早谈及了这个问题的材料是《左传》。《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传》记载蔡声子在与楚令尹子木对话时,就有“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的说法。这一段对话非常有名,它也是“楚才晋用”这个成语的出处。蔡声子说秋冬行刑是“古之治民者”的规矩,这种说法未必可信,因为古人一般都有崇古倾向,很多人经常给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贴上一个古人如此为之的标签,以使自己的观点看起来更为可信。此外,《十三经》中有一本专门介绍古代理想官制的叫《周礼》,它将理想的职官制度中的官位分为了天官、地官、春官(看清楚了,这一竖是竖下来的,宝盖头下面不是两个“口”)、夏官、秋官和冬官六种,其中的“秋官”就是“掌邦禁”的“司寇”及其下僚们。《周礼》是什么时候的书,学术界尚众说纷纭,从认为作于战国初的,到认为作于战国末的,再到认为作于西汉初的,说法很多。如果我们按照这些观点的上限,认为这是战国初写成的书,那么这就又是一条表明战国后期以前的古人已经存在将秋与刑法联系在一起的观念的重要证据。

由于文献上的缺失,现在我们并不明确地知道这一时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司法习惯或司法观念。或许它与古代的祭祀风俗有关,或许渐冷的天气和飘零的落叶也确实会刺激出人对于死亡的通感。而到了战国后期,这一观念终于获得了明确的理论上的依据。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一个很有名的阴阳五行的观念。按照现代历史学界和哲学界的普遍看法,哲学史意义上的阴阳的观念可能在春秋时就已经存在,而五行学说则应产生于战国时期。它们原本是独立发展,互无关系的两种不同的原始哲学理念。其中的五行学说首先开始尝试解释甚至指导政治实践。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孟秋纪第七》中就明确指出,根据五行学说,秋天,刑罚和犯人更配呢:“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正平,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这大概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给“秋后问斩”找出理论依据的古代文献。阴阳学说从战国末期开始逐渐显露了一点要与五行学说发生联系的倾向。

到了西汉董仲舒的时期,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彻底实现合流,一起被吸收进儒家学派,构成了中国古代官方世界观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而它们所主张的在秋天行刑的理念,也逐渐从一种习俗或理想中的观念,转为国家法律正式规定的司法制度。《后汉书·郭陈列传第三十六》中记载,汉初的司法风俗是“萧何草律,季秋论囚,俱避立春之月”,后来将制度规范为“断狱报重,常尽三冬之月”,到了东汉元和二年,行刑时间又改成了“冬初十月而已”。上面引文里的“季秋”就是秋天的最后一个月,“论”、“报”则都指判决。这里谈到的三个行刑时间都属于“秋后”的六个月的范畴,但外延各有不同。这开启了古代行刑时间的一种常态。

此后历代,可以判处并执行死刑的时间不断地有所调整,但无论如何变化,基本是限于秋、冬的六个月里面的。这里还有一条规律,就是极少会有时代会把春节所在的阴历正月划入可以行刑的时间里面。这一点,即使不用阴阳五行学说去附会也很好理解,毕竟大过年的,谁愿意去杀人嘛。除此以外,各种重要节日也经常被要求不许行刑。皇上、衙门老爷和刽子手也还都是想过个节的。过节时一般会有电商促销,大家买买买都忙不过来,谁有闲心去砍头嘛。

在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的死刑复核制度渐趋定型,一般的死刑案件都要报请朝廷核准才能执行。而秋冬行刑的规定也就由此拥有了制度上的实际意义,给了皇帝和朝廷一个集中复核死刑的时间。那些被初判死刑,等待复核的死囚被称为“监候”,不过“监候”这个词还有其它义项,在文献中看到时要加以甄别。死刑复核制度传到清代,就诞生了着名的秋审制度。这项制度的最后一步是皇帝亲自调看所有上报待核的死刑案件卷宗,凡有他认为确实应该死啦死啦的的,就在犯人名字上划个勾,称为“勾决”。皇帝划不划这个勾,除了与案情本身有关,和他当时的心情关系也很大。而这个勾一旦划上,很快就会有一颗人头落地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春秋》决狱”是说用《春秋》这本书上的判例和微言大义来处理刑事案件,“秋后算账”本义是说地主们秋收后和佃农们计算一年的账目,或债主在秋收后去讨钱。这两个词和“秋后问斩”看起来有点相似,但其实它们之间是很清白的,并没有什么不清不楚的关系。

猜你喜欢

  • 让爱抵达

    淅淅沥沥的春雨一连下了10多天,周末天终于晴了,我带孩子回乡下的老家。打开院门,见婆婆正抱着我们床上的被子,准备晾到屋檐下。见我们进门,婆婆笨拙的身躯趔趄了一下,我赶紧跑过去扶住婆婆。婆婆满脸的尴尬,“真是没用了,自从去年得了那场病,现在连

  • 换一些时间

    去年,为了买房,家里借贷了几十万元。每月千余元的“月供”让我们这个工薪阶层家庭的财政显得捉襟见肘。看到妻子在菜市场为了5毛钱与小贩进行着艰苦卓绝的讨价还价,看到女儿望着别的孩子身上漂亮的童装露出羡慕的眼神时,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次,偶尔在

  • 满世界旅行的母爱

    春节回家的时候,为了给家人一个惊喜,只说了个大概的时间。可当我满心喜悦地提前3个小时回家的时候,我看见母亲早已站在家的路口,身上落满雪花。我惊讶地发现,那么多的苦日子都没有击倒母亲,可是现在,轻轻的雪花,却轻易地将母亲的脊背压弯。我一边替母

  • 我是你的冤家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畏惧父亲,同时对他也很腹诽。这怕似乎没来由,怨却有因。而今想来,大约是童年时期留下的心理阴影吧。母亲生我时,父亲才二十出头。或许他还没有做好为人父的心理准备,猝不及防,一个嗷嗷待哺的小生命如条尾巴追随左右,张口要吃,伸手索

  • 和父亲坐一条板凳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也是父亲第一次喊我坐到他的身边,与他坐同一条板凳。家里没有椅子,只有板凳,长条板凳,还有几张小板凳。小板凳是母

  • 背债后的幸福转机

    买房前,我跟婆婆格格不入:我手“大”,她手“小”;我爱花钱,她爱攒钱;我看中的衣服刷刷卡能一款来不同色的两件,而婆婆看中衣服,左转右转就是不舍得买……我最恨婆婆吃苹果,一个苹果切4瓣,家里4个人一人一瓣——这个时候,我通常选择逃,出去买一兜

  • 父母的心思

    一直想给父母家装台空调,可每次父母都说乡下比城里凉快,他们早习惯了。当父亲指着健康杂志说,出汗可以排毒,多出汗有益健康,我便不再坚持,并渐渐忘了这件事。去年夏天,母亲因患高血压特别怕热,我回家照顾母亲的两天里,每每见她大汗淋漓,遂又动了装空

  • 住得离父母近点

    开始没房子,和父母挤,4个大人,一个孩子,磕磕碰碰。好容易攒了首期,房贷一个小两室,离父母却很远,一个东城,一个西城,以为清净了,麻烦却来了。孩子上学前班,接接送送不说,中午还没地方吃饭。父母埋怨,当初买房子,让你们离我们近些,偏不,这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