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如何治疗口臭

如何治疗口臭

口臭的预防和治疗

首先,要十分注意口腔卫生,每天晨起、睡前和饭后认真地刷牙漱口,必要时,用牙刷或洁净的毛巾轻柔地刷除舌苔。

其次,戒烟,戒酒;饮食要相对清淡,避免吃生冷、刺激性、有臭味(如蒜、葱、韭菜、臭豆腐等)及不易消化的、油腻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进食时要细嚼慢咽;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及豆类;生活作息规律,保持心情舒畅;多参加体育锻炼。中医认为,口臭属于胃肠道有“热”,因此主张口臭尽量少吃助热的温里散寒类食物,适量吃一些消热的清热类食物。

第三,在治疗上,首先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口腔、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可引起口臭的疾病,要积极进行相应的治疗;由于口臭往往多是由于口腔或消化道感染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所致,所以可以服用替硝唑或甲硝唑(时间不能超过7天),这是一种治疗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药物;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臭,可以服用根治幽门螺杆菌的药物。还可以配合用中药佩兰10克,开水沏饮(就是像沏茶那样地以佩兰代茶沏着喝)一天1—2次,这比有些口香糖要好使;叩齿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闭唇,轻轻叩齿100-300次,其间可有唾液增多现象,小口缓缓咽下,每日做2-3次,不但治疗口臭,对口腔疾病也有不错的疗效,大家不妨试一试;另外,属于精神因素口臭者,服药无效,需要看心理医生。

口臭在中医来说,主要是脾热、胃火、肠燥等,又有虚实之分。因此,口臭如想服中药,一定要找有经验的中医医生开方,不可自己擅自选服中药,因为“清胃火”的中药,十分苦寒,服后极易损伤脾胃,导致口臭未除,脾胃先伤。胡医生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个以中药调和脾胃、寒热并用治疗口臭的方法,既可消除口臭,又能顾护脾胃,效果很好

引起口臭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渣滓和血液在口腔内经细菌分解而腐化。而有以下生活方式或情况的人士,会较易出现口臭:

口腔卫生欠佳

累积的牙石会导致牙周病,从而引致口臭。

唾液流量不足令口腔干涸

由于唾液有清洁口腔的功能,唾液流量不足的话,口腔内的坏死细胞便会聚积在舌头、牙肉及面颊,并且腐坏和产生口臭。

假牙卫生欠佳

若假牙是不合适、不卫生或于睡觉时仍然佩戴着,都会引起口臭。

吸烟

吸烟会发出一股尼古丁的臭味。

进食味道浓烈的食品

例如洋葱及蒜头等,都会引起暂时性的口臭。

疾病

有些疾病如鼻窦炎或肝脏问题等,有时都会引起独特的口臭。

怎样预防口臭?

1.在大部份情况下,口臭是可以凭着每天保持口腔卫生及良好的护齿习惯预防的:

每日于早晚及进食后,使用含氟的牙膏擦牙,同时适当地清理牙罅。

妥善清理假牙,并在睡觉前把它除掉。

定期接受口腔检查。

2.戒烟。取而代之,你可尝试咀嚼无糖香口胶。由于咀嚼香口胶能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而唾液可中和口腔内的酸素,这样便可减少蛀牙的机会。

3.全日多喝水,以保持口腔湿润。

4.避免进食味道浓烈的食品。

怎样治疗口臭?

治疗口臭的方法主要针对其成因,因此每个口臭患者的治疗方法都会不同。由于大部份口臭个案都是因口腔卫生欠佳而起,所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预防──透过正确而持久的牙齿及口腔护理,防止口臭形成。虽然以漱口水及口气清新剂对付口臭亦有一些帮助,但保持口腔卫生的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

猜你喜欢

  • 浅说风为百病之长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风为百病之长”源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素问·骨空论》亦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外感六淫,风淫为始,风邪为外感疾病初起的主要

  • 五苓散治秋泄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五苓散出《伤寒论》,原书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多做散剂吞服,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小儿可根据体重、病情等控制剂量,但一般不宜过轻。贵

  • 清上镇下治耳鸣耳聋

    孙国印 孙君山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李某某,男,36岁。2010年5月20日初诊。耳鸣,耳聋2周,伴头晕目糊,口苦咽干,五心烦热,易怒,舌苔黄腻,脉细数。此乃肝肾阴虚,肝胆火盛,热扰清窍所致,治疗宜清少阳郁热,滋阴镇下并用。处方

  • 经方时方合用治愈颈淋巴结结核

    李蒙 湖北中医药大学笔者跟随戴天木教授坐诊,深有感触,现摘录其用经方时方合用成功治愈颈淋巴结结核一例,以飨同道。王某,女,61岁,2010年5月4日初诊。自述右颈至锁骨上肿胀不适一月余。一月前发现右颈至锁骨上有一串珠样肿块,约5cm×3cm

  • 对中医治糖尿病并发症研究的思考

    梁晓春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学对糖尿病(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消渴”病名及病因病机的理论首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消渴病的准确定义出自《古今录验方》;辨证论治形成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于《诸病源候论》;三消分治始于唐宋