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小花狗找朋友

小花狗找朋友

收录日期:2025-11-20 18:29:30  热度:9℃

“下雪啦!下雪啦!”小花狗在雪地里滚雪球。他滚呀,滚呀,滚了一个大雪球。小花狗再也滚不动了。他想:约几个朋友一起来滚多好啊!

小花狗走到大松树下,看见树根旁边有座小房子,是用枯叶和杂草盖的,原来是小刺猬的家。小花狗放开嗓门叫:“汪汪汪,小刺猬,快出来,咱们一块儿滚雪球去!”

小刺猬揉揉眼睛,说:“我不去,外面冷,我受不了。我这窝里暖和,我要睡到明年春天,柳条儿发芽才出门。对不起,你去找小黑熊玩吧!”

小花狗走到树林里,看见一个石洞,他往洞里一看,嘿!小黑熊在呼呼睡大觉呢。小花狗钻进洞里去,抓抓小黑熊的鼻孔,说:“醒醒吧,别睡啦!外面的雪多厚啊。咱们一起滚雪球去!”

小黑熊伸伸懒腰,说:“不去,我不去!我要舒舒服服睡一个冬天,到明年春天才出门。”

小花狗觉得好奇怪:“你一个冬天不吃东西,不会饿死吗?”

小黑熊拍拍肚皮说:“放心吧,我身体里藏着很多很多的脂肪,冬天里,我不用吃东西啦!”

小花狗说:“对不起,刚才把你吵醒了,你睡吧!咱们明年春天见!”

小花狗向松树林走去。走呀,走呀,抬头看见一棵老松树,树洞里有两只小松鼠在睡觉。小花狗大声喊:“小松鼠,小松鼠,快出来。咱们一起滚雪球去。”

小松鼠探出头来,吱吱地笑着说:“不,下雪天,我不愿意出去,在家里睡觉才舒服哩!”

“那你吃什么呀?”小花狗问。

“瞧,松子呀,蘑菇干儿呀……我吃的东西多着呢!我呀,睡一会儿,肚子饿了,就爬起来吃点儿再睡。”小松鼠说完,咯嗒,咯嗒,吃起松子来了。

“噢,原来是这样。那我找谁去玩呢?”

小松鼠告诉他:“你去找小灰兔玩吧。他家就在土洞里。”

“谢谢你!”小花狗告别了小松鼠,走着,走着,有点累了,就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忽然,他看见石头旁有个洞,小花狗往里面望了望,哟,几只小灰兔睡得正香呢!小花狗把他们叫醒了,说:“大白天干吗唾大觉?咱们一块儿滚雪球去吧!”

小灰兔生气了,说:“不去,不去!你专门欺侮我们,我们才不和你玩儿呢。”

小花狗只好走了。他回到家里,妈妈正在找他呢。小花狗说:“妈妈,妈妈,小刺猬、小黑熊和小松鼠都在睡懒觉,小灰兔也不愿意和我一块儿玩,还是你陪我去吧!”

花狗妈妈看了小花狗一眼,说:“傻孩子,小刺猬和小黑熊都是要冬眠的呀!小松鼠、小灰兔不愿和你一块玩儿,你就找小山羊、小鹿和小猴去玩吧。”

小花狗听了妈妈的话,又出门去了。

猜你喜欢

  • 戴银铃的长臂猿

    云南省马戏团第一次来西双版纳作巡回演出,团员们刚刚进入曼蚌寨,就立刻被树上的椰果吸引住了。驯养员蒲兴赶忙牵出长臂猿南尼,解开铁链,让它去摘椰果。南尼飞快爬上椰树,将一只只熟透的椰子蹬下来。可不一会儿,它动作停了下来,反而手攀树枝,向寨外原始

  • 母爱无差评

    我觉得母亲自从有了弟弟之后,就不再爱我了。我从小身体很弱。4岁竟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幸好母亲一心一意地照顾我。13岁,我读镇上的初中。母亲顶不住爷爷奶奶的压力,又怀上了一个孩子。我14岁那年,弟弟出生了。爷爷奶奶很开心,父亲更是高兴,就连母亲

  • 母爱的方向

    周末送孩子上英语课,我们一群妈妈们,百无聊赖地在外边等着。一个漂亮妈妈来得晚,手里提着大包的购物袋:“要过端午节了,给婆婆买了身衣服,你们看。”她边说边把衣服一件件地展示。大家都夸她是个孝顺媳妇。她一开始高兴得合不拢嘴,后来一想,却突然变色

  • 有些秘密要藏起来

    “起风了,你回去吧。”他帮我抚顺被风吹乱的头发。经历长长久久的等待,我们才等来的这一次见面,却是如此短暂,如此仓促。“乔乔,你又回来晚了。”妈妈开门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责怪,“打你手机也不接。” 哦,和他见面的时候,我特地把手机调成了静音,

  • 抢劫亲娘

    宇通做好了头套,换好衣服,在镜子里看着自己,自认万无一失了才来到僻静的小巷里,等待母亲取钱回来实施“抢劫”。银行里,宇通的母亲淑芳正在排队,轮到她时有些紧张,毕竟是自己辛苦攒下的4万元,千万不能出差错啊。等窗口把钱递出来,淑芳

  • 给母亲的短柬

    在大阪梅田纪伊国屋书店,偶然发现一本角川出版的小书。角川在日本很闻名,旗下书种茂盛。我问他们,哪一本最畅销?他们说是《给母亲的短柬》。这真是一本动人的书。我跳着看,最先看到千叶县71岁的须藤柳子写给已故母亲的:“妈:转眼间您已古稀之年了,请

  • 孩子,让我告诉你不知道的细节

    孩子,对妈妈尽力做的事,你总是那么不耐烦,不满意。其实,就是这些惹你不耐烦、让你不满意的事情背后,有着很多你所不知道的细节。“面条都成了糨糊,叫人咋吃?!”你勉强夹了一筷子,瞅了一眼,连吃都没吃,就放下了筷子。“我吃泡面算了。”孩子,就因为

  • 那个明亮的天空

    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光明。在医院的那段日子,他整天发呆,不说一句话。母亲坐在他的床边,对他说,别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不信,20岁的他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他知道要想使自己重见光明,除非移植角膜。他还知道中国因角膜伤病而失明的人有200万,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