貙
貙 部 首
豸
部外笔画
11
貙总笔画
18
貙 结 构
左右结构
貙造字法
繁体字
貙
貙统一码
U+8C99
貙五笔86
EEAK
貙五笔98
EAKK
貙 仓 颉
BHSRR
四角号码
21216
汉字编号
貙字带声调的拼音/注音
chū ㄔㄨ
貙字笔顺
撇捺捺撇折撇撇横竖折横竖折横竖折横折 貙的笔顺
基本含义
● 貙 chū ㄔㄨˉ ◎ 古书上说的一种似狸而大的猛兽:“顿熊扼虎,蹴豹博貙。”
在汉语字典中的意思
[①][chū][《廣韻》敕俱切,平虞,徹。]兽名。也称貙虎。
音韵参考
[广 韵]:敕俱切,上平10虞,chū,遇合三平虞徹[平水韵]:上平七虞[粤 语]:ceoi1jyu6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酉集中】【豸字部】 貙; 康熙笔画:18; 页码:页1203第14【唐韻】敕俱切【集韻】【韻會】椿俱切,𠀤音踰。【爾雅·釋獸】貙獌似貍。【註】今貙虎也。大如狗,文如貍。【字林】似貍而大。一云似虎而五爪。【前漢·武帝紀】膢五日。【註】蘇林曰:膢,祭名也。貙,虎屬。常以立秋日祭獸,王者亦以此日出獵,還以祭宗廟,故有貙膢之祭也。【後漢·禮儀志】貙劉之禮,祠先虞。【正字通】按膢、劉字別義同。劉音留,膢音閭,劉亦讀閭,膢亦讀劉,《禮儀志》貙劉,卽《武帝紀》貙膢也。 又【左思·蜀都賦】拍貙氓於葽草。【註】貙氓,謂貙人也。江漢有貙人,能化爲虎。 又【集韻】敕居切。虎之大者。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小篆
楷体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宋体
台湾细明体
香港明体
日本明朝体
韩国明朝体
旧字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