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裴行俭是个怎样的将领?裴行俭为什么能战胜

裴行俭是个怎样的将领?裴行俭为什么能战胜

收录日期:2025-11-20 14:15:04  热度:9℃

裴行俭是唐朝时期名将,早年师从苏定方学习兵法谋略,有所得。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战胜突厥。

人物档案

姓名:裴行俭

谥号:献

字:守约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唐朝

出生地:绛州闻喜

出生时间:公元619年

去世时间:公元682年

官职: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爵位:闻喜公

追赠:幽州都督、扬州大都督、太尉

主要作品:《选谱》、《草字杂体》等

主要成就:计俘都支,于碎叶城立碑纪功;平定阿史德温傅、阿史那伏念之乱

裴行俭是个儒将,打仗不是用的武力,而是用的脑子。他是一个能迅速察觉士兵情绪,并且想办法进行解决的将领。

当初裴行俭奉皇命,送波斯大使归国。走在半路上的时候,向导迷了路,将士们饥饿难忍,渐渐人群中的不安情绪越来越重。

裴行俭第一时间察觉出来,当即让人安营扎寨,表示向上天祈福。然后对大家说,水泉就在不远处,大家向前出发。

也不知是他的运气好,还是真的得到上天指使,居然真的在不久之后找到了水源,问题迎刃而解。

突厥向大唐挑衅,裴行俭奉命抵抗,而送波斯使者归国就是其中一环。在到西州之后,各属国官员都出来迎接。

裴行俭明面上说,现在不适合攻打突厥,等到秋天天气好的时候再出发。他在那儿住了几天,然后就表示自己想要出去狩猎游玩,有没有一同要去的。

当时能去狩猎的,当然都是骑射出众的青壮年。而又因为大唐使节的名声,许多人纷纷加入,最后竟然拉扯出了一万的队伍。

裴行俭就带着原本的士兵和这一万的队伍出发了,但是他们最后并没有去打猎,而是行进到了突厥大营外十里的地方。

因为提早得知大唐秋天进攻的消息,所以突厥这边根本没有准备。突然发现裴行俭率领一万队伍前来,都十分慌张。无法抵抗之下,突厥首领最后只能选择投降。

就这样,裴行俭轻轻松松的战胜了突厥,谋略无双,令人敬佩。

猜你喜欢

  • 分庭抗礼

    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树林里休息。弟子们读书,孔子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皆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河岸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

  • 分道扬镳

    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器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明过人,学富五车,是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

  • 风马牛不相及

    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大力进行改革,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初期较强大的诸侯国家。齐桓公还打着尊王攘夷”,拥护周天子的旗号,大会诸侯,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声威大震,中原的诸侯没有不屈从他的。但南方楚国的国力

  • 韦编三绝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孔子曾说过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

  • 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中期,有个国君叫梁惠王。为了扩大疆域,聚敛财富,他想出了许多办法,还把百姓赶到战场上,为他打仗。有一天,他问孟子: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了吧!河内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内的灾民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河东荒年的时候,我也同样想方设

  • 公而忘私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名叫祁黄羊,品德高尚,是晋平公的得力谋臣。晋平公要决定什么大事,都要同他商议。有一天,晋平公把祁黄羊招进宫,问他说:南阳县还缺个县令谁可以去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想了想说:解虎去比较合适。”解

  • 同舟共济

    《孙子》记载: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连年交战,两国的百姓也都将对方视为仇人。有一天,碰巧吴国人和越国人共乘一艘船渡河。船刚开的时候,他们在船上互相瞪着对方,一副要打架的样

  • 不胫而走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盛孝章的名士。他曾任吴郡太守,后因病辞官在家隐居。孙策平定东吴后,对当时的名士深为忌恨,盛孝章曾因此外出避祸。孙策死后,孙权继续对其进行迫害。孔融与盛孝章是知交好友,知道他处境危急,所以特地写了一封信,向当时任司空兼车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