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翠牡丹

翠牡丹

收录日期:2025-11-21 04:16:20  热度:8℃
传说明末清初,曹州鲁山之阴有一村庄,名刘屯,村中有户两口之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桑氏,能织善纺;儿子刘俊生,十七八岁,聪明伶俐,勤奋种田,所种牡丹格外茁壮,开花也特别鲜艳。
时值阳春三月,风和日丽,俊生日出而作。正在田间劳动,骤然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霎时间天昏地暗,阴霾满天,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只淋得树歪枝断,禾苗露根,俊生也象落汤鸡一样,浑身流水。他一步一滑地拼着命往家跑,只见道旁一片牡丹被风雨摧倒,非常痛惜,便转向牡丹地,把一棵棵倒地的牡丹扶起来,不多时,风停雨止,俊生拖着疲劳的身子,沿着泥泞小路,一步一歪地回到家中。那片被俊生扶起的牡丹,一见阳光,枝壮叶茂,一个个花苞,竞相开放,芳香四溢,万紫千红。
俊生冒雨救助牡丹的精神,感动了牡丹仙姑,便托杏树老人为媒,愿和恩人结为夫妻。可树化为一老翁,来到俊生家,见了俊生的母亲,说明来意。俊生母亲只觉家贫,百般推辞,而老翁苦口婆心,一再劝说。母亲无奈,只好应允。老翁掏出丝绸汗巾一块,交给俊生母亲,作为表记。并约定吉日良辰,拜堂成亲。
光阴荏苒,婚期已到。牡丹仙姑变成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女,眉清目秀,赛过西施,来到俊生家中。俊生母子一见,惊喜若狂,母亲忙问:“你是谁家小姐,来俺这穷苦人家?”仙姑答道:“我叫翠牡丹,家住百果树万香园,有杏老为媒,已将奴许配俊生,请母亲上座,受孩儿拜。”说罢,纳头便拜。俊生母亲正不知所措,杏树老翁飘然而至,高声说道:“今日正是吉日良辰,我特来主持拜堂成亲,请马上准备。”不多时,张罗齐全,便由杏老主持着,俊生和牡丹仙姑拜堂成亲。
婚后两人互敬互爱,非常和睦。数年转眼过去,翠牡丹生下一男一女,男孩叫田玉,女孩叫红石。据说,后来这一男一女也化成了牡丹,就是“蓝田玉”和“冰凌罩红石”两个品种。

猜你喜欢

  • 爱的容器

    爱的容器雪小禅不久前看了倪萍的《聊天》,那一期节目,我一直在哭。是跟着那个贫穷的父亲在哭。他老实巴交的样子,穿着中山装,每个扣子都扣得很严,下面是一条看上去很新的裤子,脚上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一看就是手工的,头上一顶有些旧的帽子,是来自甘肃的

  • 笑对人生

    笑对人生大仲马说:“人生是一串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这话在今天看来也是不无道理的。确实,在生活的道路上,极少有人是一帆风顺的,都要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有的人在逆境中奋起,做出了很多成绩;也有的人没有勇气正

  • 从头再来

    从头再来莫小米有位朋友在国外做了一阵子生意,回来讲起一个人。先得从朋友讲起。她几乎是白手起家,最开始是到繁闹的集贸市场去卖快餐,每天半夜起来煮茶叶蛋、煮粽子,装在一辆小推车上流动销售,专供那些做生意守摊位忙得走不开的小老板、伙计们。慢慢积累

  • 自己给自己打分

    自己给自己打分青木(汉诺威)来德后的第一次考试是在学校大礼堂举行的,数百名学生一边查阅随身带的各种书籍资料,一边冥思苦想寻求最佳答案。老师呢,分发完考卷后,不知什么时候已消失得无影无踪。长长的三个小时总算过去。到了交卷时,老师却郑重其事地在

  • 为你的夸奖道歉

    为你的夸奖道歉毕淑敏朋友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她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这孩子满头金发,眼珠如同纯蓝的蝌蚪顾盼生辉,极其美丽。朋友带去了中国礼物,小女孩有礼貌地微笑道谢。朋友抚摸着

  • 散步的心灵

    散步的心灵马德一天,哲学家率领诸弟子走到街市上,整个街市车水马龙,叫卖声不绝于耳,一派繁荣兴隆的景象。走出一程后,哲学家问弟子:“刚才所看到的商贩中,哪个面带喜悦之色呢?”一个弟子回答道:“我经过的那个鱼肆,买鱼的人很多,主人应接不暇,脸上

  • 把“森林”种到摩天大楼

    把“森林”种到摩天大楼三年前的春天,32岁的意大利建筑师米歇尔布鲁内洛参加一次植树活动。他原本以为,这不过是由网友发起的一个普通活动,到达现场后才发现,前来参加活动的人特别多。在热火朝天的植树现场,他无意中听到有人抱怨,每天过着从办公楼到公

  • 走出牢房

    走出牢房诗人莲子曾有这样一部诗集,开本较小,页码也不多,但它的名字很特别,叫做《单人牢房》,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诗很美,韵味也足,只是不明白因何叫这个名字。是作者喜欢囚禁自己,封闭自己;还是要走出禁锢,去太阳底下呼吸新鲜自由的空气;还是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