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浅谈藏医养生学(二)

浅谈藏医养生学(二)

三、顺应四季变化,调节脏腑机能的养生观

藏医养生学认为: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变化和寒暑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发育和健康。认为自然界是万物生命的源泉,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四季变化休戚相关。

《四部医典》44页“时令之行”中讲到冬季人体处于“初冬严寒使得毛孔闭,少食必将导致体质减。“饮食应该做到:“是故当进辣涩苦三

味,芝麻油擦肉汤油食添“。平时起居应注意“常着皮衣皮鞋避风寒,取暖烤火日晒亦酌量。”冬季人体处于缓慢状态。体内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体内时,养生要注意“收”和“藏”。做到精神安定、早睡早起,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为春来生机勃发作好准备。

春季人体肌肉表层逐渐舒展疏松,阴退阳藏,寒去热来,是百病丛生的季节。《四部医典》44页“时令之行”中指出:“冬季易将培根积体内,春季目光渐暖体热衰。”在起居、饮食和精神上做到“陈年青稞旱地肉蜂蜜,开水姜汤饮而粗食餐”。要“勤竞行走搓身祛培根,常坐芳香园林荫凉中。”指出春季养生要注意防寒、保暖,抵御各种传染病对肌体的侵袭。多食姜、蒜、葱、辣椒等辛温发散的食品。心情要舒畅,少在室内闷坐,多到室外空气清新的环境中活动。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的生理机能是外趋,也就是说阴虚阳盛,相对内脏机能下降,许多人饮食不振。加之由于大量出汗可引起体内电解质平衡失调,导致钠离子大量丢失,会使人体四肢肌肉发生抽搐和痉挛,严重的还会有出现血压降低、脉搏细弱、昏迷等症状。因此,夏季养生十分重要。《四部医典》44页明确指出“季夏娇阳之光渐炎热,只为耗力宜进甜凉食,忌食咸辣酸物忌暴光,凉水浴身酒水掺而尝,身着薄衣宜住清香房”的夏季养生法。

秋季养生法在《四部医典》44页中讲:到“雨期体内赤巴秋天发”除了室内保持湿润外,在饮食“秋季可进甜苦涩三味。”

藏医养生学提出“天人相应”的调解饮食方法。《四部医典》45页

“时令之行”总结出:“总之饮食冬夏热食餐,春进粗食季夏秋宜凉。冬夏宜食辣涩苦三味,春食酸咸甜食初夏甜。秋季可进甜苦涩三味。”提出人的饮食必须随着四季的变化而进行有规律的调剂,则有利于健康长寿。(待续)

猜你喜欢

  • 明辨虚实治寒热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

  • 血府逐瘀汤治夜间烦热

    杜昕 河北省中医院 袁红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黄文政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年,尤擅长内科杂病。今总结其治疗一夜间烦热案如下。患者于某,年逾花甲。夜间烦热,不能成寐2月余。因丈夫新丧,昼夜悲闷,心

  • 瞑眩与自愈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瞑眩,语出《尚书·说命》,曰“药不瞑眩,厥疾弗瘳”。瞑眩反应即疾病貌似加重的好转反应。瞑眩是一种疾病治疗或者自愈过程中的动象。动者属阳,相对于静止不动、处于相持状态的人体疾病状态来说,这是由阴转阳的佳兆。对于

  • 疱疹性口炎中医诊疗技术

    疱疹性口炎是以口腔内出现单个或成簇小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口腔炎症。多见于1~3岁小儿,尤其在得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后易感染该病,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托儿所中易传播,无明显的季节性。本病中医学称之为“口疮”。病损仅在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

  • 经方治虚寒便秘

    项仁海 黑龙江省绥滨县人民医院便秘是临床常见病,时医常以泻下剂治疗,其中不乏无效者。笔者侍诊冯世纶教授,见用大黄剂甚少,而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合方甚多,临床疗效显著。崔某,女,49岁。2011年5月19日初诊。便秘25年余,前医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