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善良的苹果

善良的苹果

收录日期:2025-11-21 00:20:07  热度:10℃

善良的苹果

建国是个矿工,那天下到井底之前怀里就揣了一个苹果,那是临上班时儿子小光塞给他的。儿子说:“爸,多吃苹果,平平安安!”建国听了心里热乎乎的。儿子才七岁,建国想:一天一夜如果能有四十八小时多好,那样他就可以花二十四小时在家陪儿子,然后再用二十四小时去工作,好挣更多的钱,给儿子治眼。

小光六岁时,两只眼睛的视力就突然开始下降,两个月后就差不多失明了。建国和老婆带着孩子几乎跑遍了全国所有的知名医院,专家们的意见一致:更换眼角膜。更换眼角膜最重要的是必须先有供体,也就是捐献者,但比这还重要的就是先要准备好钱,就算是换一只,也要十多万,建国是个普通的煤矿工人,老婆又不上班,在家照料孩子,十多万,哪来的钱?除非是他在井下出事,赔个抚恤金……

这想法,建国睡不着时也曾有过,但这念头只一闪,他就又自责起来,井下一个工作面有那么多人,那可不是他一个家庭啊,哪怕只是起了个念头,他都觉得伤天害理!

这天吃中饭的时候,建国把那个苹果拿出来看了看,又放进了怀里,以至于整个下午,他都在那里偷笑着。老李是掘进面的班长,比建国大几岁,见他一直乐呵呵的样子,便开了口:“建国今天咋这么高兴?是不是小光的眼角膜有着落了?”

“快了吧!”建国正这么说着,突然,头顶上响起了“噼哩啪啦”的声音,老李一抬头,马上变了脸,大叫一声:“大伙快躲,冒顶!”一阵惊天动地的响声过后,老李拿起摔在一边的矿灯,打开一看,一班八个人都好好的,但所有的通道全部堵死了。老李说:“关门了!”

大伙你看我,我看你,全都陷入了沉默之中……

没有水,也没有食物,整个矿道内只有一盏矿灯在那亮着。第四天了,建国摇了摇老李,说:“老李哥,你说我死了矿上能赔多少钱?够不够……”

老李打断了他的话,说:“别说这丧气话,只要能活着,小光治眼睛的钱大伙凑,治好了我们兄弟俩还!”

建国拍了拍老李的腿,说:“老李哥,我要是先走了,我的上衣口袋里有东西,你拿着,放在你那里!”

第五天,第六天,老李的意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他身边那些呼吸声音越来越微弱了……到了第七天的时候,除了自己的呼吸声,老李再也听不到任何的声响了,他试探着用颤抖的手去摸身边的建国,可摸到的身体却是冰冷的!他又哆嗦着手摸到了建国的胸口,感觉到了一个圆圆的物件,那竟是一个苹果!老李一下明白了:建国是抱了必死的心,把这苹果留给了他!老李哽咽着,把苹果放进了口里,拌着泪水,吞咽着……

又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外面丝毫没有动静,老李打开了矿灯,拿出开安检会时留在口袋里的一个粉笔头,在自己的安全帽上写起了字……

十天后,救援人员才找到这一矿道,见到了这一班人,包括老李在内,无一生还。老李的妻子,在几度悲伤过后才看见了那个安全帽,帽上写满了字。

老李平日里乐善好施,帽上写的都是他瞒着老婆借给工友的钱:大刘欠5000元,庆春欠2100元……突然,老李老婆的心猛地“咯噔”了一下,最后几个醒目的大字写的竟是—“我欠建国50000元”!老李的老婆一下懵了,但她随即伸出了沾满了泪水的手,偷偷抹去了两个字:“我欠”,紧接着,这帽子就被矿上的领导拿走了。

帽子上写的债务,矿领导很快做了调查并一一落实,凡是在帽子上有名的人都承认确实借过老李的钱,并且都及时把钱还给了老李的老婆,但唯一无法证实的就是建国了!老李的老婆说:“我们家老李活着时,钱的事我从来不管,建国这几年给孩子看病,用钱用得厉害,不管这钱借过还是没借,我们都不要了!”

但是,抚恤金发下来的第二天,建国的老婆就把这50000块钱送来了。老李的老婆死活不肯要,建国的老婆“扑”地跪在地上,哭着说:“嫂子,这钱虽说是我们家建国用命换回来的,可要是不欠你们家的,老李哥说啥也不会写的!别说还了你们的还剩十多万,就是一分没有了,我也甘心,我不能让建国死不瞑目啊!”说完,她就一个劲地磕头。老李的老婆万般无奈,只好把这钱收了。

从那以后,老李的老婆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特别是听说小光只换了一只眼角膜之后,她更是寝食不安,每次看到小光,她总觉得这孩子已经失明的那只眼睛正狠狠地瞪着她……

老李有一个女儿,叫杏儿。杏儿打小就喜欢和小光在一块玩,两家住得近,杏儿一有空就往小光家跑。老李的老婆一听到两个孩子欢快的笑声,顿时觉得浑身颤栗,就禁不住大叫:“杏儿,回家!”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杏儿就二十了,这姑娘出落得像花一样漂亮。虽说是大人了,她还是和小时一样,一转眼就往小光家跑,两人还是和儿时一样有说有笑的。有时候,看到娘坐在那里叹气,杏儿就说:“娘,放心吧,我把小光当做自己的亲哥哥,哪有亲妹妹嫁给自己哥的?”

杏儿虽然话说得明白,老李的老婆还是不放心,她长长地叹了口气,嘟囔着:“不是娘狠心,就小光那情况,能嫁给他吗?”说着,老李的老婆愁眉不展,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不久,老李的老婆病了,饭不吃,话也不说,到医院检查也查不出什么病来,愁得杏儿每天只是掉眼泪。建国的老婆似乎清楚她在想什么:杏儿也是大姑娘了,老李嫂子一定是怕女儿会嫁给自己那只有一只眼的儿子,于是,建国的老婆就对杏儿说:“孩子,你娘这一辈子也确实不容易,光儿就一只眼……别让你妈生气呀!”杏儿很委屈,就去找小光,小光见了她,只是低着头,一句话也没有,杏儿就哭着跑了出去……

没几天,杏儿就领了一个又高大又帅气的男孩子回了家,她给娘作介绍:“娘,这是我男朋友,开公司的……”老李的老婆只看了一眼就转过脸去,有气无力地说:“你是大人啦,爱嫁谁嫁谁,我管不了!”弄得杏儿一头雾水,不知娘心里到底在想啥。

午夜,杏儿忽然觉得脸上湿湿的,凉凉的,睁开眼一看,见娘正站在床前,看着自己流泪。“杏儿,娘求你一件事……”接着,老李的老婆哽咽着,把压在心中这么多年的话一股脑儿地说了:这十多年来,她一直想不明白,平时小里小气的老李怎么会向建国借钱、而且一借就是50000元?这钱又花在什么地方?可更让她良心不安的是:老李写在帽上的50000元欠债可是自己抹去的呀,这一抹,建国成了欠钱的,小光也只能换一只眼角膜,这都是因为自己哪!

这十多年来,她怕见到小光家的任何一个人,她觉得自己罪孽深重:谁家的姑娘会愿意嫁给仅有一只眼睛的男人?唯有自己的杏儿,可……那是自己的女儿啊,她一个做娘的,怎么能为了自己赎罪而搭上女儿一辈子的幸福呢?当看到女儿领回了开公司的男友,她更觉得自己给小光和女儿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了……

杏儿听着娘的话,心底的喜悦就像花儿一样绽放了,但她现在还不能够告诉娘—那男朋友是自己领回来哄娘高兴的,其实,她和小光早就是一对至死不渝的恋人了,而小光的眼睛根本不是因为钱,而是当年确实只有一只眼角膜……这一切都要等到她和心爱的小光哥结了婚,她才会告诉娘的,所以,杏儿只是含着泪点了点头,说:“娘,放心吧,我会让小光哥幸福的!”

老李的老婆一下抱住了自己的女儿,“哇”地哭出了声……

其实,活着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切全是因为那个善良的苹果:建国想让老李活下来,而老李觉得再无生还的希望时,他就撒了一个善意的谎,写下了“我欠建国50000元”……一切的一切,都应该是逝者对活着的人最美好的祈福与祝愿吧?

猜你喜欢

  • 容易遭遇婚姻失败的人

    太过浪漫的人太过浪漫的人,对婚姻生活往往有着很高的要求,期望新婚的甜蜜与和谐永远保持下去,爱情多姿多彩,热情必须持久不衰。生活毕竟不是演偶像剧,婚姻路上,激情与浪漫不再是全部,而锅碗瓢盆林林总总,一切都显得那么平淡和琐碎。如果抱着不现实的期

  • 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

    从前,有两只老鼠,它们是好朋友。一只老鼠居住在乡村,另一只住在城里。很多年以后,乡下老鼠碰到城里老鼠,它说:“你一定要来我乡下的家看看。”于是,城里老鼠就去了。乡下老鼠领着它到了一块田地上它自己的家里。它把所有最精美食物都找出来给城里老鼠。

  • 喋血采风官

    01线人密会近来,何文的长官对他很不满意,因为何文负责的地区,接连几次贪官贪赃的事件,皆被民间的一些小报商人搜集到了,这边却没得到半点信息。堂堂大报对付不了江湖小报,让何文的长官备感压力,也因此受到上面的训斥。一肚子的火没处发泄,这一笔账自

  • 哲学在厨房

    东方有位女仆常说:“社会犹如一盘菜。”有一次,一位智者听了这句话,就问:“你说这话什么意思?”“先生,”女仆说,“如果你想知道我的意思,你就得跟我一起吃饭。”“同意。”智者说。女仆在智者面前摆放了盐、辣椒、鱼和其他食材,每种食材都是单独放在

  • 锁匠和小偷

    有一个锁匠,设计了一种防盗锁,功能良好,家家必备,于是他发了大财。发财后的锁匠(他现在不是锁匠了)知识增长,见闻丰富。他知道单靠好锁不能消灭盗贼,也知道有许多小偷误入歧途、悔之晚矣,就拿出钱来成立一家培训机构,收容悔改的小偷,教给他们谋生立

  • 二手婚姻,一手爱

    一文澜快下班的时候,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说是她爸爸因为心脏病住院,医生让做心脏搭桥手术。但县里医疗条件有限,建议他到大城市去做。他们明天一早搭车过来,让文澜想想办法,找找看有没有相熟的医生。放下电话,文澜心里快速盘算了一下,她是一个贸易公司

  • 不再坚持的结果真好

    一“恋爱如酿糖,争争吵吵都是甜;婚姻如造火药,磕磕碰碰都冒硝烟……”不记得是在什么场合听到这首总结恋爱婚姻的打油诗,只记得当时听到这里,觉得作者把婚姻说得那么可怕,也太耸人听闻了吧。和老公举办完婚礼的第三天,我们便从老公的老家回到工作所在的

  •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门生匆匆忙忙地跑来找苏格拉底,边喘气边兴奋地说:“告诉你一件你绝对想象不到的事……”“等一下!”苏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他,“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了吗?”他的学生不解地摇了摇头。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要告诉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