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一个少年的成长

一个少年的成长

收录日期:2025-11-21 05:05:00  热度:10℃

韩长有出生于1970年,用今天的话说,属于七零后。但是韩长有身上却没有一点七零后一代人的娇宠和迷茫。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姐姐,在家里是长子。他的家庭背景和他的成长的环境,都促使他早早就担起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职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做为家里的长子,韩长有小小年纪就显得十分懂事。他是一个清醒的人,又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这一点,为他以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性格基础。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的国家还没有从文革的动荡不安中走出来,整个社会生产处在停滞、混乱之中,经济倒退,人民的生活十分贫困。偏僻的农村处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大集体中,人们的思想停留在“一大二公”的观念里,缺乏积极性,农村的贫困可想而知。

韩长有的童年在平陌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度过的。韩长有的父亲,木匠出身,过去在老公社机砖瓦厂领着干活,后来当村民小组长。那时既是是村里的一个小干部,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做为,整天敲钟上工,吆喝放工。不过他还是在长有的童年里留给深深地印象并影响着长有。长有的父亲是那种朴实而又些倔犟的人,在生产队时干的很认真,没在生产队时,仍干的很认真。是那种老黄牛式的人物。干活有韧劲。他的母亲说话爽快朗利,是那种农村虽然没多出过门却见过很多世面的济事女人。

执着不认死理,倔犟又有尺度。这就是韩长有留给人的印象。熟悉韩长有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孩子,平时劲头十足,遇事决不服输。聪明,善于动脑筋。这些性格,肯定与两位老人的有关。他既秉承了父亲的倔犟劲儿,又有母亲敢于开拓的勇气。

韩长有的童年记忆里,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这样的一幕:他整天领着一帮孩子玩闹在村子里,从不知疲倦。

“也许是小孩子活力大吧!”今天回想起来,韩长有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那时候,他在村里是个孩子王,总觉浑身有一种使不完的劲,每天人们都会看到,在平陌村街上,他常常象一枚钉子一样当当当地穿街而过,再一转眼,就跑得没影了。

韩长有心劲强,上学从不迟道,他总是早早起床,象一只准时打鸣的公鸡。长有的母亲告诉我们一件事。一年冬天,老师要求学生必须提前到校,复习功课,有些孩子起不来床,担心耽误到校,心里怕怕的。长有自告纷勇要喊大家上学,担起了义务提醒员。清晨,他沿着村街,挨家挨户地喊上一圈,然后领着他们一起去上学。

这种早起的良好的习惯韩长有一直保持到成年。现在,无论晚上有什么事耽误,或者睡得多晚,他还是早晨五六点就起来,在别人没有正式上班前,到厂里到村子里的各个企业巡视一圈,或到村附近的山岭上站站,静心思考,然后才开始一天的工作。

爱迪生孵鸡蛋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今天,不会再有人去嘲笑一位伟大科学家童年时做的一件怪事了。人们已经知道,有时,看似痴傻的行为背后,蕴藏着的却是无限的好奇心和创造热情。

说起韩长的少年成长,我们也听说了一件让当时的大人们笑了半天的小事情。那是他和一台小手扶拖拉机之间的一段不解之缘。

韩长有从小喜欢捣鼓小东西,尤其是机械之类,真是出了名,连他母亲都挡不住,只好任他去了。

短短几十年,科技进步,交通便利,已经让我们进入了地球村时代。我们相信,今天见惯了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的人们,大约早忘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在田间地块上突突奔忙耕地的十分不起眼的小手扶拖拉机。而在当时,它却被村民们视为宝贝,在孩子的眼中,它只喝柴油就能突突地奔跑,真是神气得不得了。小手扶拖拉机,前面车头的水箱口冒着热汽, 中间一个人坐在高高翘起的硬座上,双手扶着驾驶把手,后面挂着闪亮的犁铧,一晌时间,大片的土地就会被翻耕个底朝天。想一想那种情景,就令人激动。

有一年,韩长有愣是迷上了生产队刚买回的那辆手扶拖拉机,那是当时十里八村唯一的一辆。这个新奇的事物,完全吸引住韩长有。每天,别的孩子放学是跑着玩,他却一下学,就跑到地头,和开车的师傅厮混在一起,东瞧瞧西瞧瞧,他就是不明白,一个什么东西都不吃的铁家伙,喝一桶油却能跑得那么欢!如果有可能,他就是想上去,也亲自试试,开着这个铁家伙跑一圈,是个什么滋味。那天,开车的师傅,开着小手扶,在田里耕地,他跟在小手扶后头,踩着刚翻上来的松软土壤,一遍遍地走。一个来回,又一个来回。最后,惹得地里的几个人都笑他傻。好心的开车的师傅见他死磨硬缠,这么爱车,知道他是个人小鬼大的家伙,拗不过,休息的时候,终于答应了。他爬上去,突突突,开着晃了一会儿,才满意了。

童年时,韩长有的志向曾是想做生产队拖拉机手,没想到的是,今天,他却当上了一个企业的经理和一名村干部。给一个拖拉机掌舵好还是给全村掌舵好呢?仅仅是一个玩笑,当你要问韩长有时,韩长有会认真地回答,为全村人掌舵好。 因为那样能为更多的乡亲们干更多的事。

对未知充满探求的人,在将来才会大有作为;与众不同才会脱颖而出。一个对生活如一潭死水的人,哪里会有无限的激情创造?有位教育学家也说过,一个人的个性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韩长有,那颗聪明的头脑里,一定充满了对各种新事物的渴求。

当时,在文艺生活象一张白纸的日子里,看电影象盼星星盼月亮一样,还有什么比看一场电影更让孩子们兴奋的事呢。为看一场电影,他宁愿有时跑上几里甚至于十多里路。喊上村里的孩子,成群结队,一个片子都不愿拉下。

爱好学习的韩长有更是为学习吃尽了苦头。韩长有记得小时候,为了看邻居同学的连环画,他经常是饿着肚子,因为邻居同学有个城里的亲戚给他捎了不少的连环画。韩长有为了能看到这些书,总是用自己玉米面窝窝和那个同学换连环画看。因为那个同学比他还穷。他有时为了看那同学的一本书他把给他母亲为了改善他的生给他烙的杂面烙馍都给了那同学,自己只喝些“稀玉米糁”。虽然那时土地已渐渐承包到个人,但光靠在土里刨食的农民温饱仍是一个大问题。那时好的“火车头”冰糕才五分钱一个,但韩长有很少吃它们,不是吃不起,而是想到父母挣钱的艰难,他就象个小大人一样,抵制住了诱惑,正是这种童年时就养成的克制力,为他后来成就大业奠定了基础。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记得国家红色资本家荣毅仁老先生有一个座佑铭: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人来到这世上,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有大的志向,而对生活的享受则是最次要的,这是一个每一个成功都会讲到的秘诀。这一点在少年韩长有身上有充分体现。

人的少年生活就是这些由点和滴组成的,也许这点滴无狂风无骤雨,可正是这点与滴中的一个个点,折射出了他成年的人生之海。从韩长有身上点点滴滴的小事,可以看到以后的许多端倪:充沛的精力,良好的习惯,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以及早早就显示出的组织才能和号召力,这些都给韩长有以后的创业存贮下了许多有用的经验。

俗话说,从小看到大。这话很有道理。毛泽东在少年时曾写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宏篇伟章,周恩来响亮地喊出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许多伟人才俊在他青春年少时就彰显出以后与众不同的个性。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也是一个人成长的源泉。那时,只要种下了一粒种子,将来,就会有种子的发芽开花和结果。

我们忽然想到了盘古开天辟地这个古老的神话: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于其中,万千八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清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高一丈。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一个人的成长,多么象这个神话!它象征着一粒小小的种子、一个小小的梦想,从一个少年的某一天、某一个时间点上开始成长了。它还象征着一个人的个性象一个新生婴儿,每天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象一个刚刚露出地面的楼台地基,一层层向上筑起。

猜你喜欢

  • 吴忠当了干哥

    六年前就修好了的这条街,如今热闹起来了,这得益于从市中心搬来这条街上的一些政府机关和新开发的几个小区。 吴忠的脚步每天都踩在这条街上。工商所的所长把这条街上经营户的管理、收费任务都交给吴忠了。理所当然,这条街上开门面的,没有不认识他

  • 艳遇

    8月上旬,天气酷热难耐,李科长问我:老刘,到哪儿去避几天暑吧?” 我说:最近不是流行到神龙架去旅游吗?我们一起去玩几天怎么样?” 你是说去看野人啊?不去,不去!弄不好遇到一个母野人背到山洞里

  • 贻害之死

    农村人喜欢翻老黄历,生乙亥那年是乙亥年,他爹请村里的老学究给孩子取一个名字,所谓的老学究文化也极为有限,翻了翻黄历,是乙亥年,就对乙亥他爹说:孩子就叫‘乙亥’吧!”乙亥他爹又没有文化,自然把老学究的话当圣

  • 魅影掠香

    秋日的晨曦悄悄洒下,轻烟笼罩的秦淮河如沉醉的美人娴静又透着妩媚。十里香风卷珠帘,画舫开,红尘外。多少王孙公子、骚人墨客留连忘返,迷失在这温柔乡中。天色尚早,舞娘与留宿的客人们都还是好梦正酣,只有做小买卖的穷人家三三两两的挑着担,提着筐在这秦

  • 到牛局长家卖电子琴的女人

    牛局长的孙女妞妞三岁多了,她奶奶骆会计心里急得跟什么似地,现在提倡幼儿教育超前,你说一个孩子都三岁多了还没有接触音乐,这孩子将来还有前途吗?她跟牛局长下了最后通牒:你要是再也找不到一个好的电子琴幼儿教师,担心我禁止你一个月不准出席各类宴会。

  • 塞短匣子的

    我们山里还不实行火葬,死了人,有钱人家就制作一口棺木;特别有钱的人家年岁一大就制备一口棺木,为犯忌讳起见称之为寿木;穷一点的人家就找几块木板一钉,称之为匣子,如果死的人身材高大,而手头的木板尺寸又不够长,就钉制一个比较短的木匣子,死人是硬的

  • 师傅

    昨天,几个朋友在一起喝酒,说起师傅一事,几个人竟然都争先恐后地要当我的师傅,张二柱说是我的中国象棋师傅、王家武说是我的书法师傅、最可笑的是是李鲲鹏说是我的厨艺师傅。因为是在喝酒,我权且当他们在说酒话,不太顶真,可是张二柱首先就不依我说:我陪

  • 相信

    阿树和我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不分上下要好的同学和竞争对手,只有走上社会以后我俩才拉开了差距,究其原因,我认为他是靠女人起家的,他一直不肯承认这一点,最近他从监狱里出来,我们一大帮同学给他接风洗尘,他端着酒杯说:阿龙,你说得对,靠女人起家,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