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吃软饭的名人

吃软饭的名人

收录日期:2025-11-21 00:41:54  热度:10℃

在欧洲上流社会曾经存在过一种传统,有一些贵妇人常常以保护神的姿态帮助那些有才华的文化人,而那些文化人因为生活的压力又不得不依靠这些富婆。不管她们的动机如何,确实成了文化的催化剂。

巴尔扎克:一道最好的丈夫的菜

靠女人生活,巴尔扎克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曾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看看周遭,是否能帮我物色个有笔财富的寡妇……在她面前将我夸耀一番———一个极好的小伙子,22岁,长得帅气,眼睛溜转活泼,全身充满激情!是众神曾经烹出的一道最好的丈夫的菜。”
巴尔扎克毫无节制的生活让他负债累累,27岁时负债9万法郎,利息一年就达6000多。为了躲债,他选择了一座绝妙的房子,房子前后门都通路,大文豪坐在屋里,远远地看见债主从前门来,他就从后门开溜,债主从后门来,他就从前门跑掉。
巴尔扎克最终还是成功找到一位富有的寡妇做妻子:韩斯迦伯爵夫人。她是俄国声名显赫的家族中的一员,有几千个农奴和广阔的土地。出于对巴尔扎克的作品的兴趣,她给作家写了一封匿名信。面对这样的情景,巴尔扎克居然在报上登出寻人启事,找寻匿名者。偏巧,写信人看到了启事,从此开始通信。在持续十多年的通信和不多几次会面后,伯爵夫人答应嫁给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的愿望似乎达成了,但不幸的是,结婚5个月后巴尔扎克就因为脑溢血离开了人世。

柴可夫斯基:寄去一枝花

梅克夫人是一位大资本家的遗孀,拥有万贯家财,并且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很着迷。柴可夫斯基经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后,贫困潦倒,还负担着前妻的大额生活费。梅克夫人知道这些情况后,就决定保护这位可敬的音乐家。她给柴可夫斯基寄去了第一笔款,并决定以后每年为他提供6000卢布的资助。
柴可夫斯基安顿了下来,完成了第四交响曲的创作。印行出版的时候,梅克夫人还特意寄去1500法郎,而柴可夫斯基在回信中寄去的是一枝花。他跟梅克夫人说:“(您)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我向您要钱而不会感到害羞的人。首先,您仁慈而慷慨;其次,您有钱。”
1887年,尼•鲁宾斯为柴可夫斯基争取到一份工作,作为音乐代表参加巴黎博览会,工作8个月,月薪1600法郎。柴可夫斯基拒绝了,这让鲁宾斯很生气。鲁宾斯跑去找梅克夫人,让她停止对柴可夫斯基的资助。梅克夫人重申柴可夫斯基需要安静和自由,她邀请柴可夫斯基到自己的庄园里进行创作。这段时间里,柴可夫斯基作出了三首小提琴曲与钢琴曲。

卢梭:自己是情人的作品

没有华伦夫人就没有大思想家卢梭。
卢梭是经一位神父介绍去找华伦夫人的。卢梭写了一封极力炫耀才华的信,跟神父的信一起交给华伦夫人,华伦夫人在教堂门口,认真地看了卢梭的信,这位28岁的贵妇人对卢梭说:“哎,孩子,你这样年轻就到处漂泊,实在太可惜了。到家里去寻我吧,叫他们给你预备早饭,弥撒以后我就来和你谈谈。”
为了卢梭的前途,有人提议把卢梭送到都灵教养院去学习,华伦夫人付钱给他,并把卢梭交付给他,另外还私下给了卢梭一点钱和东西。
卢梭在巴黎四处碰壁时,华伦夫人为卢梭寄来一大堆配方和秘诀,以期他设法用来致富。卢梭与戴丽丝同居多年后,华伦夫人来巴黎看望他们,此时她已穷困潦倒,还把手上仅有的一枚戒指,硬要戴到戴丽丝的手上。
在卢梭晚年的回忆录里,华伦夫人贯穿全书的始终。他们俩始终以母子相称,即使是在同居期间也是这样。华伦夫人是卢梭的上帝、母亲、大姐、朋友、老师、保护人、情人等等。卢梭的说法简洁:“我把自己看做是她的作品。”
(叮当摘自《乐龄时尚》
2009年第7期)


猜你喜欢

  • 你的悲伤靠什么解脱

    在网上遇到一个失独妈妈,一年前独女在一场车祸中离去。但在提及她女儿时,我并没有觉得她有多悲痛,反倒有一丝乐观。开始我以为她对女儿的感情很淡薄。 我边聊边翻看她的心情记录。 有一条大概是她女儿刚离去时发的吧。女儿,你怎么忍心丢

  • 伍佳丽:我要唱给你看

    和许多女孩一样,她的心里早早就有着一个做明星的梦想。天籁的嗓音和对音乐的狂热,就是她明星梦的资本。 她确实具有音乐的天赋。一首新歌,跟着旋律唱几遍,就学会了。她爱歌也爱到了骨子里,她的生活,被歌声环绕和充实着,甚至连睡觉也会唱歌。

  • 时光里的30年

    一部电影拍了30年,而且将继续无限期地拍下去电影里演员只有两个人,导演与摄像也只有一个人。30年,半个甲子。两名演员,一成不变的姿势,只不过一个是越长越高,而另一个却是越变越老,任再多的化妆技巧也掩盖不了。令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岁月的

  • 别在人前展现你的痛苦

    在上海东方卫视举办的舞林大会初赛上,明星董艺薇带伤上场,在跳完舞后,终因脚痛难忍不支倒地。对此,大赛评委金星却指责其有做戏成分:如果你是真带伤的话,要么在中途倒下,要么就坚持到后台再倒,哪怕抬下去也是英雄。而你却偏偏选择在表演结束后倒在

  • 若到中年

    我想出去走走,在这毕业季的尾巴上。列车缓缓开出西安,一路北上,几个姑娘说说笑笑,窗外的一切都是新奇的,远山绵延,近处山体的肌理触手可及。午夜时人下了大半,各自就这样昏昏沉沉地睡下了。 清晨一束强烈的光亮从手边的车窗射下来,鲜亮得让

  • 成为农民的条件

    经常看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很多男女嘉宾,在谈到未来的设想时,都有着惊人的不谋而合。那些白领或金领们无限向往地说,将来,会在乡下买块地,养猪,养羊,种庄稼。女嘉宾听得如痴如醉,在瞬间被一种莫名其妙的浪漫击倒。 坐在

  • 那一段旅程

    那一段旅程,是我连续跑了三年的旅程,有五十五分钟的车程。一直到高中毕业,考上师专,我在这段由哈尔滨到牡丹江的列车上,从一个叫小九的只停一分钟的车站上车,到一个叫帽儿山的只停三分钟的车站下车,然后再走十分钟的路程到那里的中学上学。晚上放学

  • 与司机的对话,乐观者思维之一

    一天去中山纪念堂看演出,回家的时候便打了的士,心想这样不用绕路,不用坐公交车转几趟。广州市有规矩,扬手即停,如果拒载可以投诉。所以司机也老实地停了车。我上车之后,司机问:去哪里?我答:去天河。司机显得不高兴,说,那么近,想多赚几个钱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