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中医药抄本亟待抢救

中医药抄本亟待抢救

中医药抄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遗产,蕴含着历代医家诸多精辟的学术理论与丰富的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其中的临床各科与医案部分,每每具有独到的理论启迪与临床见解,有助于拓展治疗的思路,丰富治疗的方法,具有深入整理研究的价值。

薛清录女士主编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收录了全国113个图书馆截止到1980年底馆藏建国前抄刻的中医药图书,共计12124种。据我们统计,内有中医药抄本5100种,其中未经刊刻的有3973种,已属孤本的有3647种,清末前的孤抄本为855种。目前惟有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马继兴、郑金生先生为首的课题组对散在于海外的中医药抄本进行搜寻整理,而对留存于国内的5000余种中医药抄本,除由笔者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吉文辉教授主持编著的《中医药珍稀抄本精选》丛书对50多种抄本进行校注,并撰写提要外,至今未见中医药界内外人士对中医药抄本进行相当规模的整理研究。

据我们初步研究,中医药抄本按体式内容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其一,类辑抄本,即按内容分类抄录前人的资料。此类抄本虽然属于编辑性质,但是仍然具有至少两个方面的可取之处:一是将相关资料编辑一处,给后人阅读使用提供了方便。二是所抄录的前代资料有的业已亡佚,凭此抄录而得以留传。

其二,评述抄本,即在抄录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分析评述。此类抄本汇集前代医家重要论述,间附作者的临证心得,分析评述往往一言中的,寓有真知灼见,有助于读者把握前人资料的精髓。

其三,心得抄本,即在医学理论上有独到的见解,或在临证实践上有丰富的经验。此类抄本最具学术价值,是我们整理研究的主要对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人为与自然的原因,中医药抄本,尤其是孤抄本将会逐渐残缺,甚至亡佚,从现存清末前末刻抄本的数量已远少于清末后未刻抄本,便可见一斑。我们曾对中原地区一家图书馆实地进行调研,据“联目”所载,应有8种中医药孤抄本,实际仅剩6种,其中一种除书壳完整外,内页已蠹蛀风化成碎片。八剩其五,佚失损坏率高达37.5%。

目前没有一部书目能完整全面且比较准确地反映现存手抄本的情况。当年编纂“联目”,基本采取各家图书馆自报藏书的做法,编纂者未能逐一核实原书,并且没有包括港、澳、台等地区,又时隔20余年,图书存亡完残难免不出现变化。为此,开展中医药抄本的整理研究,尤其是对珍贵的孤抄本进行整理研究,不仅具有保存中医药古籍精华、弘扬中医药学术、促进临床发展的作用,而且具有抢救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特殊意义。

猜你喜欢

  • 扶阳复阴治虚痞

    潘树和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伤寒论》曰:“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痞即闭塞不通,心下(胃脘部)有堵塞不适之感。《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

  • 贮存好 防霉变——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7)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要长期服用,膏方的包装储存直接影响膏方的疗效。如果膏方贮存不当,服膏时就会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为了使膏方在服用期间保质而充分发挥药力以达到调补的目的,膏方的存放方法至关重要。在膏方制作后,首先让其充分冷却,才可加

  • “邪不可干”亦须避之有时

    刘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1日《中国中医药报》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文,笔者认为,从养生学角度,强调扶正气的重要性是可以的,但是从《内经》原意来看,“正气存内”仅是“邪不可干”的基础之一。我们应当以《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为

  • 面瘫十二针治面瘫

    孙亚威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满某,女,22岁,送货员。9月12日初诊。主诉:左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不适,说话时自觉下唇变厚5天。患者曾于7岁时得过面瘫治愈。5天前送货下乡,夜归着凉,晨起刷牙漱口发觉口角漏水,遂来我科要求针灸治疗。查:左额纹消失

  • 新生儿硬化病中医诊疗技术

    新生儿硬化病系新生儿指以皮肤皮下脂肪组织硬化、水肿为特点,同时伴有体温不升,反应低下,拒乳,以及全身各系统功能低下或受到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是新生儿期特有的一种严重疾病。病因主要与寒冷、感染、窒息,早产等多种病理因素有关。本病多发生于寒冷的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