拕
拕 部 首
扌
部外笔画
5
拕总笔画
8
拕 结 构
左右结构
拕造字法
繁体字
拕
拕统一码
U+62D5
拕五笔86
RPXN
拕五笔98
RPXN
拕 仓 颉
QJP
四角号码
53012
汉字编号
拕字带声调的拼音/注音
tuō ㄊㄨㄛ
拕字笔顺
横竖横捺捺折撇折 拕的笔顺
基本含义
● 拕 tuō ㄊㄨㄛˉ ◎ 同“拖”。
在汉语字典中的意思
[①][tuō][《廣韻》託何切,平歌,透。][《廣韻》吐邏切,去箇,透。]亦作“扡2”。亦作“拕1”。“袉1”的被通假字。(1)曳引;拉。(2)指拖带。(3)牵累;牵制。(4)下垂。(5)夺取。(6)拖欠;拖延。(7)掷。(8)披散。参见“拖髮”。(9)挑逗;逗弄。(10)量词。
音韵参考
[广 韵]:託何切,下平7歌,tuō,果開一平歌透[国 语]:tuō[粤 语]:to1[闽南语]:tioh4,tiuN3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卯集中】【手字部】 拕; 康熙笔画:9; 页码:页426第02【唐韻】託何切【集韻】【韻會】【正韻】湯何切,𠀤音佗。【說文】曳也。【前漢·嚴助傳】拕舟而入水。【揚雄·校獵賦】拕蒼豨。 又【集韻】他佐切,佗去聲。義同。 又【唐韻】徒可切【集韻】【韻會】【正韻】待可切,𠀤駝上聲。引也。 又【韻會】【正韻】𠀤吐臥切,音唾。義同。 又【集韻】唐何切,音駝。亦引也。 又水拕,猶堰也。【唐書·楊行密傳】作魯陽五堰拕,輕舸饋糧。 【集韻】或作拖。又作扡。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小篆
楷体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宋体
台湾细明体
日本明朝体
韩国明朝体
旧字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