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钟离春传奇之四

钟离春传奇之四

收录日期:2025-11-20 16:17:30  热度:8℃

钟离春传奇之四

作者: 王永河

钟立春回宫后得了卸甲疯,整天病卧床上。一天,觉得病情好转,让侍女搀扶着来到昭

阳宫院。刚坐定,忽听门外响起脚步声,抬头一看,是大皇子来了。

钟离春问:“不在翰林院好好读书,来此深宫作甚?”

皇子说:“母后住在深宫,不知外面发生的事情,孩儿特来禀知。”

钟离春问:“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快快讲来。”

皇子说:“鲁国进来一宝盆,敲之便出美女,陪父王饮酒作乐。宰相燕英劝说之,被推出午门斩首。”

钟离春听后大骂道:“这个昏君又犯了色病!随我去西宫看看。”

宫妃赶紧打整车撵,直奔西宫而去。

宣王正和美女说话,忽听门卫来报:“万岁,国母驾到!”

宣王一听,大吃一惊。让妖女先躲起来,随即把钟离春迎了进来。

钟离春见了国王问道:“你那宝贝呢?拿来我看。”

宣王哭丧着脸回答:“是鲁国进来的一个金盆,没什么好看的。”

钟离春鄙视地说:“不看也罢,那燕英宰相呢?”

宣王说:“他吃醉酒大骂为王,我一气之下把他斩了。”

钟立春怒斥道:“你糊涂了,这么为齐国忠心耿耿的宰相,怎可把他杀了?千里江山的重担,你自己挑得起吗?”

宣王默默不乐。

钟离春严厉地说:“记得殷纣王的故事吗,他的江山是怎么失去的?不是毁在美女之手吗!这个教训你怎么不记取?”

正大吵着,忽见一人来报:“大王,不好!十一国大举动兵,要夺齐国的江山。吴起败阵而归。”

“这人是谁?”

宣王说:“乃是一鲁国使臣叫要离。”

钟离春说:“一个鲁国使臣,怎敢在我国如此虚张声势?看来里面有诈。”

要离说:“大王,这是实情,万望速速定夺。”

“你切退下!”

宣王看要离退下宫去,回头对钟离春说:“国家正处在危难之际,还劳你亲自带兵出征抵御外辱。”

钟离春说:“你看我大病在身,怎可上得阵去?”

宣王说:“那就让我们的儿子去。”

钟离春说:“儿子年幼无知,又不懂兵法,怎可前去?”

宣王说:“那我们只有坐以待毙了。”

钟立春深知宣王迷上妖女,不放心地说:“我且问你,我们百年之后立谁为太子?”

宣王说:“当然是我们的儿子!”

钟离春说:“君无戏言,为了齐国太平,为了普天下劳苦大众安定,为了国家统一,我就再披挂上阵一次。”

宣王无限欢喜:“梓潼尽管放心前去。”

钟离春遂吩咐长随:“把那盆子给我封了!”说完便上车辇回昭阳宫。

常随官正欲封盆,宣王对他道:“不要动手,跟你国母回宫去吧!”

常随官说:“国母的话怎可不听?这有掉头之罪啊。”

宣王威胁说:“难道你就不怕我杀你吗?”

长随官无奈,只好离宫而去。

猜你喜欢

  • 雕根雕心

    凤岗市地处黔西山区,背靠凤岗山。别看这里交通不便,自然条件闭塞,可是,凤岗市有两种稀罕物闻名全国,一件是水润奇石,另一件是凤岗根雕。郑名杰就是千姿根雕厂的厂长,手下有六十多号人马。别看他们厂子生产的根雕不愁销路,可是由于前些年根雕厂野蛮采集

  • 赔了夫人又折兵

    解放前,北平有这么一位胡同串子是南城有名的人物。他出名可不是因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而是因为欺行霸市,好勇斗狠。他虽不像武二郎那样能打死老虎,可也能把人打得看大夫,幸亏他是家里的独苗,否则谁家的姑娘也不敢嫁给他哥。胡同串子家附近的几条胡同都

  • 雾里青失传之谜

    名茶雾里青”古称嫩蕊”,史书上多有记载,然而,该茶却失传近两个世纪。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瑞典近海打捞出的古商船哥德堡”号上,发现了装于青花瓷瓶中的雾里青”,雾里青”才重新走入人们

  • 扁担镖师

    乾隆58年,正值春夏之交,华北平原暖风和畅、草绿花红,大运河南来北往的船只在碧波之中穿行。在北去的船只当中,有一艘满载货物的贡字”镖船,渐渐靠近沧州的红孩口。船头把簧”的大伙计问站立于身后的一位老者:仇师父,是否要落

  • 凶器之谜

    我爷爷生前多次提到一件稀奇古怪事:说他有个本家哥哥,右腿残疾,走路一瘸一拐,人称王拐子。王拐子在栖州城西门外开了个铁匠铺,曾用一把杀过人的佩刀打出两把菜刀,那刀饮过人血,有灵性,主人遇到血光之灾前,夜间会簌簌作响。早年间,百姓家使用的铁器如

  • 绝赌

    清朝咸丰年间,辽宁西北靠近内蒙地界的人们喜食马肉,大量的蒙古肉马被贩运过来。一个叫混胡口的小镇成了马肉集散地,这里有一个方圆数百里内最大的马市。当地人的这一独特风俗,不但让这个小镇人流如织商贾云集,而且还催生出一门绝技—&mda

  • 邯郸学步

    听故事的人会问,学步,不就是学走路吗?那是小婴儿的事,干吗要去邯郸学呢?真是多此一举。说故事的劝您,先别急着打岔。邯郸学步,是古人庄周庄老头,在他的专著《庄子》秋水”一节中讲的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的真事。当然了,您

  • 荷花会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汝河城外,有一个比较富裕的群体,他们都是乡间有些头脸的人物,比如私塾先生闻达、乡议事会议员张弓、郎中马任之、商人许一晴等等。许一晴是个爱热闹的人,手里又有几个闲钱,有时就请这些朋友去酒馆里聚一聚,朋友们偶尔也回请他。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