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关于树的记忆

关于树的记忆

收录日期:2025-11-21 01:17:12  热度:9℃

暑假回故乡,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是挺拔健硕的白杨。有关树的许多美好记忆一下被打开了。

以前我家有一棵枣树,椭圆的叶子,开着淡淡的米兰一样的小花,风一吹就落了满地。可惜,别家的枣树一到秋天就结得累累簇簇,我家的这棵,只在树梢上结几个看起来又大又沉的青枣,一副愤世嫉俗的样子,总也不见红。踩着凳子弄下来一个,又木又艮。我大失所望。

腊八那天,老妈听高人指教,在枣树的根上喂了些腊八粥,可是第二年,它依然不解风情。不结枣还留着它干什么?这个以为无用就可尽天年的枣树终于被砍掉了。

我家园子里以前还长着几棵苦楝树。羽状长叶,绿得发黑。开深紫的一束一束的花,香气馥烈。花谢后就结楝豆,先青后黄,下一场大雨后落了一地。

我小时候曾品尝过它的味道,比黄连还苦。虽然很苦,但我们几个姐妹还是比较喜欢它,因为可以在我们没钱买玻璃弹珠的时候用它代替。

可是,苦楝也是没有多大作用的树,于是,它也被砍掉了。

前几天,一同事花了六元钱买了一斤榆钱,我说不出的悲喜交集。

这可是让普通百姓最感亲近的东西,因为在六十年代最贫困的时候,饿殍遍野,是榆树救了人的命。它的叶,它的根,它的皮,它结出的榆钱都是非常好吃的东西。到现在,老辈人还都叫它救命树。

可是,我悲哀地发现,除了我家还有几棵外,以前到处可见的榆树已很少看得到了。

眼看夏天到了,槐花又该开了。

那一簇簇的白色穗状花,半含半露,欲语先羞,香气幽幽。每到这个时候,养蜂的人就来了,在村外野地里支起帐篷,于是村里村外一天到晚就都是蜜蜂的嗡嗡声。

槐花蜜非常好喝,清、纯、甜、香。我小时候不惜咳破了喉咙,就为了能让老妈为我冲一匙槐花蜜喝。

我去黄鹤楼公园玩的时候,看到槐树被石板围起来,上面郑重地挂着牌子:刺槐。

我大笑。笑完后,我突然想起,好像槐树也不多见了。

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里有三棵非常大的榕树,半个学校都在它的绿荫下。上课时,教室里都漾着它一波一波的香气。

下课后,我们都挤到树下,等它的花落下来,拾起来,用彩绳一簇簇绑好,像马缨子一样,放桌子上,挂衣服上,或者当毽子踢。

毕业后,我曾经跑回母校去看它。可惜,学校里尘土飞扬,一棵榕树也没有了。真让人失望。

放眼窗外,是速生杨的天下,到处都是这种生长迅速的树木。

我对树一直怀有一种美好的感情,我觉得它们是世上最干净最美丽的生命。它们柔韧,沉静,内敛,坚强,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每一棵树都有着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只是人们不懂。

佛说,你用什么样的心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还你一个什么样。

树,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我突然想起以前流行的一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现在,树就来还我们了。

猜你喜欢

  • 破夜壶占卜

    从前,有一家人家,夫妻二人,一个孩子,男的叫宗九,种种田,女的叫阿兰,织织布,生活过得蛮称心。有一天,女的叫官人到集上去卖布。男的把布卖掉后,就来到赌场里,一歇工夫,就把布钱输个精光。他垂头丧气地往家走,一路上想着怎样向娘子交待,走到村口,

  • 孝顺媳妇忤逆子

    过去,和桥镇上有一户人家,老公婆养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徐寅,小的叫徐祖。徐寅讨了老婆,在宜兴做大事体;徐祖还未成家,同爹娘在和桥过日子。有一天,老太婆叫老头子到大儿子那里去要点铜钱,好过日子。第二天鸡叫三遍,老头子就出门上路,赶到宜兴,找到大

  • 一棵韭菜

    东庄王老奶奶有三房媳妇,由于她平时省吃俭用,一家数口日子还算过得去。这年,王老奶奶得了病。她想:眼看自己就不行了,往后,这个家让谁当呢?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个好主意。一天,王老奶奶将一棵韭菜丢在屋后路边,然后将大媳妇喊来。大媳妇一进婆婆房间,

  • 孝子磨石镜

    很早很早以前,无锡乡下有一个姓华的老汉,与儿子华进一起过日脚,华老汉也会捏些泥鸡、泥狗、泥阿福什么的,卖几个钱补贴家用。华进眼看就要成年了,按照当时的规矩,成年就是到了头顶上杭个大发髻、戴上帽子的时候了。一天,华老汉将他捏的泥货,满满装了一

  • 三兄弟祭孔

    从前,有个举人,养了三个儿子,老大是个书呆子,说起话来,三句不离"之乎者也";老三是个霹雳火,脾气暴躁,直性子;老二呢!是条洞里赤练蛇,刁钻奸滑,一肚子坏念头。有一年,老举人得了病,卧床不起了。他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说:"我眼看不中用了,临

  • 有底桶和无底桶

    从前,村里有兄弟两个,父母过世时,给他们分了家产,一人三亩地,两间屋。老大早娶了亲,小夫妻男耕女织,节衣缩食,日子蛮美满。那老二可不上进,喝酒、赌钱,样样会。跑酒店的次数比下田的次数还多。地里青草长得埋没了脚踝,懒得他眼皮也不翻一翻。二十五

  • 可恨东风不下梨

    从前,有个秀才,二十多岁,家里很穷。一天,听说京城开考,家里没钱做路费,妈妈说:"儿呀,你去跟舅舅借借看。”舅舅不在家,一等等到中。舅舅家来了,就对外甥子说:"你有什么事啊?""想跟舅舅借几两银子,到京城赶考。""不好啦,没得钱啊。有一点已

  • 李母教子

    明朝辰光,无锡有个姓李的状元,在他出娘肚辰光爷就去世了,全靠他娘抚养长大。儿子长大后,娘就送他到二十里外的学馆里去念书。临行辰光,娘关照说:"勿念满十年,勿要回家。”"晓得了,娘请放心。"儿子眼泪汪汪地走了。从此以后,母亲日日夜夜扳着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