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无爱之伤,终究冰凉

无爱之伤,终究冰凉

收录日期:2025-11-21 02:08:21  热度:9℃

叶圣陶说,九如巷中张家的四个女儿,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张兆和是三小姐,张家最出色的女儿。熟读四书五经,英文流利,通音律、习昆曲、好丹青。她在中国公学读书时,走到哪里都会获得超高的回头率,每天收个几封情书,有时高达几十封。张兆和并不上交,也不拆封,只将写情书的男生都编上号码,分别是“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后来每日的几十封情书中,有一半出自文学讲师沈从文。

当时的沈从文年近三十,在赫赫有名的中国公学里毫不起眼。他出身低微,来自湘西古城凤凰;文化程度不高,只上过小学,连标点符号也不会用;发表过数篇文章,在文坛脚跟不稳……这样的沈老师,少言寡语、木讷阴郁,抛开他笔下瑰丽与清婉的文字不谈,沈从文与那个时期的落魄文人别无二致。

不过因为对张兆和的追求,沈老师竟然在学校里人尽皆知。人人皆知他在追她,人人皆知他爱得发疯,人人皆知他甚至可以为她去死。这个木讷的乡下男人,只能靠文字向心仪的少女示爱,可张兆和却不为所动。连她的二姐都取笑沈从文,说他就算排号,大概也只能排到“青蛙十三号”。

沈从文为张兆和写了四年情书,一天都没落下。部分文字后来收录在张兆和编辑的《从文家书》中。跨越几十年的时光,人们看到多情敏感的沈从文,在面对象征爱情女神的张兆和时,笔端流淌出的绮丽文字。可在时年十八岁的少女张兆和眼里,沈从文的情书连篇累牍,让她不胜其烦。兆和年纪尚小,找不到适当的办法拒绝老师的热恋。她以为沉默是最好的拒绝方式,所以对沈从文的求爱信概不回复。可沈从文却把这沉默当做动力,更加勤快地写着他的情书,期望用他唯一的才华打动她。

时间长了,沈从文想知道张兆和的态度,又不敢直接面对,就找到她的同室好友王华莲询问,并希望华莲能玉成其事。可华莲根本没有给沈老师面子,直言对他说:“成百上千的优秀男生都在追求张兆和,她有时一连收到几十封求爱信,照例都不回信一如果都要回信,她就没时间念书了。还有,她很烦别人老写信给她……”

这对沈从文来说无疑是个打击,在王华莲面前,讲到他对兆和的爱恋,身为老师的沈从文竟然会像孩子般伤心地哭起来。然而,这些行为非但没有打动张兆和,甚至连王华莲这位“信使”亦未产生恻隐之心。也许,在王华莲看来,沈从文这个动不动就哭鼻子的乡下人,实在没法和高雅大方的张兆和匹配。

整整四年,沈从文的痴情把张兆和逼得无路可退,连校长胡适都介入其中。胡适把张兆和叫到校长办公室,告诉她沈从文是个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而且是个好人。张兆和干脆坚决地说自己并不喜欢沈从文之后,胡适有点着急,大声对张兆和说:“你要知道,沈从文是在顽固地爱着你啊!”而张兆和也大声地对校长说:“我也是顽固地不爱他啊!”

他顽固的爱与她顽固的不爱并无任何过错,只是,如果他得不到她的爱,就会萎谢甚至死亡。胡适就是凭借这一点苦口婆心地劝张兆和:“你只要给一点点爱,就能够拯救他的灵魂,更何况他那么有才华。你为什么不肯做做善事呢?”

面对世人的不满和沈从文的执著,四年后,张兆和在日记中写道:“他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我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张兆和坚如磐石的内心,终于动摇了。

可是这爱情,究竟是不能给予的。

他们结了婚,短暂的甜蜜生活后,建立在完全不同的成长背景的两个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张兆和不明白沈从文为什么那么好面子,打肿脸充胖子为朋友花钱,结果弄得自家生活拮据。她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倾家荡产地收藏古董瓷器,她甚至会在书信中很严厉地批评他:“你瞧你,每次这个字都写错,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

爱不能勉强,不爱也不能勉强。他与她之间,始终是他爱她多一些,可她却并未因此感到幸福。真正的爱是平等的,他们的爱,从一开始就相隔万里。如果一个男人娶了你,却整天结满愁怨,觉得自己就算亲你的脚,都是对你十分的亵渎;即使你要背叛他,和别的男人温存,他也认了,反正你是他的女神,他的缪斯,你怎么折腾他,他也颜面尚存。这样的爱,会让人火冒三丈的,尤其对于聪明有才华的女人来说,她缺了征服的快感,没了游戏的对手。

因为性格不合,沈从文和张兆和很少在一起。两人都在北京,却住在两处。沈从文每天吃了饭便走,儿女满室,竟然也没几句话。1988年,沈从文带着对张兆和的痴恋离开了她。张兆和思及往事,写道:“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

沈从文最美的句子是送给张兆和的,每个人读了它都甘之如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也许对于沈从文来说,即便是自己单方面的爱恋,只因着那正当好的年龄,也不会后悔吧。只是这份爱背后的伤痛,终归是一片冰凉罢了。

猜你喜欢

  • 亲情也不能一味付出

    亲情不是一味的付出与无度的牺牲,不是用力过猛地溺爱,而是平等地相处,保持独立,彼此尊重,相互温暖,相互提携。1前段时间,我家陷入多事之秋,老公投资失败,公公病重进了ICU,我骑电动车不小心摔倒,手腕骨折。一筹莫展之时,我弟弟和两个小姑子来到

  • 今天,你还让母亲生气了吗

    “今天想吃什么?妈给你做。”“吃饭了吗?吃的什么?别总吃些米线麻辣烫!”“今天降温了,多穿点衣服。早晚温差大,别冻着了啊!”“钱够花不?不够跟妈说啊。”“快放假了吧,买票没?没买到去接你啊。”“今天怎么没给妈打电话呢?出去玩别坐私家车啊!”

  • 请您别忘那么多

    1昨晚,我妹给我电话,又说起爸爸忘这忘那的事,我的心又被揪了起来。早上,正要给家里视频,我妈打来电话,说我爸联系不上了,手机也不接。原来,我妈去送货,我爸自己去县城了。本来两个人准备在路上碰头的,结果我妈怎么等也没见到他人,电话也始终无人接

  • 妈,你老了就去养老院吧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你从小教孩子,不就是希望孩子以后多孝顺孝顺你。可你真正做到了吗?你现在对父母的样子,可能就是以后孩子对你的方式。1“妈,你老了就去养老院吧。”真的听过一个5岁的孩子对她妈妈这样说。隔壁邻居那段时间每天都会吵架,我问妈妈怎么

  • 永不凋零的亲情

    她在风烛残年的时候,终于放下了对父亲的怨恨,放不下的,却是尘世间的那一点点暖意。老来多健忘,唯不忘思亲。在人流如潮的街道上,迎面走来一对父子。暮年的父亲搀扶着他年轻的儿子,慢慢地走着。年轻人头上缠着厚厚的纱布,走路显得十分吃力。父亲低声和他

  • 在爱的面前柔软

    公交車来了,人们纷纷赶去。我看到远处路口有一对母子也正急匆匆赶来,儿子六七岁,跑在母亲前面;母亲30多岁,行动有些迟缓。不一会儿,孩子上了车,他并没有急匆匆地找寻座位,而是站在司机旁边。“叔叔,我妈妈还在后边,您能等一会儿再开车吗?”司机看

  • 与母亲的最后一次聊天

    七十二岁的母亲在两个月前被告知罹患喉癌,需要切除喉部的息肉。但只是这样还没办法完全治愈,必须同时切除声带及喉头部分。手术前两天,医生对我说:“你母亲接下来会暂时不能享用美食,所以尽可能让她吃喜欢的东西吧。”因此医生让她先出院回家。我没有告诉

  • 父亲和酒

    父亲年轻的时候,很能喝酒。据母亲回忆,还是在哥哥不到一岁时,父亲抱着哥哥在单位会餐,酒喝得多不多,不知道。父亲把哥哥抱回来,哥哥熟睡着,到第二天早上还醒不来。就一顿饭的工夫,哥哥怎么了?被父亲喝的酒熏着了,醉了。父亲当过兵,在酒泉。酒泉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